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网络)
鸡蛋也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食材之一了。煮蛋、蒸蛋、炒蛋、煎蛋…好像怎么做都好吃。在我家的日粮组成中,每人每天至少摄入一个鸡蛋。“蛋”也是女儿最先会说的几个词之一,可见她对其的喜爱程度。
鸡蛋的好营养大家都不陌生。一枚普通大小的蛋,只含有70左右大卡,却能提供6-7克的高质蛋白质和5克脂肪(脂肪可不是坏东西啊), 并还含有多种必需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的各种好处自然不必多讲。以往大家担心的胆固醇问题,也已被洗清 --- 因为缺乏[摄入胆固醇]与[血液胆固醇]相关的科学证据,2016年的新版美国饮食指南中,胆固醇每日摄取上限(300mg)已正式取消 。恭喜你,可以放心吃鸡蛋啦!
鸡蛋营养价值(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及农业组织FAO的统计,2016年,全球鸡蛋产量达到7200万吨,这约等于1,360,000,000,000个鸡蛋(数数多少个零?)。其中,中国、美国、印度、和墨西哥是产量最大的四个国家。中国的产量超出30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2%,远远超出排名第二的美国(10%)。按照2018年初的数据,目前美国共存栏约3.2亿只蛋鸡,而中国存栏约12亿只 ,都与国家人口相当了 --- 人手一只下蛋母鸡的节奏哈哈。也正是因为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养殖技术的不断积累,鸡蛋成为是当今市场上最低价高质的蛋白来源之一。
2016年全球鸡蛋产量(图片来自WATT Global Media)
蛋鸡的产业链结构与肉鸡基本一致,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如果你错过了肉鸡产业链的文章,请戳文末链接阅读)。今天我们养的蛋鸡,同样是经过多年选育、多代培育而来的。国际上最常见的蛋鸡品种来自德国罗曼(Lohmann)、美国海兰(Hy-line)、和荷兰海赛克斯(Hendrix)。而中国蛋鸡养殖历史悠久,产量巨大,也自然自主选育出了许多优良的国产品系,比如华都峪口禽业选育的京粉1号、京红1号、京白1号;中国农大选育的农大3号(比一般的鸡腿短,又称矮小蛋鸡哈哈哈戳中笑点)等等。
罗曼蛋鸡的几个不同品系 (图片来自网络)
这么多的品种中,有的鸡下白壳蛋,有的鸡下粉壳蛋,有的鸡下褐壳蛋...注意,蛋壳的颜色是蛋鸡品种所决定的,它不随饲料变化而变化。并且,不管壳是什么色,鸡蛋的营养成分都是一样的。之所以要培育这些不同品种,则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喜好。当然,不同品种的蛋鸡,产蛋性能也会稍有不同。 不同蛋壳颜色的鸡蛋(图片引自DSM Egg Handbook)
和肉鸡相比,蛋鸡的养殖模式比较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传统笼养 --- Cage system; 行业内也称为 Conventional system。一般为多层层叠结构,有效地利用空间,便于管理。 § 富集型笼养 --- Enriched colony system; 就是升级了的笼养。这是在传统笼养的条件下,增加了产蛋箱、 垫料区、 栖木、 磨爪棒等满足蛋鸡行为和福利要求的装置。
非笼养:
§ 舍内散养 --- Cage-free system; 最初级的Cage-free可以是室内封闭式饲养。可以是地面散养,也可以是多层 Aviary system。 § 放养 --- Free-range; 提供室外活动空间的鸡舍,但室外空间的大小没有要求。母鸡可以采食野生植物、昆虫等;但同时鸡舍内同样需要提供饲料和饮水。 § 有机--- Organic;在Free-range的基础上,对饲料有更严苛的要求,比如不允许使用转基因原料等。
Cage-free Aviary system (图片引自Big Dutchman)
