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支气管栓塞并发肺栓塞的病例,尤其以冬季发病率最高,多发于白羽肉鸡和817肉杂鸡。近两年在蛋鸡上也偶有发生,发病率和死淘率也是越来越高,这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支气管栓塞并发肺栓塞是以伸脖喘,怪叫,支气管、细支气管被黄色树枝状物堵塞,肺发红、水肿、呈黑紫色,全身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死亡鸡只大部分肚皮朝上,两腿蜷曲。$ j ]. M! v6 k# N, j- q+ U: E
; f2 |. d& j) I( A$ W( z5 A
导致支气管栓塞并发肺栓塞的因素0 _+ k {1 m4 b: {
2 @0 b7 u' N0 x+ r9 Y& s 1.病原复杂:大多数情况下支气管栓塞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全身性感染的一个症状。细菌、病毒、支原体的感染以及饲养管理不到位等都可造成鸡支气管栓塞的出现。% y& ^: Q0 Q+ l7 m4 O
7 f& ~; s: Q: h5 N7 `, ~ 鸡舍环境较差的鸡群多发:有的养殖户不注重鸡舍和鸡场的环境卫生,导致养殖场病原菌数量增加,而易引发该病。还有的鸡群由于饲养密度过大,通风差,鸡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严重的损害鸡的呼吸道黏膜,导致鸡群发生呼吸道病,进而发生支气管栓塞并发肺栓塞。
( U6 ~) Y# V3 p: U6 ]/ Q0 W
- V& b4 [' F9 O8 G! S3 T6 _% t) C/ F 选择治疗药物困难:由于鸡气囊壁很薄,血管极少,很多药物在气囊内很难达到有效地浓度,使得气囊炎在临床上难以治疗,久而久之,导致肺炎的发生等。: u0 s( @0 H5 R' w9 i
# W( |9 C% m. q8 i5 x6 I9 o! Z/ K 临床症状: M& H) V4 d) ~( X8 \
: n) B/ D; M' D) [+ B, d* ?( }
鸡群突然发病,临床常无明显症状,传播快,一般1~2天可迅速波及全群,死亡率高,从出现死亡开始每日翻倍增长,日死亡率高达10%左右。发病初期表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病鸡“吭吭”甩鼻,流清鼻液,眼睑变长,眼圈内有泡沫,之后出现呼噜,咳嗽,张口伸脖喘、“呴呴”怪叫的症状,鸡群采食量严重下降、羽毛蓬乱、缩头闭眼,个别鸡排黄绿色稀便,最后出现支气管栓塞并发肺栓塞,窒息而亡。死亡鸡只多为中上等个体并且大部分都肚皮朝上,两腿蜷曲。; j2 l4 B. v2 x
5 o# d" E; N5 L
. X/ u8 z7 ?% Q' L8 K9 B, t% A 剖检变化
/ ^& H7 |! a" y
5 l# {1 d9 G" m; _ 呼吸型传支主要病变表现在气管,支气管和鼻腔内有浆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在气管的下部或支气管中有白黄色干酪样或黏液性栓子。( R$ T! L$ N- A( U# o
/ K, {% w& S5 W. v3 w 肾型传支主要病变是肾脏肿大,苍白,肾的前叶似花生豆样。肾小管和输尿管内充满尿酸盐结晶,肾脏呈斑驳状外观,并有肠炎的变化。' C1 Z% T+ j- l( H
4 c% U2 G$ ^6 P1 |1 }
致病因素
# P& Y- X$ |% ?% W( a' C" ?6 ~' v: ?' ^$ M7 r5 R( z8 h! w% C
1.个别病毒性疾病感染所致,如流感H7型或H9型与其他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导致,同时注意冠状病毒的混合感染。
) G7 _# v+ k- J: T9 d) a
: A. V2 o: U3 P9 E 2. 细菌因素所致,如大肠杆菌病与衣原体病或支原体病的混合感染导致。9 s/ p+ {5 H: e% k; F9 l
0 u3 z- ]1 b' H$ O) n8 D 2. 机体患免疫抑制性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呼肠孤病毒病、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等都能引起家禽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力低下,增加疾病感染风险,染病后治疗难度大。; M) R( }9 M& u9 R( b9 ?
1 s- T, i$ \# k( ?6 C: K& E
4.霉菌性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高发,这主要与饲料中玉米、豆粕等原料发生霉变有关。3 C+ J& s6 e4 ]8 q% O
' y ?. G2 @/ b9 n; w4 w 5.真菌感染:在空气中、水中、饲料中都有真菌的孢子存在,如管理不到位,鸡群就会感染发病。& v% {- g$ ]6 G
- a: O0 C, E, G" V& R3 x; I
治疗方案:/ J$ F, B; N3 u: V$ W, q: z
2 {- \. d& t* |$ K: A# O 主要成分:麻黄、杏仁、石膏、甘草,专门治疗病毒病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气管堵塞。24小时呼吸道症状得到明显控制,48小时死亡明显下降、采食量明显上升,3-4天治愈。每瓶300斤水,兑水300斤。
' z" \$ _1 m: [$ j7 e( }. ?+ B5 ]3 z5 p% R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