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传

当前已有632695份文档

动物药理基础知识.ppt

浏览次数: 928 贡献作者: leixiong 文档大小: 13.45 MB
下载次数: 80 贡献时间: 2010-06-19
文档价格:
25 论坛币

浏览次数: 928 贡献作者: leixiong 文档大小: 13.45 MB
下载次数: 80 贡献时间: 2010-06-19
文档价格:
25 论坛币

简介:
第一章 药物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药物的一般知识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第三节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五节 处方 第一节 药物的一般知识 1、普通药:治疗量时一般不产生明显毒性的药物。 2、毒药:毒性很大,稍用大量即可引起动物中毒甚至死亡的药物。 3、剧药:毒性较大,超过极量也可引起中毒或死亡的药物。 4、麻醉药:具有麻醉效果且无瘾癖性的药品。 药物和毒物没有明显的界限 二、药物的来源 (1)天然药物 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 (2)合成药物 化学药物、抗菌药物 (3)生物技术药物 细胞与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药物 天然药物-动物 天然药物-矿物 丹 砂 [药图]为硫化物类矿物 [主治]益气明目,通血脉,润心肺,驱邪疟。用于惊痫,解胎毒,痘毒,除腹痛,疮痂,能发汗。 [成分]硫化汞。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 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疮疹,舌绛紫暗,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痈肿;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 三、药物制剂与剂型 (一)液体剂型 溶液剂、合剂、乳剂、醑剂、酊剂、擦剂、流浸膏剂、煎剂和浸剂、芳香水剂 (二)半固体剂型: 1、软膏剂:使用基质混合的药物,多外用。 2、糊剂:药粉与甘油、液体石蜡等混合而成,含药粉超过25%。 3、浸膏剂:生药浸出液浓缩产物,浓度每克相当于原药2-5克。 4、舔剂:内服药物,需辅料制备。 (三)固体剂型: 散剂、片剂、丸剂、胶囊剂、微囊剂、气雾剂。 (四)注射剂: 溶液型安瓿剂、混悬型注射液、粉剂型安瓿剂、输液剂。 四、药物的保管与贮存 专人专库 分类、密闭、阴凉、低温、干燥、定期检查 五、药物管理的一般知识 《兽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制度,1999年6月18日颁布 假兽药、劣兽药的界定及识别 假兽药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按假兽药处理 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未经审查批准即生产、进口的,或应当经抽检、审核而未抽检、审核即对外销售、进口的 因变质不能使用的 因污染不能使用的 所标明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 超出规定范围的 劣兽药 成分含量不符合兽药国家标准或不标明有效成分的 不标明有效期或更改有效期或超过有效期 不标明或更改产品批号的 其它不符合兽药国家标准,但不属于假兽药的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药物的作用或效用 在药物的影响下,机体发生的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的变化。这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应用药物防治疾病的依据。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兴奋作用 :使机能活动加强的作用,能引起兴奋的药物为兴奋药。 2、抑制作用:使机能活动减弱的作用,能引起抑制的药物为抑制药。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局部所产生的作用。 2、吸收作用:药物吸收入血循环后所产生的作用。 3、直接作用(原发):药物吸收后在其直接影响下对某一器官产生的作用。 4、间接作用(继发):药物作用于机体通过神经反射、体液调节所引起的作用。 6、普遍细胞毒作用(原生质毒作用): 对所有细胞作用都一样。 如:常见消毒药物——酚类等。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作用于机体后,即可产生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作用,即防治作用;也可产生与治疗无关甚至对机体不利的作用,即不良反应。 1、防治作用: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预防作用:适当使用药物,预防畜禽疾病的发生。 治疗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 2、不良反应: (1)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2)毒性反应: 指药物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超过动物机体的耐受力,以致造成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的作用。 药理作用的延伸 急性毒性 ,LD50 慢性毒性 致畸胎 致癌 致突变 (3)过敏反应: 是指动物机体对于某一药物再次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的、极其强烈有害的免疫特异性反应(Ⅰ型变态反应)。 仅见于少数特异质病畜, 很小量即可引起,但不像人类那样普遍。 (4)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病动物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 例如: 遗传性的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后可致溶血。 四、药物作用的机理 药物为什么起作用和如何在何处起作用 1、通过受体产生作用。 (1)受体(Receptor)的概念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 (2)受体的特性 药物和特异性受体结合方式: ①离子键 ②氢键 ③范德瓦尔斯力 ④共价键 受体的特性: 受体的调节: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①脱敏:受体向下调节 如长期用激动药后反应性下降。 ②增敏:受体向上调节 如长期用拮抗药后反应性增强。 2、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 (1)渗透压作用:如甘露醇的脱水作用。 (2)脂溶作用:如全身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3)影响PH:如抗酸药中和胃酸。 (4)络合作用:如二巯基丙醇络合汞,砷等重金属离子解毒。 3、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与药物的化学结构有关. (1)干扰或参与代谢过程:药物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发挥作用。 如新斯的明抑制chE的活性而增强Ach的作用. (2)影响生物膜的功能: 如抗心律失常药通过影响Na+.Ca2+/K+的跨膜转运而发挥作用. 3.影响体内活性物质 乙酰水杨酸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4.影响递质释放或激素分泌 如麻黄碱促进N末梢释放(NA) 五 、 药 物 的 构 效 关 系 非特异性药物:通过物理性质起作用的药物。 特异性药物:通过与机体细胞的特殊大分子物质结合而产生作用的药物。 构效关系指特异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效应间的密切关系。 激动作用:如麻黄碱的结构与神经递质肾上腺素 颉抗作用:如抗组胺药与体内活性物质组胺结构相似 旋光性(光学异构体):左旋咪唑 量效曲线说明量效关系存在的规律 量效关系 药物作用与剂量的关系示意图 量效关系 2.最小有效量(阈剂量): 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ED) 3.极量: 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 4.常用量: 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 5.最小中毒量: 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TD) 量效关系 6.致死量:引起死亡的剂量。 7.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8.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9.半数有效量(ED50):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10.治疗指数:LD50与ED50的比值(LD50/ED50),比值越大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 11.可靠安全系数(CSF):CSF=LD1/ED99,比值大于1,安全系数较大,比值小于1,安全系数较小。 治疗指数 表示药物安全性 第四节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 主要内容 一、药物的转运与生物膜结构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简单扩散 又称脂溶扩散,是药物转运的最主要方式。 特点: 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度成正比 顺浓度差,不耗能。 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 (pKa) 有关。 滤 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Å,除蛋白质 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 离子对转运 某些高度亲水性的药物在胃肠道内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形成既有亲脂性,又有亲水性的中性离子对复合物,可通过被动扩散穿过脂质膜的转运方式。 如磺胺类和某些季铵盐化合物能从胃肠道吸收。 2.特殊转运 (1) 概念:也叫上山运动。是一种载体介导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需特异性载体。如 5-氟脲嘧啶等。 (2)主要方式: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胞饮胞吐 (3)特点 逆浓度梯度,需要消耗能量物质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抑制现象 需要载体参与 主动转运 脂溶性小,分子量大的药物,或需逆浓度差转运的药物多通过此方式转运。 例:大多数无机离子如钠、钾、氯的转运和青霉素、头孢菌素、丙磺舒等从肾脏的排泄也是主动转运过程。 (2) 特点 兼有主动转运(如需载体,具有饱和性、竞争抑制现象)和被动转运(如顺浓度梯度,不耗能)的特点 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维生素B12从肠道吸收 胞饮胞吐 概念:细胞膜通过主动变形将某些大分子物质摄入 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方式。 分子量超过900的药物入胞/穿过组织屏障以此方式:蛋白质、破伤风毒素、肉毒梭菌毒素、抗原、脂溶性维生素等。 