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成本控制一文中我们提到,稳定生产是猪场成本控制的大前提。优化基础群胎龄结构是成本控制重要的一环。本章我们就来了解猪场维持合理的胎龄结构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一个母猪群来说,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生产批次的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1.母猪年龄的合理分布:
在种群中,优化胎次(母猪每个生产周期的百分比)的分布情况。
2.各批次间动物数量相近:
这与均衡生产的目标相关,使每一批次都达到这一目标,而非过多或过少。
猪群繁殖力常常会根据它们的胎次数而改变。
初产母猪:分娩率较低 (生产力较低).
第二胎母猪:有时生产力也会下降。
老母猪 (7胎及以上):死胎仔猪数增加.
经产2-7胎的母猪:活仔数数量增加 (生产力提高和死胎率下降).
产仔猪数影响产活仔数
初产母猪:可用的乳房少 + 母猪下奶困难.,乳房和乳头的形态好。
· 对于小型猪这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交配的母猪太年轻/体重太轻,那么对大多数仔猪来说吃奶很困难。
· 如果交配的母猪成熟点并且体重大一点(>7个月 / >140 公斤),就能哺乳很多仔猪。
经产第2-4胎的母猪:乳房的利用率最高 + 乳房和乳头的形态也很好。
· 能哺乳很多仔猪 / 对小仔猪来说非常完美 (第二 > 第三 > 第四)。
老母猪:乳房和乳头形态较差:乳房下垂 (很难接近) / 乳头变厚 / 可用乳头数下降 / 乳腺细胞减少 (慢性乳腺炎)
· 很难哺育很多/小仔猪。
· 母猪体型变大: 更易爬跨.
产仔数影响断奶仔猪数
初产母猪: 年轻(免疫系统不成熟) + 与细菌接触时间少。
· 感染风险较高。
· 传递给仔猪的免疫力较低。
产仔猪适中的母猪:增加免疫力。
老母猪:免疫力下降。
产仔量影响疾病控制。
和人类一样,对年老和年轻母猪风险最大。
按照一般规律来说,繁殖力最强的母猪是那些产仔数适中的母猪(3-5胎)。
因此, 想要获得最大繁殖力的群体结构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问题出现:
一个种群的群体数量是动态的,大约每21周(147天)为一个周期。
大部分母猪集中在几个周期内,这样的种群结构是完全不合理的.
下面这张图将是上面那个猪群63周后可以预见到的情况(增加3个胎次后)。
在短短一年内,繁殖力最强的种群可能就会变成完全相反的结果。
母猪变老后需要及时替换
理想的群体结构应该是阶梯式下降的形式. 初产母猪是用来更新代替老母猪的,因此在猪场,它们是使用最频繁的种群。从现在起,每一周期拥有的母猪将越来越少。
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结构,替代的初产母猪必须是持续供应的:永远都不应停止,并且每一批高产群中比例应该是相等的 (即在每一批次中初产母猪大约占20%)。
比如说:如果我们在20周左右,只引进少量的初产母猪(仅 5% / 批),情况将如下图所示:
防止引进过多年轻母猪
过了一个周期后 (21周...)
在第四周期后 (一年半...)
理想的母猪胎次结构要看其经产次数,这也是淘汰母猪的依据。
这是经8次生产后的母猪在淘汰后,猪群中最完美的群体分布:
这个理想猪群的结构根据生产次数而定,也是决定淘汰母猪依据。
然而,母猪在经产6次后淘汰的猪群,才是一个分布完美的猪群:
按照一般逻辑来讲,如果我们决定淘汰那些生产周期很短的母猪,那么母猪剩余周期就会很长,这是很有必要知道的。
这是个母猪第4次生产后就被屠宰的一个群体的分布(这种情况罕见,仅是举例):
关键的问题是: 在淘汰母猪前,推荐的终生产仔数是多少?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由于每个场的情况不同,答案也可能不同。
关于猪场的所有决定不仅仅取决于生产,也取决于经济条件。
观点1:淘汰周期数高的母猪(像第8次生产的母猪)。
缺点:消耗的饲料量较大:母猪越老,体型越大,基础需要量越多。生产力下降。
观点2::淘汰周期数低的母猪(像第6次生产的母猪)。
缺点:
· 引进的初产母猪折旧率低 (替换的必要性较大)。
· 每一个新的初产母猪涉及一个成本
· 动物的价值 (包括遗传值)
· 到交配前一直饲喂
· 饲养空间和管理
· 药物治疗/接种疫苗...
结果将取决于生产损失和饲料消耗补偿周期数以及准备给种群中引进初产母猪的成本。
...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生产成本
所以有时候生产力最强的猪场未必是盈利最多的猪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