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11-30 20: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小栉台虫、水螅虫对鱼类的危害 小栉...
小栉台虫、水螅虫对鱼类的危害
小栉台虫属于苔藓动物类,在池塘中生长的小栉台虫叫胶状小栉台虫。虫体呈棕黄色,相互连接成树技状。群体外观似一球形的水母,直径一般2-4厘米,大的可达5-6厘米,所有
虫体藏在发达的胶质虫室中。胶质无色透明,虫体在透明的胶质中排列成菊花瓣状。以休眠芽在池泥中越冬。休眠芽为暗褐色,接近圆盘形,直径1.3毫米。休眠芽气室外壳较薄,壳面有网纹,环绕壳缘有数量很多的叉刺。小栉台虫的休眠芽萌发后,最初附着在池坡、砂粒、陆草、枯枝或水草上,水温28-30摄氏度时生长旺盛。一个群体或多个群体丛生在池塘内。水温15摄氏度时,虫体开始收缩死亡,休眠芽埋入池泥内越冬。凡有小栉台虫大量丛生的池塘,由于它大量吞食浮游生物,池水变瘦,鱼种缺食,体质瘦弱,头大尾小,近似萎瘪病,鱼种的成活率低。
水螅虫是生活在溪水中的一种腔肠动物,身体呈细筒状,一端封闭,用以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另一端顶端有口,口周有5-6条触手,捕食小型甲壳动物和鱼苗。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可杀灭小栉台虫和水螅虫;
3、及时捞除小栉台虫的丛生群体,用土埋处理,以免休眠芽传入其他池塘造成虫害蔓延。
甲壳动物对鱼苗的危害
危害鱼卵、鱼苗的甲壳动物最常见的有蚌虾和剑水蚤。
蚌虾又称蚌壳虫。危害鱼苗的有圆蚌虾和狭虾两种。圆蚌虾的体形像小蚌壳,近似圆形,壳半透明,
壳面具同心圆生长线,壳线大而清晰。狭蚌虾比圆蚌虾略大,壳透明,壳面具有比圆蚌虾多的同心圆生长线,身体为长椭圆形。蚌虾的发育史短,只需5-7天,因此,它们在池塘内的出现和消落,总是突然发生的。一般一年繁殖一次。当它们在池塘内大量繁殖时,翻滚池水,变浑水质,骚扰鱼苗。另外,消耗池中的氧气和养料,使鱼苗生长的环境变坏,饵料不足,影响鱼苗的成长和成活率。
危害鱼卵、鱼苗的剑水蚤有屠氏中剑水蚤和丘邻剑水蚤。剑水蚤体呈圆锥形,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呈椭圆形,背部有一眼点。腹部狭长,有两处尾叉。繁殖季节腹部有两个卵囊。它们伤害未脱膜的鱼胚胎和刚出膜 的幼小鱼苗。它们聚积在家鱼孵化容器内,严重地影响鱼孵化率。剑水蚤的繁殖季节是4-5月。
防治方法:
1、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药0.5克,杀灭蚌虾;
2、用敌百敌畏或90%晶体敌百虫泼洒孵化水源或泼入孵化器内,1立方米水用敌敌畏0.5毫升,或敌百虫0.5克,杀灭剑水蚤。
蓝藻、甲藻对鱼类的危害
在养鱼的池塘中如果水质控制不当,往往出现蓝藻和甲藻大量繁殖,它们产生有毒物质而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常见的蓝藻是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两种。
其外观是一种细小而带蓝色的颗粒,每一个颗粒是无数球形的细胞密集而成的群体,外面包着一层胶质膜。蓝藻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质,但由于外包胶质膜,鱼吃了以后不能消化。蓝藻死亡后,大量的蛋白质分解产生有毒的羟胺和硫化氢,使鱼中毒死亡。池水中每1升水含50万个蓝藻群体时,就可以使鱼类死亡。