胞饮 胞吐 (二)药物跨膜转运规律 总 结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 给药途径 1. 胃肠道给药 1)口服给药 (1)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2)优点: ①停留时间长 ②经绒毛吸收面积大 ③毛细血管壁孔道大 ④血流丰富 ⑤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Fick扩散律 (3)影响因素: ①排空率 ②pH ③胃肠内容物的充盈率 ④药物的相互作用 ⑤首过效应 ⑥药物剂型:水溶液剂>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首过效应 口服给药先通过胃肠粘膜,大部分仍在肠中吸收,经过毛细血管,首先进入肝门静脉。有一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经肠道微生物及肝脏灭活代谢使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过效应。 氯丙嗪、乙酰水杨酸、派醋甲酯、喷他佐辛、哌替啶、异丙肾上腺素、普萘洛尔、可乐定、利多卡因等都有明显的首过效应。 首过消除 (4)缺点 吸收较慢,欠完全。 不适用于在胃肠破坏的,对胃刺激大的,首过消除多的药物。 不适用于昏迷等不能内服的病动物。 5.乳管内注入 常用于牛乳腺炎,直接在患病部位给药。 总 结 给药途径 吸收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吸入给药,腹腔、胸腔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内服,皮内注射,经皮给药。 吸收的程度以吸入、直肠、腹腔注射、胸腔注射、肌内注射吸收较为完全,口服次之;完整皮肤除对少数脂溶性较大的药物能吸收外,多数药物不易吸收。 (二)分布 药物从血循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部位. 1. 与血浆蛋白结合 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特点 2.特殊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血眼屏障 血脑屏障 (2) 胎盘屏障 4.假平衡: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经过一段时间后血药浓度趋向“稳定”,分布达到“平衡”,但由于药物与组织蛋白亲和力不同并不均等,血浆药物浓度与组织内浓度也不相等。故称假平衡,这时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可以反映靶器官药物结合量多少。 (三)生物转化( 代谢) 1.部位: 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2.步骤:分两步反应 I 期反应(Phase I): 氧化、还原、水解引入或脱去基团 (-OH、-CH3、-NH2、-SH),代谢物极性增强 II 期反应(Phase II): 内源性葡萄糖苷酸、硫酸、醋酸等与药物或 I期反应的代谢物结合生成极性很高的代谢产 物,水溶性大,药理活性减少或消失,药物 本身及其作用均趋消除。 生物转化的结果:灭活,活性增强,毒性增强。 3.催化酶: ①专一性酶: 如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胺氧化酶、它们分别转化Ach和单胺类药物。 ②非专一性酶: 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 组成: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NADPH)。 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转化 肝药酶的特点 (1)专一性低:不仅可对许多脂溶性高的药物发挥酶促作用,也能对一些内源性生理物质起酶促作用。 (2)活性有限:数种药物合用后易达饱和,会发生竞争抑制现象。 (3)个体差异很大,除先天性遗传性的差异外,生理因素(年龄、营养状态、应激反应等)、病理因素(肝脏疾病等)均可影响它的活性。 (4)可以受某些药物的诱导:活性增加(肝药酶诱导剂)或活性减弱(肝药酶抑制剂)。 肝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 (1)诱导剂:如苯巴比妥钠和苯妥英钠,能诱导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减弱。 (2)抑制剂:如异烟肼和氯霉素,能抑制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敏化。 (四)排泄 概念:药物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肾排泄(主要)        胆汁排泄         其它排泄途径 肾脏排泄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再吸收。 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物、以及结合型药物都能通过肾小球过滤进入肾小管。 极性高、水溶性大的药物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能顺利通过肾小管而排泄,排泄较快;脂溶性大的药物在肾小管内易被重吸收,排泄就慢。 通过近曲小管分泌的药物一般排泄较快。 尿液pH4.5-7.5,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在酸性尿液中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中再吸收少,排泄快;在碱性尿中再吸收多,排泄慢。 根椐此规律,通过改变尿液pH而改变药物排泄速度,可用于解毒或用于增强药效。 胆汁排泄 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高的代谢产物后向胆管分泌。这些药物自胆汁排泄不仅百分比很大,且在胆道内的浓度也很高。从胆汁排出多的抗菌药物如利福平、四环素、红霉素有利于胆道系统感染的治疗。 