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潘可士玛中国区总经理 林树森先生
报告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首席专家 毕英佐教授
报告主题:《肉鸡消化和吸收不良的原因和对策》
主要内容:
肉鸡消化和吸收不良的主要表现特征:在粪便中残留饲料小颗粒,饲料转化率降低,色素沉着减少;粪湿;有时会引起腹泻或继发其它疾病,残鸡增加。
㈠引起肉鸡消化吸收不良的主要原因
1.天气原因
此病多发在4-6月,这个阶段昼夜温差大、多雨潮湿,垫料管理差。
2.传染性因素
2.1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吸收不良综合症
2.2球虫病
2.3细菌性肠炎(如坏死性肠炎、大肠杆菌感染等)
3.非传染性因素
3.1饲料碾磨粗糙;肉鸡长期离地饲养,从未采食过砂粒,机械性磨碎作用减弱。
3.2饲料原料变动较大,配方结构单一,有抗营养因子(如蛋白抑制剂、非淀粉多糖)存在,使用过量的杂粕等。
3.3饲料中存在生物胺(来源于受热或细菌性腐败的鱼及动物副产品)。
3.4毒性脂肪中毒,主要是油脂酸败后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以及一些油脂分解的醛酮酸;饲料添加工业脂肪(牛皮脂)含大量的二恶英;饲料或油脂污染了润滑油或其它矿物油。
3.5粪湿的原因
3.5.1遗传因素:依莎和海赛克斯比海兰鸡种更易拉湿粪
3.5.2肠道渗透压高,Ca、Cl、Mg等离子过量
3.5.3鸡感染螺旋体
3.5.4含大麦的日粮
3.5.5高温季节喝多拉多(夏季软便),酶的活性降低,消化率低
3.5.6水质不佳,硝酸盐超标,水管长期不清理,形成水垢和生物膜,菌数超标
3.5.7饲料中食盐含量偏高
3.6霉菌毒素中毒,特别是黄曲霉毒素和富马毒素(营养毒性)。可直接损害肠壁绒毛而影响营养的消化和吸收;发霉饲料中的脂肪酸很容易氧化成自由基,同时也降低其它营养成分。
㈡防治方法
1.针对传染性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合理科学使用抗生素
如:种鸡接种呼肠孤病毒病疫苗,有下痢的试用抗菌药物,球虫病选用抗球虫病药,选用杆菌肽锌、安来霉素、林肯霉素、维吉尼亚霉素等防治坏死性肠炎。
2.在饲料中添加益生素、酶制剂、脱毒剂,使用有机微量元素替代无机盐
3.从小鸡开始,定期在饲料中加砂粒(0.5%)
4.饲料厂破碎机的筛网网孔改为2.5mm ~3mm
5.注意防暑降温,减少热应激及控制饮水量
6.使用球虫药的一般原则
6.1小鸡选用价格便宜、有利于球虫免疫的药物;甚至20天以前的小鸡料不添加球虫药;
6.2化学合成药(如地克珠利、喹啉类、常山酮)使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
6.3同一类药物如离子载体类有交叉抗药性,但效力有强弱之分,宜应先弱后强,不能先强后弱;
6.4化学合成药与离子载体类药物宜交替轮换使用;
6.5当单一球虫药效果差时,或在球虫严重的季节,可选用联合用药;
6.6建议使用球虫疫苗,可改变流行虫株的生态群落(药物敏感虫株替代耐药虫株;弱毒株替代强毒株)。
报告专家: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杜红方博士
报告主题:《新型酶制剂产品在现代养殖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㈠新型耐高温植酸酶的研发
1.植酸酶选择过程中的误区及评价方法
1.1植酸酶选择过程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只注重酶活和价格。由于植酸酶来源不同,其酶学性质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底物测定的植酸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植酸酶酶解产物类别有所差异,因此不能只用植酸酶的酶活和价格来作为植酸酶选择的标准。
1.2植酸酶选择过程中质量评价方法—体外法
2.新新耐高温植酸酶的研发及酶学性质
2.1新型耐高温植酸酶的研发
2.2新型耐高温植酸酶的酶学性质
具有更宽的PH适应范围、更好的酸碱稳定性以及耐温、耐金属离子特性,且对各种饲料原料中植酸磷的降解能力更强。
㈡高效饲用复合酶制剂的研发
1.饲用酶制剂质量评价过程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注重酶种、酶活,比价格。由于酶学性质的差异,来源不同的酶制剂不能只用酶活来比较其优劣。
注意:饲料酶制剂并不是酶活越高效果越好!
