|
引言
传染性法氏囊(Infectiovs Bursal Disease,IBD)是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自1953年发病以来,一直就是养殖业的一大难题。本病主要表现排稀便,法氏囊及肾脏出现特征性病变。已知有两种血清型,它们的毒力和致病力变化很大。这种病毒对不良环境因素和多种消毒液的抵抗力很强。近年来,一直呈现局部高发的态势,有些地区发病日益严重。而且出现一些新的发病特点,严重危害到家禽养殖业的效益。因此特撰文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同行交流参考。
近期发病特点:
1.从2000年以后,法氏囊发病日趋严重; 一些鸡场几乎每一批都在发生。
2.发病日龄拓宽,小龄化;3~140天都有报道。发病日龄更为提前,7日龄左右发病已不再罕见。
3.免疫失败现象严重;目前几乎所有国产苗都不能有效控制IBD发生。
4.免疫抑制现象普遍存在,与传支,新城疫,大肠杆菌继发感染严重。
5. IBD疫苗与鸡痘等疫苗毒力协同作用
6.病死率比过去增加了,过去一般在10%以下,现在一般在13%~50%,雏鸡甚至可高达60%以上
7.病例不典型而且混合感染或者IBD综合征增多,常为腺胃炎发病的一大诱因。
8.IBD流行多在使用本病弱毒疫苗4~7天发病,部分出现严重的变态反映,导致运动系统疾病。
9.临床和剖检症状的不典型性。部分可能不出现尖峰死亡曲线,病程有的可能到一月。部分发病具有突发性 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不到24小时。
10.在5—10月份形成发病高峰,高温高湿地区发病相对较高因此常与球虫伴发。
11.感染严重的鸡场,不可避免的出现新城疫或传支发病。
12.水禽发病也有所报道。毒力突变的基础上有可能导致法氏囊新的血清型的出现。
原因:
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型IBDV的不同毒株,抗原性也有差异。根据病毒抗原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有人可将I型IBDV分为6个亚型,每个亚型可认为是一个病毒群,一般认为不同型的毒株的存在是造成IBD弱毒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2.IBD野毒污染严重,在我国超强毒占主要流行毒株;
3.法氏囊病毒对环境以及外来理化因子的抗力比较强。
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广泛存在。非SPF胚的疫苗。
5.滚动疫苗反映。疫苗免疫密度不高、水质有问题、或疫苗间干扰。
6.很多父母代鸡场在40周龄左右不再搞IBD苗,母源抗体水平逐渐消退,或不整齐,难以确定合理的首免时间。防疫处于免疫空挡期,抗体低下期。
7.免疫应答不完全,特异性免疫细胞不足,免疫多而集中,应激大;
8.鸡舍被传染性法氏囊强毒污染,中毒力冻干苗不能抵抗强毒的侵扰
9.我国普遍使用毒力偏强IBD冻干苗,同时IBD的免疫越来越早,疫苗造成的免疫抑制现象比较严重;
10.IBD突变株出现,不同亚型之间的交叉保护为10-70%;
病原:
本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病原是双核糖核酸病毒。病毒抵抗力强,对一般酸性消毒药能耐受,碱性消毒药能较快杀灭。经张曼夫教授报道我国存在IBDV超强毒,但未发现IBDV变异株.。据报道,欧洲只发现IBDV超强毒,未发现变异株。而美国只发现IBDV变异株,未发现超强毒。目前的研究证明,I型分离株与标准毒株在抗原性上有差别,国外已报道多株I型IBDV的变异亚型,我国的IBDV分离毒株与疫苗株也发现在抗原性上有差别。变异IBDV的产生是由于关键性基因位点的缺失或者突变引起的。I型IBDV有4种病毒蛋白,VPl—VP4,其中VP2有一个结构蛋白和中和抗原决定簇,可以刺激鸡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我国目前分离到的都为I型毒。IBDV有2个血清型, I型IBDV对鸡具有致病力,对火鸡无致病力,但可使其产生抗体。Ⅱ型IBDV是从火鸡中分离到的,对鸡和火鸡都没有致病力。两个血清型病毒抗原的相关性小于10%,因此交叉保护力很差。
危害 :
1.对免疫系统的损伤:法氏囊位于泄殖腔的背侧,也称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70~80日龄时体积最大,以后逐渐消退,性成熟时消失。
a.IBDV 早期感染--法氏囊B淋巴细胞被破坏
b.IBDV 对不成熟的B细胞更有亲和力,免疫器官、组织淋巴细胞减少
c.IBDV 在头2周内感染--严重的永久性免疫抑制
