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疫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本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短,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目前此病遍布于世界养鸡业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死亡率高达70%。近年来,本病被认为是与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并列在一起的危害养鸡业的三大传染病。本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一方面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另一方面是免疫抑制,使接种了多种有效疫苗的鸡免疫应答反应下降,或无免疫应答,也由于免疫机能下降,患病鸡对多种病原的易感性增加。
; d9 T5 p$ ^4 v' j( P2 Z
: q$ `5 u" @: U6 x (二)传播方式
6 _0 K6 z6 _% m ?1 B5 A& a3 Y1 U; C2 _+ [, R
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污染了IBDV的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车辆、人员、衣物等间接传播,老鼠及甲虫也可间接传播,采集发生IBD8周后的鸡舍中甲虫(少食蛾),喂鸡后易感鸡可发生IBD。本病毒不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粘膜传染,还可通过污染病毒的种蛋传播。痊愈12天后鸡的法氏囊中不见病毒,但病毒污染鸡体羽毛后,可存活3~4个月,污染环境中的病毒可存活122天。各品种鸡均可感染,来航鸡及白羽蛋鸡较为易感,肉鸡饲养到7~8周龄时,如感染发病,受害也较严重。集约化饲养的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近年一些省市的鸡场,在5~8月份形成发病高峰。
0 d; Y# T+ j' L6 T3 I/ o2 C& S' h1 p( w5 ~+ f& D
(三)发病率和死亡率
9 L. P/ n. c7 j) h; ?
/ p* G9 {. O/ ~7 i 在卫生环境差,雏鸡饲养密度高的鸡舍中多是突然发生,发病率为5%~34%,有时高达74%,而感染率是100 96。由于各地流行的IBDV毒株的毒力及抗原性上的差异,以及因鸡的品种、日龄、母源抗体、饲养管理、营养状况、应激因素、发病后采取的措施的不同,因此发病后死亡率差异很大,有的仅1%~5%,多数地区15%~20%,严重发病群死亡率可达64%。0 s; A. ]( r. \7 G+ [1 m
7 G" i6 M5 o6 Y) v3 ?! V
临床症状; l) z6 k8 O# G
5 S4 P6 I5 |$ z; W
本病潜伏期2~3天,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是突然的,病程经过7~8天,呈“一过性”,典型发病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初起症状见到有些鸡啄自己肛门周围羽毛,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一些鸡身体轻微震颤,走路摇晃,步态不稳。随着病程的发展,饮食欲减退,翅膀下垂,羽毛逆立无光泽,严重发病鸡头垂地,闭眼呈一种昏睡状态。感染72h后体温常升高1~1.5℃,仅lOh左右,随后体温下降1~2℃,后期触摸病鸡有冷感,此时因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凹陷,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亡。
! k* g. Y% E5 n+ ?! ?
+ c* b1 q4 v9 J# d8 Q& Q/ _9 H 本病在初次发生的鸡场,多呈显性感染,症状典型。一旦爆发流行后,多转入不显任何症状的亚临诊型,死亡率低,因此常不易被人们发现。但由于其产生的免疫抑制严重,因此危害性更大。
9 l) ]" J4 ^7 ]- S0 Q, w
* M! I- v; v* E. N; u7 ? 病理变化
* ~' L; W6 a" e0 b& H; p$ T2 Q" c8 X& `: n) X( K: E1 c$ Q
(一)剖检病变0 @/ U+ O) q! F& b8 _
) |4 k: |7 @0 n7 C! v
病死鸡尸表脱水,胸肌色泽发暗,大腿侧和胸部肌肉常见条纹或斑块状紫红色出血,翅膀的皮下、心肌、肌胃浆膜下、肠粘膜、腺胃粘膜的乳头周围,特别是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的粘膜有暗红色或淡红色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法氏囊是IBDV的靶器官,病变具有特征性,其中一种变化是,法氏囊因水肿而比正常的肿大2~3倍,囊壁增厚3~4倍,质硬,外形变圆,呈浅黄色;另一种变化是,法氏囊明显出血,粘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水肿液淡粉红色。近年还见到一些地区的病鸡法氏囊严重出血,呈紫黑色,如一粒紫葡萄,切开后整个法氏囊呈紫红色。法氏囊水肿后,粘膜皱褶发亮、闪光,囊的浆膜出现一种黄色胶胨样的水肿液,并有纵行条纹,有时此种法氏囊的颜色为黄粉色,后变为奶酪色,最后呈灰黄色。肾脏肿大,表面上常见均匀散布的小坏死点,近年报道,IBD变异株所致的病变,常见脾脏明显肿大,盲肠、扁桃体多肿大,有时见出血,对于IBD变异株所致雏鸡病理变化是感染鸡3日内法氏囊迅速萎缩及严重的免疫抑制,不见法氏囊的炎性水肿及出血性病变,而脾脏肿大是变异株的常见的病变。
( G7 l+ T4 ~9 r" s0 X: w1 d+ m: Z: l9 `! i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