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又称出血性黄疸,是多种动物和人共患的,呈短时间发热、黄疸、血尿、贫血、黏膜坏死、消瘦的传染病。病源为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对日光、干燥、高温和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如加热50~60℃,3~10分钟即可杀死
1.流行病学 银黑狐钩端螺旋体常呈地方性爆发或散发,死亡率达90%~100%。自然条件下,银黑狐和北极狐对本病易感。传染源是啮齿类特别是鼠类,家畜也是传染源,特别是猪,因为猪的钩端螺旋体症状轻微,多为隐性传染,长期带菌,不断向外排出,污染环境。
带菌动物由尿向外排出钩端螺旋体,肉食动物达500天以上,家畜达120天以上。狐吞食了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直接食用患本病的家畜肉或器官而引起地方性流行,伴有高度死亡率。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
本病易发于7~10月份。其地方性流行特点是在发病5~10天内使大量狐发病后平息,以后经5~10天以上又重复出现。一般不波及整个狐群。多数狐经轻微过后产生坚强免疫,不再重复感染。
2.临床症状 主要分为超急性、急性、慢性三种。超急性发生在地方流行的初期。病狐突然拒食、呕吐、下泻,精神沉郁,心跳加快,达每分钟105~180次,呼吸加快,每分钟70~80次。
很少发生黄疸。经12~24小时,口吐白沫发生痉挛而死亡。没有康复的病例。急性发生时,病狐食欲突然废绝,呕吐、下泻。长久躺卧,消瘦,精神沉郁,行步缓慢。出现显著黄疸。肛门括约肌松弛。
尿频、尿急、尿色黄红。频死期伴有背、颈和四肢肌肉痉挛性收缩。强烈流涎,口唇周围有泡沫样液体,最后窒息而死亡,病程持续2~3天,很少康复。慢性病例多由急性和亚急性转变而来。
在食欲正常的情况下出现进行性消瘦、虚弱、贫血、定期下痢等症状。经过2~3个月,在显著衰竭情况下死亡。
3.诊断本病 超急性和急性病例症状明显,结合流行病学不难诊断,但确诊还需实验室进一步诊断。本病与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区别诊断。
本病的显著特点是黄疸,体温在整个病程中变化不大;其地方性爆发在7~10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最后结合实验室诊断即可鉴别诊断。
4.治疗 早期用抗钩端螺旋体血清进行特异性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一般注射一次,个别情况下不好转时,可进行2~3次注射。皮下注射血清用量:成年银黑狐、北极狐为25~30ml、1~3月龄仔狐为5ml,3~6月龄为10ml。
对症治疗推荐用药:泻剂、强心剂,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肌肉注射链霉素等。
5.防制措施 严把饲料质量关,对所有肉类进行严格检验。
发现可疑饲料煮熟后饲喂。用水安全,饮具每5天涮洗,消毒,防止啮齿类动物污染饲料和水源,定期灭鼠和消毒。对病兽坚决隔离,淘汰,不得中途放进狐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