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17|回复: 0

[饲料] 行业洞悉 | 为什么「无抗养殖」是必然趋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8 09: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80418093320.jpg

  「抗生素」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词。阿奇霉素、头孢、氧氟沙星...这些普通人都能熟练叫出的化学名称,几乎无可避免地,在某次病怏怏时被你我当作救命宝贝吞进了肚子里。

  在学术上,抗生素的定义是指「一类由微生物所产生的、对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化学物质」。自1929年英国科学家Alexander 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 到二战期间青霉素的大规模商业化,再到之后的几十年中,链霉菌、氯霉素、四环素等等的相继发现,各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自然而然成了如今医疗系统中极为重要的药物。

2.jpg
青霉素的发现 (图片来自网络)

  而这20世纪中叶第一批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恰巧伴随着养殖行业规模化和垂直整合的浪潮。1946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Moore等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报道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显著提高肉鸡的生长速度。1950年,美国食品与药监局FDA正式批准在动物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从此以后,除了用于治疗动物疾病外,在全球范围内,低剂量的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Antibiotics as Growth Promoter,简称AGP)被加入常规饲料中在畜牧行业内广泛应用。

  抗生素不是治病的吗?你也许会问。那,在健康动物的饲料中使用抗生素有什么好处呢?

  答案有两个:1. 预防性治疗; 2. 促生长。

3.jpg
抗生素在畜牧动物中的使用:疾病治疗| 预防治疗| 生长促进
(图片来自O'neil, 2015)

  为什么抗生素能到达这些效果?这就要从肠道健康 (Gut health) 说起了 (话说这几年在无抗转型的压力下,肠道健康几乎是在行业学术会议上的最高频词汇了)。

  和你我一样,动物的肠道这一条管子,是体内唯一一个两头与外界相通的系统;而肠道内腔表面有无数被称为绒毛或微绒毛的小褶皱,展开来就是一块超大表面积的消化吸收场所和生物屏障。所以肠道不仅仅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与此同时,也是身体内最大的免疫系统 --- 70%的免疫细胞都位于肠道组织。在肠道内,亦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有益的、致病的、或条件性致病的菌种。在正常个体的肠道中,这些微生物保持着一个动态平衡,从而维持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但在病原菌入侵、动物遭受应激时,致病菌和条件性致病菌数量大大增加,动态平衡被打破,肠道的各种功能就会受损。所以,健康的肠道不仅能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同时也是保障机体免疫力的基石。

4.jpg
动物肠道是「营养-宿主-微生物」相互关系的枢纽
(图片引自Biomin)

  那么,抗生素能干啥呢?

  从肠道免疫的角度看,摄入低剂量抗生素可以杀灭动物肠道中的病原微生物,保持肠道微生物平衡,降低动物患病率。这就是预防性治疗。在大规模养殖的环境下,一旦一只动物受到病原菌的侵入而得病,疾病就会极快地扩散开来,严重影响动物健康以及产品产量。因此,预防性治疗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而从营养吸收的角度看,有研究发现,抗生素可增加小肠绒毛高度,从而提高养分的吸收率。这就是促生长。当然,肠道微生物的平衡本身就对营养的消化吸收和动物生长有巨大益处。平均统计数值显示,饲料中使用AGP可提高猪、鸡的生长性能高达8-10%;在水产动物里,甚至高达25%以上。并且,环境条件越差,抗生素的这些效应就越明显。

5.jpg
抗生素作猪生长促进剂的效果(数据引自陈代文,2017)

  因着这两种功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抗生素被视为最有效且最稳定的促生长添加剂,它也见证了国际畜牧业的飞速发展。60多年来,先后有6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畜牧养殖业。

6.jpg
抗生素在家禽与猪生产中的使用示例
(引自Murugesan, 2017)

