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 22: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6.3小动物普通病
6.3.13皮肤病 疥螨病
病原 生活史 症状 诊断 治疗
犬、猫疥螨病(Sarcoptisdosis)由疥螨科(Sarcoptidae)疥螨属(Sarcoptes)的犬疥螨(S.scabiei canis)和背肛螨属(Notoderes)的猫背肛螨(N.cati)寄生于犬、猫皮肤内而引起的。
图6-3-88
病原 犬疥螨,呈圆形,微黄白色,背面稍隆起,腹面扁平。雌螨大小约0.33~0.45×0.25~0.35mm。雄螨大小为0.2~0.23×0.14~0.19mm。虫体可分前后两部,前部称为背胸部,有第1和第2对足;后部称背腹部,有第3和第4对足,两部之间无明显界限;虫体背面有细横纹,锥突,鳞片和刚毛,假头后方有一对粗短的垂直刚毛,背胸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胸甲,肛门位于背腹部后端的边缘上;虫体腹面有四对粗短的足,前后两对足之间的距离远,每对足上均有角质化的支条,第一对足上的后支条在虫体中央并成一条长杆,第3~4对足上的后支条,在雄虫是互相连接的,前两对足大,超出虫体边缘,每个足的末端有两个爪和一个只有短柄的吸盘;后两对足较小,除有爪外,在雌虫足的末端只有刚毛,雄虫第3对足的末端为刚毛,第4对足的末端却有吸盘。虫卵呈椭圆形,平均大小为150μm×100μm(图6-3-88A、图6-3-88B)。
猫背肛螨 虫体比疥螨小,雄虫为0.122~0.147mm,雌虫为0.170~0.247mm。虫体是圆形,其背面的锥突、鳞片和刚毛等均比疥螨的要细小,数目亦较少,肛门位于背面,寄生于猫的面部、鼻、耳以及颈部等处(图6-3-88C、图6-3-88D)。
生活史 属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雌雄疥螨在皮肤表面交配后,雌虫钻进宿主表皮挖凿隧道,在隧道内产卵,卵经3~8天孵化为幼虫,幼虫移至皮肤表面生活,在毛间的皮肤上开凿小穴,在里面蜕化变为若虫,若虫也钻入皮肤挖凿浅的隧道,若虫在穴道中蜕皮变成成虫。疥螨的整个发育过程为8~22天,平均15天。
症状 本病是小动物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其特点是发病部位先从头部的口、鼻、眼、耳及胸部,然后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遍布全身(图6-3-89、图6-3-90、图6-3-91)。发病初期皮肤上出现红斑和丘疹或小的结节。病部奇痒,犬常用嘴啃咬患部或用四肢抓搔局部,因磨擦而引起严重脱毛、出血和结痂(图6-3-92)。时久局部皮肤因磨擦而变厚,呈橡皮样,称为“橡皮病”(图6-3-93)患部常继发细菌感染。
图6-3-89
图6-3-90
图6-3-91
图6-3-92
图6-3-93
诊断 虫体寄生部位有剧烈瘙痒,发病部位多从头部开始并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
实验室检查:采集病料查找虫体,方法如下:在患病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部位采取病料。先剪毛,用肥皂水洗擦干,然后取凸刃小刀,在酒精灯上消毒后,用手握刀,使刀刃与皮肤表面垂直,刮取皮屑,直至局部皮肤轻微出血,将皮屑刮至载玻片上进行检查。在野外采集病料时,可在刀刃上涂上一些水或抗生素软膏,被刮下的皮屑粘附在刀上,这样可避免被风吹散。
刮下的皮屑涂于载玻片上,加一滴煤油,再盖上一张载玻片,两片轻轻按压,使病料散开,再分开载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也可用10%氢氧化钠溶液、液体石蜡或50%甘油滴于病料上、虫体在这些溶液中短期内不死亡,在显微镜下可看到活的螨虫。
治疗 隔离患病犬,严禁病犬与健康犬接触;病犬污染的用具及环境,可用3%敌百虫溶液喷洒或用喷灯烧,以杀死螨虫;从患犬身上清除下来的一切污染的毛、痂皮都应全部收集销毁。
药物治疗可采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0.2mg/kg体重,肌肉注射,5~7天注射一次,直至痊愈。各种杀螨药只能杀死虫体,不能杀死虫卵,根据螨的发育规律,本病非一次用药即可治愈,须持续用药15天以上才可奏效。对于重症病例,可用3%敌百虫药浴并配合伊维菌素进行治疗。对于并发细菌性感染的病犬,在用杀螨药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的同时,还要选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有条件的可先做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