在池塘中对鱼类产生危害的甲藻主要是多甲藻和裸甲藻。它们的主要结构是在细胞的中部有一条环绕身体的横沟,将藻体分成上下两部分,在腹面下部有一条与横沟垂直的纵沟。有2根鞭毛,一根从纵沟伸至体外。鱼吃了这两种甲藻以后都不消化,它们死亡以后分解产生有毒的甲藻素,使鱼中毒死亡。虫藻喜欢生长在有机物质多、硬度大、微碱性的水体中。它们大理繁殖时,水呈红棕色,俗称"红水"。
防治方法:
1、在池塘下风水面泼洒硫酸铜,杀灭蓝藻;硫酸铜离子与微囊藻的蛋白质结合,能将羟胺和硫化氢变成非毒性的物质;
2、在高温季节,鱼种池不要过多地施用氮肥;
3、更换池水,改变池水的酸碱度和水温,抵制甲藻的繁殖;
4、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以杀死甲藻。
萎瘪病
萎瘪病是由于缺乏食物而引起的鱼病。多发生在鱼种后期培育阶段,越冬池中的鱼种也较常见。过分密养的鱼塘,如放养比例不当,投饵不足时,鳙鱼最易患此
病。病鱼体色发黑,身体干瘪,消瘦,头大身小,背似刀刃,身体两侧的肋骨清楚可数。病鱼往往沿池边迟钝地游动,无力摄食,病鱼鳃丝苍白,呈严重贫血现象,不久即死亡。
对于患萎瘪病的病鱼,应作镜检,取鳃部和内脏器官,观察是否有大量寄生虫寄生。如鱼体瘦弱不是由于寄生虫或其他病菌所致,才能确诊为萎瘪病。
防治方法:
1、掌握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定质、定量投饵;
2、越冬前鱼种要加强培育,使鱼种膘肥体壮越好冬;
3、当发现鱼萎瘪病时,应采取积极措施,让病鱼得到充分适口的精饵料,在发病早期可使鱼体逐渐恢复健壮。
中华颈蛭病
中华颈蛭病是由中华颈蛭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中华颈蛭俗称蚂蝗。虫体呈椭圆形,背部稍隆起,体长3.4-5.5厘米,宽0.8-2.2厘米。呈淡黄色或白色,环带
区粉红色。前端有一个前吸盘,下接一狭而短的颈部;后吸盘较前吸盘大,其大小仅次于体宽。体侧有膜质圆形的皮肤囊11对,这些小囊具有呼吸作用,并能有节律地搏动。
中华颈蛭主要寄生在鲤、鲫鱼的鳃盖内和鳃上,吸取鱼的血液,寄生处的表皮组织被破坏,引起贫血和继发性疾病,严重时,病鱼因失血过多,体质瘦弱,呼吸困难而死亡。此病多流行于春季,我国南北方地区均有发现。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有积极预防作用;
2、对病鱼应拨除虫体,用火焚毁。
弯体病
弯体病又称畸形病、龙尾病。鱼类发生弯体病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水中含重金属盐类,刺激鱼的神经和肌肉收缩所致。新开的鱼池,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属盐类溶解在水
中,所以鱼种患弯体病的现象较多。养鱼较久的旧鱼池,土壤中的重金属盐类大都溶解完了,一般不易发生此病。二是由于鱼缺乏钙质而产生弯体病。患弯体病的鱼,主要的症状是身体呈"S"形弯曲,有的病鱼身体弯二三具屈曲,有的只尾部弯曲,有的鳃盖凹陷或嘴部上下腭和鳍出现畸形。
防治方法:
1、新开鱼池先养1-2年成鱼,以后再养鱼苗鱼种;
2、病鱼池经常注入新水,改良水质;
3、加强饲养管理,多喂营养全面的饵料;
4、若缺钙质,在5千克豆浆中加0.5千克石灰投
鳃霉病
鳃霉病是由鳃霉菌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鱼病。国内发现的鳃霉有两种类型:寄生在草鱼鳃上的鳃霉,菌丝体比较粗直而少弯曲,通常是单枝延长生长,分枝很少,不进入血管和