1.1酶活与酶解效果并不对等
酶活的测定底物大多为高纯度的对应物质,当底物换成复杂的饲料后,酶解效果会表现出较大差异。
1.2不良环境对酶活的影响
按照仿生消化的方法,分别过胃部酸性环境(过酸组)及不经过酸性环境,两种淀粉酶酶解底物生成还原糖含量差异悬殊。
1.3酶解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某些淀粉酶的酶活测定温度为60℃,而酶在机体中的作用温度环境约为37~40℃,此时的酶活测定结果仅有20%左右。
1.4酶活与酶解时间的相关性
酶活的高低多由单位时间内酶解底物生成产物的量来确定,而酶解反应是一种可逆反应,底物的生成量与时间有很大的关联性。
2.复合酶制剂质量评价的方法
2.1体外方法—锥形瓶快速检测方法
2.2仿生消化法—仿生消化仪
2.3动物试验
动物试验法可以较准确地判断饲用酶制剂的生物学价值,但易受环境、动物种类及动物的生理状态、生理阶段及动物所采食的饲料种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试验设计需要对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予以关注。动物试验结果应以投入-产出比为首要评价指标。
3.高效饲用“组合”酶的研发
3.1高效饲用酶制剂的研发思路-酶的组合
动物消化道内的酶天然就是组合酶,因此采用组合酶的方式做饲料酶遵循了自然规律。
所谓“组合酶”是指由催化水解同一底物的来源和特性不同,利用酶催化的协同作用,选择具有互补性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酶的配合而成的酶制剂。
组合酶可能是作用环境不同的同工酶,也可能是作用于一种底物不同化学键的不同酶的组合。
4.动物应用效果
4.1新型雏禽专用复合酶在肉鸡上的应用效果
对全期肉鸡的日增重、日采食量及料肉比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肉鸡的成活率也有一定的提高。
4.2新型乳仔猪专用复合酶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效果
在饲料中添加乳仔猪专用复合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5.利用酶制剂的潜在营养价值降低饲料配方成本
酶制剂的潜在营养价值是指:酶制剂本身没有这些营养价值,而是通过提高了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使得饲料的营养价值得到了改善,改善的多少就是潜在营养价值。
报告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廖明教授
报告主题:《禽流感与科学免疫》
主要内容:
家禽能做到“免疫减负”吗?怎么实现?
㈠国内禽流感发生的主要原因
1.禽流感病毒种类繁多,支异频繁;
2.禽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样;
我国候鸟种类及栖息地加多;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频发禽流感;边境贸易活动。
3.家禽生产门槛低,方式多,生物安全水平不高
3.1组织形式:缺少规划;单一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小区”、“公司+农场”、专一标准化生产基地等。
3.2养殖方式:散养,标准化养殖场;
3.3经营方式:单一经营,全产业链生产;
3.4防疫方式:缺乏生物安全意识、技术、屏障等;病、死禽无害化处理不彻底。
4.活禽及家禽产品交易频繁,加工和销售方式多样
5.养禽防疫工作中“重表面、轻落实”,“重疫苗药物、轻生物安全”
6.疫苗种毒更新慢,疫情出现后不能及时调整
7.疾病诊断和监测水平不高,意识不强,时效性差
㈡对家禽进行禽流感免疫的目的
1.以扑杀和生物安全为主的方法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美国、日本、韩国、泰国等
2.扑杀及强制性免疫和生物安全相结合的措施: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埃及、墨西哥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建议免疫接种可以作为扑杀的补充手段。免疫的目的:尽量的减少排毒。“扑杀+免疫”是我国目前防控禽流感的技术关键。
3.疫苗免疫的全面推行,有效控制了禽流感的暴发和流行,基本实现了“有疫不成灾,有病不流行”。
4.经检测表明:免疫抗体合格率低时,病原阳性率相对较高,说明较高的免疫抗体水平对家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5.保持抗体水平的一致性和均匀性至关重要。
值得关注地是:免疫可能会促使病毒变异,当免疫禽群抗体不高时,还会产生非典型病例以及持续排毒的情况,造成病毒污染环境难以净化,疫病长期流行
㈢如何做到科学免疫?