这些非传统的养殖模式,绝大部分是在各个动物福利保护组织的驱动下产生的;这同时也伴随着消费者对现代农业的认知偏差。毫无疑问,这些养殖条件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这样一来,本来1.5美元就能买到的一打鸡蛋,到了非笼养,就得至少翻上一番,而有机鸡蛋每打售价甚至高达6-7美元。诚然,消费者的想法和喜好需要考虑。可是,在今天全球资源紧缺和需求急增的双重压力下,这是否是可持续的养殖模式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过,尽管非传统养殖模式在最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蛋鸡仍是笼养的。笼养系统有严格的通风、温度、光照、空气质量要求,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并且因为动物不接触外界,生物安全能更好地保证,母鸡生病、受伤、死亡的概率以及鸡蛋污染(细菌、粪便等)、破碎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同时,笼养养殖模式早已实现全线自动化 --- 自动化喂料、喂水、捡蛋、环境控制---从而极大地减少人力,便于管理。
自动化捡蛋传输 (图片引自Big Dutchman)
不管是哪一种养殖模式,刚孵化出的蛋鸡都需要经过20周的育成阶段方才能够开始下蛋,这个阶段的鸡被称为育成鸡(Pullet)。这20周的饲养管理,对之后蛋鸡的产蛋性能有着显著影响,因此也绝不能掉以轻心。提高效率的一大方法即为分工细化。因此大多全产业链公司有自己的育雏或育成农场,专门负责这前几周或十几周的饲养管理。直至开产前,再将蛋鸡转入产蛋舍。 好不容易长到了20周,母鸡终于要开始下蛋啦!那,鸡蛋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蛋黄会在母鸡的卵巢中形成,这个过程需要约7-9天时间。当蛋黄进入输卵管,蛋白、蛋壳就依次包裹着蛋黄成形,最后再着上颜色,就准备好离开母鸡体内了。在输卵管中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3-26个小时。
鸡蛋形成过程(图片来自网络)
蛋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因而一枚蛋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钙。为了保证鸡的骨骼健康,蛋鸡产蛋阶段的饲料中,钙的含量需比其它时候要高出3-4倍。这就像怀孕期间,母亲需要额外补钙一样。
一般来说,商品蛋鸡的生产周期会持续到72 至75周龄左右。根据品种的不同,产蛋数在250-310之间。在育雏育成、农场管理、饲料营养等各方面都优化的条件下,生产成绩甚至可达320枚蛋以上。可见发挥一个品种的遗传潜能,需要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蛋鸡的饲料转化率在2.0 - 2.2左右,意思就是一只母鸡吃进2.2kg的饲料,便可生产出1kg的鸡蛋。在管理得当的农场,有时甚至可以达到1.9。多高效!
在笼养系统中,鸡蛋产出后会立即落入集蛋槽,随后通过自动传送带,传送到隔壁的加工厂清洗、包装。在美国,鸡蛋还需要经过评级(Grading),并必须在蛋盒上标注评分等级。在超市里,你会见到Grade A和Grade AA鸡蛋。其中AA为最佳,但其实其主要差别在于鸡蛋的新鲜程度造成的形态细微不同,营养成分并无差别。Grade B的鸡蛋一般不足以零售,而是进入深加工鸡蛋或餐饮行业,比如液体蛋、蛋白等。而不合格的鸡蛋,比如破蛋、坏蛋、奇奇怪怪的蛋,则被淘汰。同时,鸡蛋按照蛋重,分为小、中、大、超大(xl)、特大(jumbo)。 蛋重主要受蛋鸡品种、周龄、和体重影响。
鸡蛋评级条件(图片来自网络)
鸡蛋从落地、传输、评级、清洗、包装、再到运输,整个过程常常不到24小时,便能到达超市货架,供消费者选用。
而鸡蛋的品质如何鉴定?有哪些指标?蛋壳强度如何测量?哈氏单位代表什么?蛋黄的颜色由什么决定?如何通过蛋鸡的营养调控来提高生产成绩和鸡蛋品质?“Omega-3鸡蛋”是如何做到的?这些有意思的问题,则都是家禽营养学家研究的范畴。在这里留下些许悬念,且听以后分解啦~
鸡蛋蛋黄比色(图片引自DSM Egg Handbook)
原创: Xixi 来源:曦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