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主题:《非洲猪瘟情况下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
报告嘉宾: 王立贤博士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内容:
一、面临的形势: 快速蔓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 、原来设想的“歼灭战”,已转化为“持久战” 损失惨重,行业重创 农业部公布母猪同比减少21% 荷兰合作银行预测:ASF会使中国供应减少25~35% 30%,1600万吨,比美国年度猪肉产量多近35%,相当于欧洲年度猪肉产量的70%,也有的预测会减少40%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损失还在继续 由于再感染的风险,生产者保持谨慎态度 猪群重建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几年的时间
二、如何有效防控?
病毒特性
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 猪(包括家猪和野猪)、钝缘是非洲猪瘟病毒的易感宿主 传染性差,仅通过接触传染,气溶胶传播仅仅2米 不怕冷、耐酸、耐碱,对高温敏感
阻断到生产区的传染途径,是防控成功的关键
病毒离开宿主细胞,存活时间不会太长 高温清洗、火焰消毒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消毒措施 猪场有必要对现有生物安全措施、防控措施进行总结、反思。 猪场真正在阻断传染途径上下功夫 要有严格的分区,物、人流动管理 哪些是真正有效的?哪些是可以回归常规的? 对于一些夸大宣传的产品、措施要有正确认识
“拔牙式”清除
无奈之举 最需要避免的是最后把牙拔光了 是“拔牙”还是清群复产,需要做出合理选择 “拔牙”的关键是早发现 参照国外的经验,国家实施“根除计划”是根本 及早研究、完善相关制度 目前不能寄希望于疫苗
未来发展
规模化、专业化,智能养猪,猪群分栏,精准饲喂, 生产体系变化: 物流模式、供应链变化,建筑模式、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变化,生产工艺上推荐批次化生产, 建议小规模一体化猪场逐步改为专业母猪场或保育育肥场 小规模母猪场,由传统的按周生产改为按批生产 专业化的场物流相对单一,批次生产,物流次数少。 全核心群饲养模式:考虑母猪的更新补充、设立专门的后备区 育种体系的变化和发展:自我更新、基因组选择 猪场小单元化:肥育猪、母猪小单元化,实体墙隔离,分组、中间空栏 组织形式变化:单独一个中小规模猪场生存困难,大公司+农户或合作社形势会发展,占有市场比例会越来越高
总结
非洲猪瘟本是一个传染性低、容易防控的疾病,却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需要总结、反思。人祸? 非洲猪瘟将促进产业升级、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化进一步发展,养殖巨头得到更快发展。调猪变调肉将促进养殖+屠宰的产业融合。 防控政策需要与中国的国情结合 消除传染源,排查+淘汰 做好生物安全,切断到生产区的传染途径是唯一正确方法。如何正确复养将是未来几年猪场工作重点 相信智慧勤劳的中国养猪人,对非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案。
来源:饲料技术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