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化粮的概念 陈化粮一般指储存三年以上,储存品质明显下降, 不宜直接作为口粮食用的粮食。 粮食是否陈化的主要检测指标为: 脂肪酸值、 粘度、 品尝评分值和色泽气味, 其中脂肪酸值、 粘度、 品尝评分值三项中有一项指标达到“ 陈化” 规定的, 即认定为 “ 陈化粮”。国家规定,陈化粮只能通过拍卖的方式向特定的 饲料加工和酿造企业定向销售。 二、陈化粮的潜在危害 1、营养价值降低 粮食作为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体,其含有水分、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在储藏时由于外部环境的作用不可避免的发生一系列的动态变化,表现为籽粒色泽变暗、发芽率降低及生活力下降等,这就是粮食的陈化过程。在此过程中,脂质变化最快,淀粉次之,蛋白质最慢。 脂类物质在粮食久存过程中会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氧化生成醛(如己醛)、酮(如丁酮、戊酮、辛酮)、酸和烃类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能损伤动物的肝脏。食用陈化粮转化的饲料,会造成动物的采食量降低、料肉比提高,出栏时间延长等现象。 脂类过氧化产生的有害物质还会使蛋白质结构异变,丧失蛋白质的营养,降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严重时导致脂肪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致使脂肪变黄形成 “黄膘肉”。 2、霉菌毒素超标 霉菌毒素超标是陈化粮不能作为食用的最直接原因。陈化粮霉菌毒素污染复杂,毒素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毒素以及烟曲霉毒素等。饲喂霉菌毒素污染的粮食会使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主要表现在日增重、采食量降低、饲料利用率下降等方面(如表所示)。 表 霉变饲料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 | | 日增重、采食量降低;空肠形态结构损伤;盲肠大肠杆菌数增加 | | | | | | 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降低;死亡率升高;食糜在肠道停留时间延长 | | | 体重降低4.4%、料重比提高5.6%、死亡率升高34% | | | 增重降低19.35%,采食量降低22.2%、料重比提高2.1% | | | 增重降低9.52%、采食量降低7.11%,饲料利用率下降2.3% | | | 肝脏蛋白质合成速度(FSR)下降;产蛋量、蛋重、料蛋比降低,采食量降低、蛋壳厚度降低 | Chowdhury等,2005;Danicke等,2001 | | 增加4周末种蛋的早期胚胎死亡率,对种鸡的相对器官重、种公鸡的繁殖力以及后代生产性能无影响 | |
霉菌毒素严重时,会对畜禽肝脏造成病理性伤害。肝脏是黄曲霉素作用的最主要靶器官,可引起肝脏组织肿大、脂肪变性、胆管增生、肝细胞空泡形成和坏死等病变。在畜禽中,鸭比鸡对霉菌毒素敏感,在原料毒素污染严重的情况下,极易导致肝脏受损,产生“花肝”等疾病。霉菌毒素在肝脏蓄积,引起动物慢性中毒,严重影响畜禽生产性能及健康。 三、陈化粮使用策略 陈化粮作为饲料使用时,一般按照其脂肪酸值来调整配方(当陈化粮脂肪酸值达到100mg KOH/100g时,不能用于饲料原料)。例如,目前山东用的陈化粮大部分脂肪酸值在37-50 mg KOH/100g,可完全使用,但要搭配胆汁酸使用,推荐添加量在0.15-0.2千克。 添加胆汁酸,一是保护肝脏,帮助机体排出毒素,避免畜禽慢性中毒;二是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利用,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使畜禽达到与使用正常玉米的效果;三,胆汁酸还可帮助清除饲料中脂肪氧化产生的自由基,防止使用陈化粮导致的 “黄膘肉”。 而原料中添加蒙脱石,其主要针对黄曲霉毒素,对玉米赤霉烯酮及呕吐毒素等吸附效果比较差,且容易受环境酸度的影响,出现解吸附现象,还会吸附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破坏饲料营养平衡等问题,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胆汁酸本身由肝脏分泌,能够协助肝脏有效分解机体内外毒素,保护肝脏,让畜禽远离肝胆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