d.法氏囊萎缩(没有明显炎症反应)--变异株引起
2.增加其他疾病的易感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提高了病鸡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和新城疫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易感性和被侵害程度。使呼吸道病增多。饲养效益严重下降。
3.降低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效果:IBD的流行不仅抑制或降低了雏鸡对多种疫苗(尤其是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而且提高了病鸡对某些微生物的易感性。研究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感染可能使新城疫苗效力下降30%~40%左右。使新城疫全身性体液免疫应答和局部性免疫应答以及细胞免疫应答受到显著抑制,同样,可使马立克氏苗的免疫效力降低20%左右。并发现IBDV变异株对新城疫疫苗、传染性鼻炎二联苗的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
4.超强株或突变株的出现,是造成免疫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出现了新的变化,更加重了对养鸡业的危害。
流行病学:
本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感染率和死亡率均高的特点,鸡群一旦发病,3天内波及全群。2~10周龄鸡易感,3~6周龄为极期,1~2日龄亦可呈隐性感染,130~150日龄的鸡也有感染该病的报道。感染率为100%,发病率为60%~80%,死亡率为1%~30%,有强毒株侵害时或继发感染时,死亡率可达60%。发病后3~4天为明显的死亡高峰期,多数鸡群在发病后6~7天疫情趋于平稳。鸡场一旦爆发该病,以后每批雏鸡均可感染发病。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不同品种的鸡中,白来航鸡比重型品种的鸡敏感,肉鸡较蛋鸡敏感。病毒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使同群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以携带病毒,扩散传播;本病还可经蛋传递。人员、车辆、运鸡箱和其他污染物在此病的传播上起重要作用。
但这几年发病日龄拓宽,小龄化。现在,IBD野毒污染严重,我国超强毒已成为主要流行毒株;很多地方法氏囊在6-7日龄就出现明显的法氏囊病变,个别地方甚至更早。40日龄以后出现明显法氏囊病变的也日益增多。 直至18周龄前的白来航鸡均可表现出临床症状。由于这种病毒对大多数消毒液和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此病是鸡场反复发生的一种疾病。
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2~3d,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突然,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此病症状也出现多样化,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发病鸡群的早期症状之一是有些病鸡有啄自己肛门的现象,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随着病程的发展,食欲逐渐消失,颈和全身震颤,病鸡步态不稳,羽毛蓬松,精神萎顿,卧地不动,体温常升高,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 此时病鸡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凹陷,最后衰竭死亡。急性病鸡可在出现症状1~2d后死亡,鸡群3~5d达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在初次发病的鸡场多呈显性感染,症状典型,死亡率高。以后发病多转入亚临诊型。近年来发现部分Ⅰ型变异株所致的病型多为亚临诊型,死亡率低,但其造成的免疫抑制严重。由于免疫密度不高引起的感染,往往表现零星死亡,但持续时间较长,大群精神尚可,死亡率在3-5%。
潜伏期为2~3天,发病时病鸡表现羽毛蓬松,采食减少,畏寒,常打堆在一起,不愿走动。病鸡精神萎靡不振,瘫卧,震颤,排米汤样稀便,肛门周围可见粪便污染,迅速脱水,眼球凹陷。有的鸡自己啄自己的肛门。在发病的后期体温低于正常,因脱水、虚弱而死亡。耐过雏鸡贫血消瘦,生长缓慢。