  而畜牧养殖业是多么庞大的一个产业啊。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到过,仅仅是中美蛋鸡存栏数,都与人口相当。再加上肉鸡火鸡猪牛羊鱼虾等等等等,这庞大的群体,可想而知每年消耗的抗生素有多少。保守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抗生素中至少一半以上用于养殖业,有的统计数据甚至高达70%。而其中,仅有10%左右作为治疗使用,其它则都被用作促生长剂。

7.jpg
全球每年生产的抗生素中70%用于养殖业
(数据引自O'neil, 2015;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数字,不可避免地在消费者群体中造成了两类担忧。

  第一类担忧,是「抗生素残留」。这是食品安全问题。

  如果猪每天都吃抗生素,那猪肉上会有药物残留吗?我吃了这猪肉会对身体不好吗?

  的确,摄入残留抗生素可能会引起过敏、中毒等症状。为此,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抗生素的使用,严格规定在不同种类动物、同种动物不同阶段允许使用的抗生素和剂量,并规定肉用动物在出栏前,都必须有一定时期的停药期(withdrawal period)以排出体内残留药物;而蛋鸡产蛋期间和奶牛产奶期间,则严格禁止抗生素的使用;如若不得不用,则期间产品须被销毁。有了这些严格规定,即使在使用了抗生素的动物生产中,食品的安全性也能得以保障。因此抗生素残留问题并不足以危害人类健康。

  这里,违规使用违禁药物不在讨论范围内 --- 毫无疑问,这是受所有人讨伐的行为;这也需要行业人士和监管部门的持续努力,以期完全杜绝。

8.jpg
鸡肉产品上的宣传:不含抗生素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种担忧,叫做「抗生素耐药性」。

  这,则是全球人类健康的大问题。

  个别细菌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会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虽然一开始只是个别,但按照细菌的复制速度,不到24小时,就能变成百万千万。它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的致病性,而在于从此以后,这类抗生素再也对付不了它了。有的细菌甚至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这就是我们广义上称的「超级细菌」 --- 无药可治的细菌。在不敢奢望发现新的抗生素的情况下,这些细菌的感染,将患者治疗逼入死角。据统计,美国每年至少有200万人发生抗生素耐药感染,其中23000人死亡。这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威胁。在写这篇文章查资料的时候,我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逗留很久 --- 网站上有一个个遭遇耐药性病菌感染的鲜活故事,读后久久难以释怀。

  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原话:

  “......如不采取紧急行动,我们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到时普通感染和轻微损伤都会再次造成死亡。”

9.jpg
1987年之后,还没有新的抗生素问世
(图片引自ReAct Group, 2015)

  因为在畜牧生产中动物身上所使用的抗生素总量巨大,因此很多矛头都指向了养殖业。实际上,畜牧动物所常用的抗生素,大多往往都不是人用抗生素。因此,畜牧动物的抗生素使用是否是造成耐药性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仍存在很大争议。美国疾病与控制预防中心(CDC)在其2013年的报告中也认同,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问题仍需从人类医疗系统中着手解决。报告中指出,今天人们所使用的抗生素的50%都不是必须的。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常常自知地不自知地,在滥用着抗生素。

  但必须承认,低剂量使用抗生素,确实可能为耐药菌株的传播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美国微生物学家Stuart Levy早在1974年就曾跟踪研究了一个小型养鸡场。他发现,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土霉素后,一种耐药菌很快称为鸡肠道的优势菌群。不到半年,该农场的工作人员也开始携带耐药大肠杆菌,并占有他们肠道微生物的80%以上。而在饲料中撤除抗生素几个月后,大部分工作人员就不再携带此耐药菌。

  事实上,在1945年的诺贝尔演讲中,青霉素的发现者Alexander Fleming就已经预测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他说:

  "...by exposing his microbes to non-lethal quantities of the drug, educate them to resist penicillin. "

10.jpg
Fleming预测低剂量地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
(图片来自网络)

  也许吧。按世界卫生组织和CDC的话说,长期给健康动物喂食抗生素对于人类的耐药菌感染“至少起到了一些尚未量化的作用”。

  在今天,耐药性到底是来自人类医疗系统还是养殖行业,这个问题是否能够到达定论似乎已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全球科学家和普通民众都已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采取行动刻不容缓。

