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胎次结构 (II)
昨天我们提到,实现母猪生产批次的同质性,必须要获得:
1. 每批母猪的年龄分布合理:每胎产仔数分布最佳。
2. 各批次间产仔数相近,并与目标产仔数相近。 我们一直谈论群体胎次整体结构,但最理想的条件是,将每批母猪的最优分布应用于生产实践。
为了方便说明,我们以一个五周批生产猪群为例:
- 每组5周:只有4批繁殖母猪(4组)。
- 有40个可用的分娩舍:预计40个分娩舍 / 5周。
理想状态:
4批猪都有完美的胎次结构。
每批有40头分娩母猪。
第2批:理想的胎次分布+产仔数达标
第3批:理想的胎次结构+产仔数达标
第4批:理想的胎次分布+产仔数达标
从逻辑上讲,如果每批猪胎次分布理想,那么整体结构也就理想。
虽然生产中不容易实现这样的目标,但我们还是应该设定目标。就像下面实例一样,这种情况常常发生。
第一组的胎次结构非常不平衡。
- 是因为第一胎的母猪太多
- 中间胎次的母猪太少(2-5胎)
- 老母猪太多(产仔数6头以上)
目标产仔数过高:中间比例低两头母猪比例太高。
第1批不平衡母猪+ 两头超标母猪我们应该把它们放在哪里?
第2组胎次结构要稍微好点 但是第一胎和第二胎的母猪都很少,很多母猪处于中间胎次(第3~5胎) ,这些母猪也很快老去。其中5头母猪未达到产仔猪目标。
第2批不平衡+5头超标母猪
第3组中,第一胎母猪很少,第二胎母猪很多,表明上一组有很多初产母猪。
这组产仔数达标了。
第3批不平衡
第4组很接近理想胎次结构,但其中两头母猪未达到产仔数目标。
第4批理想胎次结构+2头未达标母猪
理想的胎次整体结构!!!
在本案例中,尽管多数组不平衡,但第4组整体情况很好。
通过一个周期(大约20周),这个群引进一定量的初产母猪,淘汰老母猪。
但是,这种替补程序是不正确的,因为并不是每个群都引进了初产母猪,未达到同质性,这会影响替补母猪。
猪场批次整体结构其实不能反映出每批猪的情况。
胎次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当猪场整体或个别批次结构不平衡时,就会出现以下问题:
考虑获得no母猪/同质性母猪的首要目标...
问题1:
引进后备母猪的困难增加:
-如果老母猪太多,必须要引进比平常更多的后备母猪。
-如果老母猪太少(淘汰的母猪太少),保持后备母猪数量或淘汰繁殖力仍然好的老母猪也是很有必要的。
问题2:
以上两种情况,每一批猪似乎都会处于一种不平衡的胎次结构。
问题3:
可能出现的变化:产仔数、母猪断奶能力和仔猪生长中的变化。
接上一个例子,第1组中母猪可能...
A. 活仔数很少的原因: 初产母猪多: 产仔数较低;经产母猪多: 流产仔猪多。
B. 断奶仔猪数少: 由于经产母猪太老,活仔数较少,弱仔数较多,这样初生重的差异就较大。 为弱仔找寻好母猪很难:第二胎和第三胎的母猪很少。对于老母猪养育仔猪也很难,因为它们的乳房不佳、丧失乳腺。
C. 断奶和育肥出现更多问题:
初产母猪初乳质量很低:初产母猪仔猪的死亡率要高于经产母猪。老母猪也有类似的情况。 批次中有很多年轻和老母猪:对疾病的易感性较高。
第2组发生了相反的情况。
由于这批次的大部分母猪处于高繁殖期,因此该批次繁殖力较高。 3-5胎次的母猪产活仔数较高,饲养能力较高。
由于这批母猪的老母猪较少,因此这批母猪近期不需要大量的替补母猪。但是一年后,这批猪会出现与组1相似的情况。3-5胎次的母猪一年很快会变老,需要引进很多初产母猪替代它们。
每批次母猪数量变动的问题
为了达到生产目标,除了要有一个正确的胎次结构,每批母猪的数量应该接近。
为了获得最大繁殖力设备的设计应该符合猪场需要。当各批次母猪数量不一致时,会产生以下风险:
- 设备的最大化使用
- 猪场卫生:全进 / 全出
- 繁殖力
- 劳动力的组织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说明了批次同质性的重要性。接下来明天我们将说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欢迎继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