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支气管栓塞并发肺栓塞的病例,尤其以冬季发病率最高,多发于白羽肉鸡和817肉杂鸡。近两年在蛋鸡上也偶有发生,发病率和死淘率也是越来越高,这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支气管栓塞并发肺栓塞是以伸脖喘,怪叫,支气管、细支气管被黄色树枝状物堵塞,肺发红、水肿、呈黑紫色,全身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死亡鸡只大部分肚皮朝上,两腿蜷曲。
7 G% f% D: m2 x$ c6 X% Z
, G0 a& ]- w7 V/ ? 导致支气管栓塞并发肺栓塞的因素
. r) I6 s! F. ]7 P6 b
/ e! F& d% B; t0 M- t& r2 U1 t 1.病原复杂:大多数情况下支气管栓塞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全身性感染的一个症状。细菌、病毒、支原体的感染以及饲养管理不到位等都可造成鸡支气管栓塞的出现。: x/ i, @. H' q) D/ H- j
# T- j6 j" |! L* N 鸡舍环境较差的鸡群多发:有的养殖户不注重鸡舍和鸡场的环境卫生,导致养殖场病原菌数量增加,而易引发该病。还有的鸡群由于饲养密度过大,通风差,鸡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严重的损害鸡的呼吸道黏膜,导致鸡群发生呼吸道病,进而发生支气管栓塞并发肺栓塞。4 c% F/ F, p: S! o) g+ K' C3 P& {/ d
6 z6 {& Z5 A# O- R& K
选择治疗药物困难:由于鸡气囊壁很薄,血管极少,很多药物在气囊内很难达到有效地浓度,使得气囊炎在临床上难以治疗,久而久之,导致肺炎的发生等。, w% A- B8 U; u* h$ t# L
* w4 R9 k- l! @
临床症状
$ o- s* o6 b t5 B2 m( r, W& r
7 s+ ]- K9 W& g1 m4 E6 F! r 鸡群突然发病,临床常无明显症状,传播快,一般1~2天可迅速波及全群,死亡率高,从出现死亡开始每日翻倍增长,日死亡率高达10%左右。发病初期表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病鸡“吭吭”甩鼻,流清鼻液,眼睑变长,眼圈内有泡沫,之后出现呼噜,咳嗽,张口伸脖喘、“呴呴”怪叫的症状,鸡群采食量严重下降、羽毛蓬乱、缩头闭眼,个别鸡排黄绿色稀便,最后出现支气管栓塞并发肺栓塞,窒息而亡。死亡鸡只多为中上等个体并且大部分都肚皮朝上,两腿蜷曲。 T: O4 \8 n" |, R% T& f) d
1 T5 ^/ T& v; h5 O+ l
: @& W3 ^/ h! n 剖检变化0 `, u) u# f1 O( P
5 b7 U# E9 M, x. e
呼吸型传支主要病变表现在气管,支气管和鼻腔内有浆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在气管的下部或支气管中有白黄色干酪样或黏液性栓子。
6 F( J6 C) K* K3 Q3 U: V+ N1 }: g* o p) n% R, r: M
肾型传支主要病变是肾脏肿大,苍白,肾的前叶似花生豆样。肾小管和输尿管内充满尿酸盐结晶,肾脏呈斑驳状外观,并有肠炎的变化。. z( F( N0 V% [" Y3 T
3 N2 f. v- U2 p5 M) w( Z0 N
致病因素6 D4 T; e, I N
2 \# b4 ^ Q9 g: Z: o/ C
1.个别病毒性疾病感染所致,如流感H7型或H9型与其他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导致,同时注意冠状病毒的混合感染。
|2 Q4 U/ U2 |* Y k
2 |" Z6 s! i( G' a' \ 2. 细菌因素所致,如大肠杆菌病与衣原体病或支原体病的混合感染导致。
' ^' M5 T, U) K# \# ?
- Z* y7 ?. b8 F5 {- m3 ^5 j3 s9 e 2. 机体患免疫抑制性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呼肠孤病毒病、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等都能引起家禽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力低下,增加疾病感染风险,染病后治疗难度大。
; j& a% ^$ f0 e, \' o
0 n- B7 Z/ A6 c! c; u 4.霉菌性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高发,这主要与饲料中玉米、豆粕等原料发生霉变有关。
$ @ [1 e r/ x# e; ?" N4 ], y2 ?. q* P
5.真菌感染:在空气中、水中、饲料中都有真菌的孢子存在,如管理不到位,鸡群就会感染发病。6 j) }. m& y+ o3 X
5 j% n" E- a/ k$ `, Q 治疗方案:! I! z6 o* F3 S _" Z, z
% s) h: G9 h4 {, d. U7 R* h6 M' d 主要成分:麻黄、杏仁、石膏、甘草,专门治疗病毒病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气管堵塞。24小时呼吸道症状得到明显控制,48小时死亡明显下降、采食量明显上升,3-4天治愈。每瓶300斤水,兑水300斤。
8 v1 `% Z0 k3 [% @
/ g9 s2 B) R+ k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