  从哪里下手?必须人畜并重,双管齐下。

  于是,无抗时代来了。

11.jpg

  无抗养殖的概念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无抗饲料 --- 即饲料中不添加抗生素作为促生长剂或预防性治疗用。

  第二个层面,是全程无抗 --- 即养殖全程不使用抗生素, 也称No Antibiotics Ever (NAE)。

  注意: 无抗养殖并不等于放弃治疗。当动物确实遭受细菌感染时,无论出于动物福利还是人类健康的考虑,都需要在兽医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治疗。这里面强调的是「合理使用」。和人一样 --- 按时、按量、按疗程。不得乱用。

12.jpg
美国第4大家禽养殖公司Perdue对其「NAE」产品的宣传
(图片引自Perdue.com)

  在国内,无抗养殖好像最近几年才成为热点话题。但其实欧洲已经领先全球,在无抗养殖上做了先驱者。早在1986年,瑞典就已迈出第一步,宣布全面禁用AGP。1990年代,丹麦也陆续禁止了多种AGP 。2006年,欧盟成员国全面停止使用所有AGP, 即全面实现无抗养殖的第一个层面 --- 无抗饲料。

  与此同时,美国在畜牧业抗生素的应用政策上,还没有如此鲜明的要求。但是,随着消费者对无抗产品的需求增加以及企业对全球健康的责任觉醒,很多龙头企业也开始把大部分生产重心,放到了无抗养殖上。2016年末,已有34%的肉鸡生产是全程无抗的养殖成果 ---无抗养殖的第二个层面。

  很有意思的是,根据每个国家规定的不同,抗生素的范畴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ionophores (离子载体) 和non-antibotic coccidiostats (非抗生素球虫抑制药)。这两类药物在家禽生产中广泛使用,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球虫病 (coccidiosis) --- 一种由寄生虫引发的肠道疾病,亦是今天家禽养殖中最为“昂贵”的疾病。其中,ionophores是相当tricky的一类药物。在美国FDA的定义里,它属于抗生素;但在欧盟的定义里,它不属于抗生素。所以,即使欧盟国家已全面要求无抗饲料,但它仍被广泛使用;但在美国的全程无抗NAE Program中,它的使用则是不被允许的。

13.jpg
美国肉鸡饲料类型的趋势
(图片引自ThePoultrySite)

  而对于欧美之外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而言,我们还在往第一层面艰难转型的阶段。但毫无疑问,无抗已是必然的趋势。

  无抗以后,如何在满足产量需求的情况下,保证动物的肠道健康、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如何维持养殖成本?如何真正做到减少抗生素使用(比如治疗用抗生素)?......这些,统统都是行业直面的挑战。

14.jpg
饲料禁抗后,丹麦养殖业每年的治疗所用抗生素持续增加
(图片引自Andreasen, 2011)

  所以,无抗后的出路在哪里?

  Silver bullet是不存在的,一蹴而就也是不可取的。要成功转型,必需依靠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环境控制等综合措施的循序渐进。欧美已经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宝贵经验,而如今动物营养学上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比如各类「抗生素替代品」添加剂的问世,也极大地推进了转型进程,给了从业者许多信心。下一篇我们会展开聊聊无抗以后的营养策略。

15.jpg
各类「抗生素替代品」饲料添加剂的问世
(图片引自Gadde et al., 2017)

  诚然,抗生素曾为全球畜牧业带来了飞跃,也在保证动物健康和福利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如今,我们必需意识到抗生素耐药性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作为从业人士的我们,应责无旁贷地担起这份责任,合理使用、减少使用抗生素,直至无抗。

16.jpg
农业行业能为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做些什么?
(图片来自世界卫生组织)

  来源:曦曦博士

推荐阅读:

肠清优广告图.jpg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2 05:5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