科学免疫的概念:能满足养殖场的防疫需求,免疫后不发生免疫失败,但又不过度免疫,成本合理。
1.造成免疫失败的风险因素:病毒变异、疫苗因素、禽群因素和管理因素
2.实现免疫减负的重要途径
2.1营造未被病原体污染的养殖大环境,净化养殖小环境,加强疾病监测,提高疾病诊断能力;
2.2严格实施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家禽抗病能力,减少病原体进入养殖场的机会;
2.3优化疫苗种毒和生产工艺,提高疫苗质量,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加强免疫效果监测。
报告专家:广州智特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王银东博士
报告主题:《植物精油在禁抗趋势下的使用方案探讨》
主要内容:
㈠饲用抗生素的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所发布的系列公告:
第2292号:禁止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4种抗生素在食品动物使用;
第2428号:硫酸粘杆菌素在饲料中的禁止使用;
第2638号:停止喹乙醇、氨苯胂酸、洛克沙胂用于食品动物。
抗生素的逐渐隐退!不是它不好,而是我们有了更好的选择!
㈡植物精油的作用机理与功能
1.植物精油的抗菌抑菌机理
1.1改变病菌细胞形态结构,或改变菌丝体形态结构。主要是因为植物精油成分具有亲脂性,通过引起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紊乱,破坏膜蛋白,造成细胞膜渗透性增大,自爆内容物外流,质子动势缺失,ATP 合成被阻断,造成细菌死亡。
1.2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阻断繁衍。
2.植物精油抗菌效果的评估
2.1需氧菌分别在液态、固态培养条件下的抑菌效果
2.2厌氧菌分别在液态、固态培养条件下的抑菌效果
2.3对猪肠道中常见微生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2.4对水生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的评估
2.5植物精油的耐药性评估
3.植物精油的抗氧化功能
4.植物精油的促生长功能
促进动物生长,是精油中生物活性的综合体现,包括抑菌、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镇定、诱食等。绝大部分试验中,植物精油对动物生长性能有正面的促生长效果。
㈢植物精油产品的开发
1.适合饲料添加剂开发的主要精油为:
香芹酚:2-甲基-5-异丙基苯酚,C10H14O,熔点约0℃,沸点237-238℃
百里酚:2-异丙基-5-甲基苯酚, C10H14O,熔点51.5℃,沸点233-235℃
肉桂醛:丙烯醛衍生物,C9H8O,熔点-7.5℃,沸点253℃
2.植物精油稳定性处理方式
㈣植物精油在动物上的应用方案探究
1.仔猪料中的应用方案探讨
智然香应用方案:试验表明,当有两种以上抗生素时,可替代一种;可替代抗敌素、喹乙醇、土霉素钙。
2.在肉禽料中使用方案的探索
智然香应用方案:试验表明,可全部替代抗生素,减半替代抗生素-协同效应更好。
3.蛋禽、水禽及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智然香应用方案:直接添加可提高生产性能。
报告专家:美国-东盟经济委员会和粮食农业委员会副主席,礼来动保亚太区市场准入总监Pushpa Sundram(内森)
报告主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科学评估——欧洲和美国抗生素法规的发展历史》
主要内容:
㈠耐药性与食品安全
在食品动物养殖过程中使用抗生素治疗动物疾病可能产生耐药菌;当人从食物中感染这些细菌后,可能无法通过抗生素获得适当治疗。这一情况已经成为公众普遍担忧的事情。
1.什么是抗生素?
