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鹅生产性能影响最大。雏鹅的抵抗力较差,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同时适宜的温度是鹅只发挥正常生产性能的保证。若温度较高,则鹅的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下降,肉鹅增重减慢,蛋鹅蛋重减轻,蛋壳质量下降,产蛋率下降,死淘上升直至大批热死鹅。而低温会使鹅的维持需要增多,生长缓慢,料蛋比和料肉比增高。冬季低温和和夏季鹅舍内温度波动过大,都会使鹅只抵抗力下降,产蛋下降,诱发鹅群呼吸道疾病直至换羽停产,由此可见温度是导致家禽出现冷热应激,影响鹅群健康和性能发挥的首要环境因素。
一,高温对鹅的影响
鹅是恒温动物,通过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在高密度集约化的饲养条件下,鹅的代谢产热随生长率增加而增加,而散热能力却没有提高。鹅只所需的适宜温度随鹅龄不同而有所变化,雏鹅在前几周对温度的要求极严格,不管是采取用保温伞局部采暖还是用整栋鹅舍供暖,雏鹅所在区域的温度必须得到保证。对于产蛋鹅,最适宜的温度是20℃-30℃,在适宜温度下,产蛋鹅表现为饲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强,产蛋率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鹅处于适温区或低于这一范围时,主要通过非蒸发散热形式散热,当在高温条件下,非蒸发散热的作用己大大减弱,由于鹅有羽毛覆盖和缺乏汗腺的限制,鹅只降低体温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呼吸蒸发散热将热量带走,然而提高呼吸频率本身就是进一步增加产热,所以只能起部分散热作用。
二, 低温对鹅的影响
低温首先会增加鹅的维持需要,使肉鹅料肉比增加,种鹅产蛋率下降,鹅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冬季鹅舍温度过低时,为了保持温度而没有保障所需要的通风,温度与通风管理失衡,造成冬季鹅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增加环境恶化,鹅舍内温差较大,特别是当外界温度骤变的情况下,供暖或通风没有很好的配合,鹅舍内温度波动过大,温度突然降低时就会造成冷应激,在生产性能下降的同时还会引发鹅群呼吸道等疾病的发生。
三, 风冷效应的应用
在空气流动的情况下,鹅只感觉到的温度与实际温度是不同的,有时感受到的有效温度与测量舍温甚至相差很大,风速越大鹅只感觉就越凉爽,这就是风冷效应。经试验测定,在高温环境中,气流有利于形成对流散热。当气温在24℃-33℃,相对湿度47-62%的气候条件下,风速由1. 1米/秒提高到1. 6米/秒时,产蛋率可有一定提高。在无风或低风速时(小于0. 3米/秒),鹅的体感温度等于环境温度,当风速大于0. 5米/秒时,鹅的体感温度会相应下降。因此夏季水降温期间应充分利用风冷效应,而冬季就应尽量减少风冷效应对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