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历了顺利和挫折的磨练,中国的饲料工业逐步成熟起来。对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我们不能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从战略上,从全局上,从根本上探讨治本之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饲料发展之路。要面对两个市场,应对各种情况,努力求得全面、持续、协调的发展,避免大起大落。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我们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按照新的科学发展观,探讨饲料工业的发展战略。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在饲料的发展战略上,应该注意充分利用已有的饲料资源和人力资源;要符合饲养农户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特点;要适应人民的食品结构、饮食习惯、健康要求;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在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找准定位,寻求新的增长点。根据这些年来的发展经验,结合饲料行业的实际情况,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第一,在饲料原料利用上,要走资源节约型之路,实行饲料与饲草并重的方针,加大力度,开发研究饲草工业。玉米是我国的主要饲料原料,但受耕地和水资源两大因素的限制,近期难以大幅度增加。我国饲草和秸杆资源非常丰富。我国北方草原有几亿亩,更有南方几亿亩的草山草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发展饲草工业潜力巨大。在饲料原料上,我认为要采取牧草与秸杆并重,南北并举,牧区、农区并进的方针,广泛充分地利用饲草资源。还可以利用冬季空闲田地积极发展苜蓿饲料。要落实农业的三元化结构,加大资金、人力、科研等方面的投入,开发饲草、秸杆实用的高新技术和成套机械,使饲草走上工业化生产的行列,以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这样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也有利于缓解饲料粗粮紧张的矛盾。
第二,在饲料品种的开发上,要巩固提升猪禽料,突出发展奶牛料,因地制宜发展水产料。猪是我国人民肉食中的主要部分,占60%,禽蛋也占有重要地位,这方面的发展很重要,今后注意在巩固提高、增加科技含量上下功夫。这里强调要发展奶牛业及其饲料。这是饲料业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对我国人民食物结构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奶农增加收入,对饲料企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作用。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奶牛和奶业应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战略任务。”奶业目前仍是我国畜牧业的一个薄弱环节。奶的产量从1980年的136.7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1084万吨,人均也从1980年的1.2公斤,上升到2002年的10.2公斤。但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4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9)。我访问过印度,印度人口已达10亿,他们搞了绿色革命,又搞了白色革命。到2001年,奶的产量上升为8412万吨,人均80公斤,为我国的8倍。这样不仅减轻了粮食的压力,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日本也是提倡喝一杯奶从而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借鉴。我国许多地方都具备发展奶牛(包括奶水牛)、奶羊的条件,应大力提倡发展草食动物、发展奶牛。建议在食物结构上提倡每天喝一杯奶、吃一个蛋。饲料行业应加快科研与开发步伐,为奶牛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保障,我认为这是缓解我国粮食的压力,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极为深远的战略措施。各方面都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争取用5至10年时间,使我国的奶业达到或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关键在于措施要跟上去,只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一齐努力,这个战略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第三、在饲料结构上,在抓配合饲料的同时,要加强添加剂、预混料、浓缩料的开发和研究,提高其在饲料中的比重。中国的情况不同于美国,他们是大农场、大牧场,基本上用配合料。中国的养殖户规模小,而且很多户又生产原料,所以浓缩料有很大空间。这些年,浓缩料发展的速度也超过配合料。这可能是中国的一个特点。关于饲料添加剂,一方面要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生产一些国内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像四川龙蟒、内蒙金河等公司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加强替代进口产品的生产,如赖氨酸近来已取得成效。当然也要适度,防止一拥而上,不顾需要与可能。此外,我们还要适应世界饲料科学发展的潮流,开发有机饲料添加剂,在这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第四,在地区的战略布局上,要巩固提高东部地区,突出发展东北地区,有步骤开发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饲料发展最快的地区,是我国饲料工业的重要基地,今后要着重产业的提升和产品的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加快规范化、产业化、国际化步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东北地区饲料资源丰富,潜力非常大,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饲料工业发展步伐。对于中西部地区,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加快有特色的饲料品种的发展,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今后饲料工业的发展速度,将会快于全国平均速度。
第五,在饲料业的组织模式上,要向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区——产业带方向发展。在规模化、产业化上创新,探索新的模式,发挥群体优势,以确保饲料、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好的苗头,要进一步探索、完善。
第六,适应扩大开放的新形势,贯彻走出去的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这方面,可以由单个企业行动,有些可以联合行动。饲料工业走出去可以采取“南下西进”的方针,与东南亚、中亚、中东、发展贸易与投资关系,为今后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打好基础。在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出口方面,也要加强工作,决不放松。另外,在入世后的几年,过渡阶段将要结束,骨干企业要注意搞好内外贸的结合,直接从事外贸,如参与出口的直接谈判,参与玉米、鱼粉等的直接进口,以及参与国际期货交易等。为此急需联合起来,在人才、资金、经营等方面做好准备。
在以上几个方面作一些战略调整,是从宏观全局、行业的大局考虑的,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有特色的饲料工业新的体系,经得起风浪的冲击和时间的检验。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相同,要有自己的特点,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灵活运用。总的精神还是要面向市场,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切忌刮风。在企业的发展中,还有多元化经营、一体化经营等问题,需要另行认真研究。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