药物的肝肠循环 某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合型药物直接从粪便排出,但多数在肠道中经水解后再吸收入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土霉素、洋地黄毒苷) 其他排泄方式 乳汁排泄:乳房炎治疗 药物残留 肺排泄:气体或挥发性药物的排泄器官 皮肤排泄:汗液 唾液排泄 三、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时间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 用来测定药物在体内的表观空间,是通过药物在体内的总量(A)除以血药浓度(C0)计算出来的参数(Vd)。其意义是: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计算用药剂量。 Vd = A(总药量)/C0(血药浓度) 生物利用度: 药物以一定剂型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半衰期: 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残效期: 药物的大部分经过转化并排除体外,但仍有少量在体内转化不完全或排泄不充分,它在体内储存的时间。 蓄积作用: 药物不能及时清除,并在继续给药情况下,在体内蓄积而产生的蓄积作用。 体内药量的时-量(效)关系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药物方面的因素 机体方面的因素 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合理用药的原则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剂型: 同一药物不同剂型用于不同给药途径。 途径不同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一般是 静注>吸入>肌注>皮注>灌服>经肛>皮肤。 (二)剂量:量效关系 (三)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1.药代动力学性药物相互作用 (1)血浆蛋白结合 ⑵吸收 ⑶肝脏生物转化 ①肝药酶诱导药②肝药酶抑制药 ⑷肾排泄 2.药效动力学性药物相互作用 ①生理性拮抗和协同 咖啡因+催眠药 兴奋或镇静作用 ②受体水平的拮抗和协同 阻滞剂+Adr 高血压危象 ③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 (四)给药方案 剂量、途径、时间间隔和疗程 1.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物理性的或化学性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毒性反应称为配伍禁忌。 2.重复给药:在一段时间内,反复使用同一药物以维持其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使药物持续发挥作用 3.疗程:药物必须按一定的剂量和时间间隔给药,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二、动物机体方面的因素 1.种属差异: 动物品种繁多,解剖、生理特点各异, 不同种属动物对同一药物的药动学和 药效学差异很大。 2.生理因素 不同年龄、性别、怀孕或哺乳期动物对 同一药物的反应往往有一定差异,这与 机体器官组织的功能状态,尤其与肝药 物代谢酶系统有密切的关系。 3.病理状态 药物的药理效应一般都是在健康动物试验中观察得到的,动物在病理状态下对药物的反应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4.个体差异 同种动物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少数个体对药物特点敏感,称高敏性,另有少数个体则特点不敏感,称耐受性,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最敏感和最不敏感之间约差10倍。 三、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1、饲养管理: 日粮配合、投食方式等 2、环境生态条件: 卫生、密度、通风、湿 度、温度、光照等。 四、合理用药原则 1.明确诊断  选药不仅要针对适应证还要排除禁忌证 2.根据药理学特点选药尽量少用“撒网疗法”不仅 浪费而且容易发生相互作用。 3.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用药必须个体 化,不能单纯公式化。 4.预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5.避免使用多种药物或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 6.正确处理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 第五节 处方 处方(药单) 法定处方——药典 医疗处方——医生 保存一年-三年 处 方 格 式 兽医站处方签 编号 畜主姓名或单位 地址 畜别 性别 年龄 体重 畜号 毛色特征 Rp 硫酸钠 400.00 鱼石脂 19.00 95%酒精 50.00 常水 6500.00 混合制成合剂 用法:牛一次灌服 兽医(签名) 司药(签名) 年 月 日

动物药理基础知识.ppt

文档大小 13.45 MB

扫描 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看文档

如果你觉得该文档的内容存在问题,欢迎向管理员举报。举报原因:

所有评论 (0)

B Color Quote Smilies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畜牧人

中国畜牧人养猪微信公众号

畜牧人养猪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102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9-16 13:1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