雏鸡群突然大批发病,2~3天内可波及60%~70%的鸡,发病后3~4天死亡达到高峰,7~8天后死亡停止。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 病死鸡皮下干燥,胸肌和两腿外侧肌肉出血,呈涂刷状(与新城疫不同之处)。典型的病变是法氏囊肿大,发黄,外形变圆,浆膜水肿,呈淡黄色胶冻状,切开见囊腔有多量果酱样黏液或呈奶油样物,黏膜有条纹状或斑状出血。严重出血时,法氏囊外观呈紫葡萄状。随病程延长法氏囊萎缩变小,囊壁变薄,第8d后仅为其原重量的1/3左右。病愈后鸡的法氏囊萎缩、变小甚至消失。胸肌、腿肌见纹状、斑状或点状出血。泄殖腔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偶见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胸腺不肿大,偶见出血。肾脏肿大、苍白,小叶灰白色,有尿酸盐沉积。腺胃粘膜出血或腺胃乳头环形出血。日龄过小或日龄较大的鸡群发病时,病变较轻或不典型,肌肉出血不明显。有中强毒疫苗毒引起的IBD病例中,只能见到法氏囊萎缩。
诊断:
本病在高度易感鸡群中急性爆发时,诊断并不困难,根据发病急,发病率高,排白色稀便,剖检见法氏囊典型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有母源抗体的鸡,其症状和病变可能不明显,这取决于母源抗体水平和鸡的年龄。若需确诊,尚须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以及血清学试验。萤光抗体技术和组织病理学有助于诊断此病。IBD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可以确诊。
防治:
1.疫苗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一种有效措施。做好种鸡群的免疫接种(用油乳剂灭活苗),使雏鸡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雏鸡阶段用两次弱毒苗免疫,根据母源抗体水平高低决定首免时间。
A.疫苗选择:目前我国批准生产的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
活苗常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温和型或低毒型的活苗如D78、PBG98、LKT、LZD228等,这类活苗对法氏囊没有任何损害,但接种雏鸡后抗体产生较迟,抗体效价也较低,免疫保护效果不高,中和母源抗体的能力差
一类是中毒力型活苗如德国的鸡胚毒如 Cu1m、BJ836、B87、Lukert细胞毒、IBD-B2苗等,梅丽亚 WS-2株此类疫苗接种雏鸡后,对法氏囊有轻度可逆性损伤,雏鸡首免后5天产生中和抗体,7天达到较高水平,经二次免疫后,对Ⅰ型强毒的攻击接种鸡的保护率在85%~95%;另一类是中强毒力型的活疫苗如低代次的2512毒株、河北苗、J-1株等,此类疫苗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力和免疫抑制力。对其他疫苗有不良影响,鸡群免疫抑制 、突破母源抗体能力强。
低毒力株弱毒活疫苗,用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鸡早期免疫,对有母源抗体的鸡免疫效果较差。可点眼、滴鼻、肌肉注射或饮水免疫。
中等毒力株弱毒活疫苗,供各种有母源抗体的鸡使用,可点口、注射。饮水免疫,剂量应加倍。灭活疫苗,使用时应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苗配套。
B.母源抗体:母源抗体的半衰期,肉鸡:3-3.5天,肉用型种鸡:4.5天 蛋 用 型鸡:5.5天 ,出壳后4天内不变 一般如果种鸡接种确实(母源抗体可以保护21天内不发病)。
C.接种时间:
制订免疫程序时,应根据当地本病的疫情状况、饲养管理条件、疫苗毒株的特点、鸡群母源抗体水平等来决定,以便选择适当的免疫时间,有效地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