1.1抗微生物药物
是最广泛的定义,指对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在内的各种微生物具有抵抗活性的各种药物。
1.2抗生素
是抗微生物药物中的一类,是由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或其合成类似物。这些物质能杀灭人或动物致病菌或抑制其生长。
2.我们为什么需要抗生素?
2.1动物福利
对动物进行护理,期望减少由疾病导致的痛苦和死亡。
2.2可持续性
在经济上有利其发展,在社会上接受程度高,在环境上无污染。
2.3食品安全
健康的动物是食品安全最重要的第一步。
3.抗生素的分类
3.1对人类有医学重要性的抗生素
3.1.1人畜共用抗生素
部分抗生素可用于人和动物。这些抗生素仅能在兽医监管下,用于治疗目的而在动物上使用。
3.1.2人类专用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不得使用于动物。
3.2对人类无医学重要性的抗生素
3.2.1动物专用抗生素
与人类相比,动物对其疾病更加易感,且动物与人类有着不同的健康需求。此类抗生素仅被研发用于动物,不得作为人用药物。
4.抗生素的耐药性
5.残留与耐药之间的差异
5.1残留
残留是指存在于动物组织中的少量物质。当人食用这些组织时,它们有可能进入食物链。
5.2耐药
耐药是指一种微生物对某种特定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的敏感性降低。是微生物抵抗对其有杀灭作用物质的防御机制。
㈡欧美对在食品动物中使用抗生素的监管和要求
1.欧盟
欧盟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主要是由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下属的兽药委员会(CVMP)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来共同负责,其中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主要负责对于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进行管控(从2006年开始,欧盟不再把球虫药继续放到抗生素领域内进行监管,而是把它们作为饲料添加剂来进行管控,因此球虫药在不需要兽医监管的情况下也是可以长期在饲料中添加使用);除了球虫药以外,其他种类的抗生素都是在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下属的兽药委员会(CVMP)的管辖范围内。
2006年欧盟禁止了所有抗生素的促生长适应症(包括人畜共用抗生素与动物专用抗生素两大类中的所有促生长抗生素),而对于临床上以治疗、控制和预防用为目的的抗生素,在专业兽医的监管下(开具处方),可以通过添加到饮水、饲料,或者注射来使用。
2.美国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兽药管理中心(FDA CVM)负责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监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对人类有医学重要性的抗生素(包括:人专用抗生素和人畜共用抗生素):首先,人专用抗生素不能在食品动物上使用,而人畜共用抗生素的使用则必须在兽医的监管下(开具处方)才能使用,且只能以治疗、控制以及预防为目的进行使用。
对人类没有医学重要性的抗生素(动物专用抗生素):不仅可以用于治疗、控制以及预防为目的进行使用,还可以用作改善生长效率目的进行使用,并且都不需要兽医进行监管(开具处方)。
㈢欧美抗生素风险分析流程
欧美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抗生素风险分析流程,除了欧洲和美国以外,还包括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都在使用,该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风险评估
进行药品的有害性鉴别,包括药物的释放、药物的暴露、以及最终造成的结果和影响。
2.风险管理
基于第一步风险评估的结果,所做出的相关决策。如果评估的结果是低风险药物,则不需要兽医进行监管(开具处方);如果评估的结果是高风险药物,则需要对之进行严格的监管,需要在兽医的监管下才能使用。
3.风险交流
风险交流是一种市场的行为,它是指把国家所进行的抗生素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结果与养殖场和兽医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以期把正确的信息传达到一线,达到教育和培养用户合法科学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来源:饲料技术汇 大涛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立即删除。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