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几年来,我国的养猪行业已经在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而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的关键环节就是批次化生产,实现猪场的批次化生产有助于实现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工厂化的流程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猪场管理的执行力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猪场的繁殖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减少猪场运营过程中的无形损失,让养殖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批次化生产的关键环节是后备母猪合理地导入到繁殖群中去,究竟何时配种为最佳,且听养猪有着60年经验的英国学者Gadd如是说。
我的建议既不同于部分南美地区所推荐的220日龄配种要求,又不同于欧洲目前所说的220~230日龄配种建议。我的建议见表7-5右栏,体重为135~140Kg,第3个发情周期配种为宜,左栏是目前许多人的推荐参照标准。
依据JSR种猪育种公司的大量数据表明(见下图7-6),开配日龄为240d左右的青年母猪产活仔数最高,接近于260日龄配种的青年母猪。
虽然260日龄配种,即在建议的240日龄上推迟3周左右可以产生同样的结果,但会导致母猪在其生产后期体重较大,对饲料的需求较大,以及在青年母猪阶段会额外多出3周左右的饲料成本和其它费用。图7-7以反映大量实例的散点形式绘制了此种情况,并以中线穿越这些散点。我将图中X标记为出现最佳成本效益的配种年龄点:最高产活仔数和成本间的经济权衡。
那应该如何看待背膘以及体重范围?
图7-8显示出了青年母猪在体重130-170Kg进行首次配种时,其受胎及返情的比例相对恒定。图7-9显示了青年母猪开配时P2点背膘处于12~22mm较合适厚度时,配种体重和产活仔数间具有相同的情况 。
这些结果是某一个品系所特有的吗?似乎并不是,我在撰写本章时,国际上至少两家育种公司支持优先考虑初配日龄的理念。
240日龄是可以构筑免疫力的关键时期。
如果现在你回过头来看看最前面的表7-5可以明白,该种猪在与场内现有繁育猪群相融合前,如果100Kg引种回来至少可以有9周的时间去适应新环境以产生稳定的获得性免疫力。
注:首次配种时体重在138~170Kg(32Kg幅度)间波动时,其活仔数的变动范围非常小(<0.2)。因此,首次配种时的体重对第1胎产仔数的影响非常小。(来源:JSR育种研究,2009)
一些生产商及兽医青睐于较长的交货期和更长的严格隔离期,而不是目前为体重100Kg左右的青年母猪建议的几天预防期。这是因为某些地区疾病流行情况比较复杂。如果购进体重为60Kg左右的青年母猪,对真正确保它们的“清洁”并向兽医提供更为宽松的隔离适应期是非常有帮助的。
此外,这就是为什么你的猪场兽医应该为你提供决策,使你不仅仅依赖于种猪供应商的建议。同时也请向你的种猪寻求建议,因为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猪品系特点。
但是凭经验我不得不再次重申:对种猪公司的建议要带着批判的态度去听取,因为可以理解,有时他们急于尽快将场内的种猪推销出去,甚至以可观的打折为手段,60Kg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很诱人,但是请务必在做出决策之前与你的兽医顾问进行更多的沟通。
但也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事实上我并不反对“断奶后青年母猪”的理念,因为这也有有利的一面。
资料来源:《现代养猪生产技术-告诉你猪场盈利的秘诀》第七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