对于母源抗体水平正常的鸡群(种鸡在产蛋前和35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1次其后代),一般多采用12-14日龄中等毒力弱毒苗免疫1次,18-20日龄加强免疫1次。种鸡必须在产蛋前和35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1次。在低或无母源抗体时,用弱毒力苗(如D78)或1/2~1/3剂量的中毒力苗尽早免疫, 5~7日龄时第一次免疫; 14~16日龄用中等毒力疫苗第二次免疫; 如母源抗体参差不齐或不了解时, 5~7日龄首免,用弱毒; 12-14日龄第二免,用中毒力疫苗; 18~20日龄第三次免疫,用中毒力疫苗。当环境污染严重或频繁发生法氏囊病时, 5-7日龄用组织灭活苗或浓缩苗免疫, 10-14日龄用中等毒力疫苗免疫; 也可在14-16日龄用中强毒疫苗如MB,M65等免疫。
50日龄以上发病(有的地区甚至发现120日龄的鸡还出现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这与传统的有关此日龄鸡法氏囊已萎缩的理论不符)。个人认为由于不能彻底的进行鸡舍的清洗消毒,鸡舍存在法氏囊病毒,在下述情况下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父母代种鸡不注射法氏囊灭活苗; 在母源抗体最低且后天免疫效价还未产生时期,感染了传染性法氏囊病。
2.除了使用疫苗预防以外,消毒隔离,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是控制预防IBD的重要手段,要做好环境消毒,饮水消毒,和带鸡空气消毒,并且达到规定的有效浓度,作用时间、湿度、温度等条件下,才可以达到有效消毒的目的。因为一旦鸡舍污染过此病毒,要去掉非常难。防止从外边把病带入鸡场,一旦发生本病,及时处理病鸡,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可选用以下药物和方法,喷洒0.2%过氧乙酸,或2%次氯酸钠、5%漂白粉、5%福尔马林,也可用福尔马林熏蒸。门前消毒池宜用2%的戌二醛溶液,每2~3周换一次。在曾经闹过法氏囊病的鸡舍育雏,小鸡入舍的当天,就要用过氧乙酸做带鸡消毒。之后,除了做免疫的当天和第二天外,每天要坚持做带鸡消毒,尽量减少鸡舍内单位体积法氏囊病毒的含量。
3、一些问题:
1.目前法氏囊发病多在夏季空气湿度大于70%时。意味着高温高湿是法氏囊一个诱因,其次经常见和球虫伴发,是否球虫在发病中起到促进作用,需要探讨。
2.鸡舍被传染性法氏囊强毒污染,中毒力冻干苗不能抵抗强毒的侵扰。但是不能用强毒免疫,因此灭活苗,和组织苗是否应该需要评价其在防治中的作用。
3.虽然对于目前80日龄以上的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机理还无法解释,但从使用法氏囊灭活苗能控制此现像产生来看,认为还是由于法氏囊强毒感染有关。是否有其他协同或致病因子存在需要探讨。
4.就某些地区传支和法氏囊经常出现协同,法氏囊过早免疫特别是中等毒免疫的,往往出现传支高发。二者在导致肾功能严重障碍上是否互相促进或有其他原因,需要探讨。
5.就目前许多专家认为法氏囊提前免疫是错误的,因为其带来免疫抑制等副作用,而实践中有些时候不得不进行提前,从目前防治效果看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因此对法氏囊特别是若毒早期接种对机体的影响还需要继续评估。
发病后的控制方法:
1.减少对鸡群的应激,尽量不要惊动鸡群。提高鸡舍温度,在饮水中加入肾药,有利于减少对肾脏损害,促进病鸡体质恢复,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到15%左右),同时提高维生素C含量,加入5%的葡萄糖,投服对症的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但不能用磺胺类药物。
2.改善饲养管理,充分供给适当的营养。。
3.加强带鸡和环境消毒。
4.早期肌注卵黄抗体有效。每公斤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但一定要排除其他病毒病的混合感染。注射高免血清液。3~7周龄鸡,每只肌注0.4毫升;大鸡酌加剂量;成鸡注射0.6毫升,注射一次即可,疗效显著。(但是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中草药和血清对法氏囊无效)
5.抗病毒治疗。优质复方抗病毒药加vc,病毒灵(吗啉胍) 每千克体重用0.1~0.2克,1日2次服用。
6.中药治疗。方药:蒲公英 200克、大青叶 200克、板蓝根200克、双花100克、黄芩100克、黄柏100克、甘草100克、藿香50克、生石膏50克。水煎2次,合并药汁得3000~5000毫升,为300~500羽鸡一天用量,每日一剂,每鸡每天5~10毫升,分4次灌服。连用3~4天。或1-2%的石膏2份山楂1份黄芪1份甘草1份,煎水活拌料。
结束语
禽法氏囊发病特点以及致病机理,防治措施目前好多地方还存在争议,欢迎同行交流。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