软骨,仅在鳃小片的组织中生长;另一种是寄生于青、鳙、鲮鱼鳃上的鳃霉,它的菌丝常弯曲成网状,分枝特别多,分枝沿着鳃丝血管或穿过软骨生长,纵横交错。
感染鳃霉病急性型的病鱼,出现病情后几天内即大量死亡,表现为鳃出血,部分鳃丝颜色苍白,鱼不摄食,游动缓慢。慢性型发病的病鱼,死亡率稍低,坏死的鳃丝部分腐烂脱落,鳃丝贫血,呈苍白色。诊断鳃霉病必须借助显微镜确诊。剪少许腐烂的鳃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鳃霉菌的菌丝。
防治方法:
①经常向池中注入新水,改善鱼池水质,可减少此病发生。
②改用稻草粪肥直接沤水法为混合堆肥法来培育鱼苗鱼种,改茶饼清塘法为生石灰清塘法,可以预防鳃霉病的发生;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洒。
鱼怪病
鱼怪病是由日本鱼怪寄生于鲫鱼、麦穗鱼等胸腔、腹腔中引起的鱼病。雌虫较雄虫身体大1倍以上,呈乳酪色,常向左或右扭曲,怀卵时,呈笨重的圆球状。雄鱼怪长卵形,身
体左右对称。鱼怪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小,呈三角形,深陷于胸部,背面两侧有2只腹眼,胸部由7节组成,宽大而隆起,腹部6节,第6节称尾节。
病鱼在胸鳍基部附近,有一个似黄豆大小的椭圆形孔洞,个别有两个,孔内寄生鱼怪。若鱼苗被1只鱼怪幼虫寄生,几分种内即死亡;若3-4只鱼怪幼虫寄生于夏花草鱼种的鳃上,也会导致鱼种死亡。鱼怪成虫寄生于鲫鱼、麦穗鱼体内,使病鱼完全丧失生殖能力。鱼怪病在我国流行甚广,尤以云南、山东为严重。
防治方法:
①利用网箱养鱼条件,在鱼怪释放幼虫的6-10月中,可按网箱水体,用晶体敌百虫挂袋,每立方米水体1.5克,或用0.5克敌敌畏(80%)乳剂遍洒,均可杀灭网箱内鱼怪幼虫;
②加强对患病鲫鱼、麦穗鱼、雅罗鱼的捕捞,以减少鱼怪病的传播。
鲺病
鲺病的病原体是日本鱼虱。身体椭圆形,透明。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的腹面有一对用作吸附在鱼体上的吸盘和一个刺破鱼皮肤的口刺。胸部分四节,每节有一对游泳足。腹部不分节,
为椭圆形的叶片,是鱼虱的呼吸器官。鱼虱没有卵囊,卵直接产在水生植物或石块上。卵圆形,黄色或褐色,外面有一层胶质物,借以固定在其体物体上。水温29-31℃时,10-14天即可孵出幼虫。幼虫孵出后,若两天内找不到寄主,即行死亡。鱼虱离开鱼体后,可在水中自由生活较短时间,所以它可以自行由一尾鱼转移到另一尾鱼体上去,也能随水流入其他水体中。鱼虱寄生到鱼体后,用口刺刺破鱼的表皮,并用大颚撕破表皮,吸食鱼的血液,造成许多伤口,促使其他病菌侵入,引起其他鱼病。同时,鱼虱在刺伤鱼体时将分泌的毒素带入鱼体,引起伤口内部组织溃烂。当鱼体寄生有大量的鱼虱时,呈现极度不安,常跃出水面,或在池中狂游,食欲减退,黄体消瘦,造成死亡。幼鱼受危害最大。每年6-8月为流行盛期。
防治方法:
①鱼池用生石灰水消毒,杀灭水中的鱼虱成虫、幼虫和虫卵;
②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5克;
③用4-5根号筒杆扎成一束,每666.7平方米水面插7-9束,浸出汁液防治。
锚头鳋病
鱼类锚头鳋病的病原体有鲩锚头鳋,鲤锚头鳋、多态锚头鳋。鲩锚头鳋多寄生于草鱼,鲤锚头鳋多寄生于鲤、鲫鱼,多态锚头鳋多寄生于鲢、鳙鱼。锚头鳋的雌
虫营寄生生活,雄虫营自由生活。雌虫体细长如针,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铁锚状,钻入鱼体组织中。胸部细长如管,前端细,向后逐渐粗大。胸、腹部露在鱼体组织外面。在生殖季节腹面生殖孔挂着一对细长的卵囊。锚头鳋把头部钻入鱼体内吸取营养,使鱼体消瘦。鱼体被锚头鳋钻入的部位,鳞片破裂,皮肤肌肉组织发炎红肿,组织坏死,水霉菌侵入丛生。锚头鳋露在鱼体表外面的部分,常有钟形虫和藻菌植物寄生,外观好像一束束的灰色棉絮。鱼体大量感染鱼种,有3-5个锚头鳋寄生,就能引起死亡。以秋季流行最严重。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可以杀灭水中的锚头鳋幼虫;
②鱼种在放塘以前,用1/10万-1/5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2小时;
③用1/5万的高锰酸钾浸洗草、鲤、鲫病鱼。水温15-20℃,浸洗1.5-2小时,可杀死全部幼虫和部分成虫;
④用农药二溴磷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药0.12克,7天后向鱼池注新水;
⑤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5克,隔7天泼洒1次,连续泼洒3次;
⑥用4-5根号筒杆枝叶扎成捆,每666.7平方米水面放7-9捆,浸出汁液,有一定防治效果。
毛细线虫病
毛细线虫病是由毛细线虫寄生于鱼肠中引起的鱼病。虫体如细长线状,头端尖细,往后逐渐变粗,尾部钝圆,体表光滑。雌虫长4.9-10.1毫米,雄虫1.9-4.1毫
米。卵生,卵随寄主粪便排入水中,沉入水底,或附在水草及碎屑上,被鱼吞食后感染。
虫体以头部钻入宿主肠壁的粘膜层内,破坏肠壁组织,引起发炎,严重时可致使死亡。少量寄生,不显症状,感染4条以上虫体,鱼体即消瘦,体色变黑,离群独游,长度1.7-6.6厘米的草、青鱼种,平均感染强度达7.5条时,就能引起大量死亡。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种,鲢、鳙、鲮鱼也有感染,此病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一带较为流行。
防治方法:
①彻底干塘,暴晒池底至干裂;
②用漂白粉与生石灰合剂清塘,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0克,生石灰120克,单用生石灰无效;
③发病初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按每千克鱼每天用0.1-0.15克,拌入豆饼粉30克,做成药饵投喂,连喂6天,可有效地杀死肠内毛细线虫。
黄颡似嗜子宫线虫病
此病又叫"瞎眼病"。是由一种似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引起的鱼病。虫体粗壮,呈血红色,体两端钝圆,体中稍粗,体表布满不规则排列的透明疣突。发育成熟的雌虫子宫充满活动的幼虫。繁殖方法与
嗜子宫线虫相似。雌虫体长20-40毫米,中间宿主是台湾剑水蚤,每年4-6月繁殖。幼虫能在水中自由生活4天,悬浮于水上层,黄颡鱼吞食阳性台湾剑水蚤而被感染。每年9-10月雌虫由腹腔迁至眼窝中定居下来,发育成熟,寿命为1年。病鱼眼眶四周发炎充血,虫体不断长大,导致眼球突出,以每年4-5月鱼体病症为最明显。
对红肿、突眼的病鱼,先剪开眼周外的肌肉组织,逐渐向眼窝剖进去,如有线虫,就可见虫体盘曲在眼窝内,有时数条缠绕在一起。此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游一带地区,除危害黄颡鱼外,长吻?、粗唇?也常患此病。
防治方法:
因此病常在水库等大水面发生,尚无有效控制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