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28|回复: 3

复合酶制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概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1 13: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十多年来,酶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引起世界畜牧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应用范围从最初的鸡、猪等单胃动物推广到反刍动物和水产养殖生产中。美国、芬兰、瑞典等欧美国家目前90%以上的饲料中都添加了酶制剂,且利用的酶制剂种类已从单一的酶制剂向复合酶制剂发展,酶制剂已成为当今乃至将来畜牧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类饲料添加剂。我国由于对饲用酶的研发起步较晚、思想认识不到位以及一些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酶制剂在饲料中的使用率仅占10%左右,亟待大力推广应用。为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酶制剂,本文就目前复合酶制剂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作一简述,以供参考。
一、饲用复合酶制剂种类及作用
   酶的品种较多,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酶品种有1700多种,生产用酶已达300多种。但从饲用酶制剂的组成来分,可分为单一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两大类。目前商品酶大都是复合酶。复合酶制剂是由一种或几种单一酶制剂为主体,复合相应的单一酶组合而成的酶制剂。它可同时降解饲粮中多种需要降解的底物,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复合酶制剂根据其主体酶功能的差异主要又可分为四类:一是以蛋白酶、淀粉酶为主的饲用复合酶,主要用于补充动物内源酶的不足,以降解多糖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为主。二是以β—葡聚糖酶为主的饲用复合酶,主要用以大麦、燕麦为主要原料的饲料。三是以纤维素酶、果胶酶为主的饲用复合酶,主要作用是破坏植物细胞壁、消除抗营养因子,使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充分释放出来和降低胃肠道内容物的粘度,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四是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等酶制剂按比例混合组成的复合酶制剂。此类酶综合各类酶的作用,具有更强辅助消化作用。
二、饲用复合酶制剂的作用机理
   1、补充内源性酶的不足,并刺激内源酶的分泌。成年健康动物自身能分泌足量的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但幼年动物或处于高温、寒冷、转群、疾病、断奶等应激状态时,动物分泌酶的能力较弱或易出现消化机能紊乱,内源性消化酶常出现分泌不足。据报道,早期断奶应激仔猪内源消化酶可降至断奶前的1/3左右,一般需经过三周左右才能恢复到断奶前的水平。4日龄肉仔鸡淀粉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分泌量分别量仅为3、10、0.5u/d,到21日龄时各分泌量才到130、260、10.5u/d。因此在幼年或处于应激状态的动物添加复合酶可补充动物内源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消化酶分泌的不足,保证动物的正常消化,提高饲料消化率,促进生长发育。同时,外源酶制剂的添加还能促进内源酶的分泌。在40日龄肉鸡日粮中添加0.2%和5%的复合酶,α—淀粉酶在小肠中活力提高5.9%和23.5%,在大肠中活力提高37.5%和187.5%;糖化酶在小肠中活力提高47.9%和98.6%,在大肠中活力提高52.4%和71.5%。但其作用程度与动物日龄的有关。21日龄鸭添加酶制剂使小肠食糜中淀粉酶活力增加,而对42日龄鸭的内源消化酶活力影响很小,但未成年畜禽在患病、应激状态下酶分泌量会明显不足,酶制剂的添加可提供更多可供分解的基质而刺激内源消化酶的分泌,从而提高饲料消化率,促进动物生产性能的发挥。
   2、破解植物细胞壁和分解可溶性非淀粉多糖,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植物籽实是动物饲料中能量、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但在植物性饲料原料中,蛋白质、淀粉等营养成分往往被细胞壁所包被,而动物自身缺乏或不能分泌破解细胞壁的酶类,限制了动物对其中营养物质的利用。饲料加工过程中的粉碎、加热、挤压、膨化等过程虽都对植物细胞壁起到了破解作用,但仅有少量的细胞壁被打碎,大部分植物细胞壁仍未破解。使用适量相应的酶制剂既可破坏植物细胞的胞间层使细胞组织解离开来,又可破坏植物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暴露出来.并能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和淀粉链等大分子物质成为小分子和单糖、氨基酸等。同时,植物性饲料原料细胞壁中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含量均较高,植物细胞壁基质中的纤维素、β—葡聚糖、戊聚糖、果胶等大分子物质的阻隔作用增加了肠道内容物的粘性以及整合营养因子的作用,影响内源酶与肠道内容物的接触,并影响动物肠道内微生态环境。添加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使细胞壁非淀粉多糖中的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纤维素和果胶降解成一些小分子的片断,使细胞壁非淀粉多糖、木质素、蛋白质、脂类物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复杂交联结构受到破坏,促进细胞壁崩解,充分释放出细胞壁包裹的各种营养物质,从而提高各种养分的消化率。
   3、改善了动物的健康水平,提高代谢水平。使用酶制剂对控制肠道微生物的发酵,增强免疫力,减少胃肠疾病有积极的作用。据报道,完整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的提高,将以有害的方式增加小肠中发酵微生物的活性。而添加酶制剂后,使非淀粉多糖的分子量减小,降低了食糜粘度,减少回肠微生物发酵,使肠道内的胺、甲酚等有害物减少,从而既控制了肠道微生物区系的过度发酵对消化生理功能不良作用,又可以提高内源性蛋白酶的活性,促使抗炎多肽物质的产生,控制因饲料消化不良而引起的腹泻。同时,酶还对机体内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可消除β—甘露聚糖对胰岛素释放的抑制作用,从而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提高代谢水平。酶对激素分泌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在酶制剂提高了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利用同时,改善了激素分泌的环境,利于分泌功能的发挥。二是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除具有营养作用外,还具有激素样的活性,可增进或抑制某些激素的活性。三是酶制剂作为微生物发酵产物,可能含有生理活性肽,这些肽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细胞受体发生生理效应。四是日粮经酶处理后,可能产生生理活性寡糖,参与机体的神经内分泌。
三、复合酶制剂的应用效果
自20世纪70年代报道酶制剂加入大麦为基础的鸡日粮中可显著提高生产性能以来,饲用酶制剂的研究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综合近期的报道结果来看,虽然不同的酶制剂使用的效果有明显的差异,但总体上无论是常规饲料,还是非常规饲料,使用复合酶对改善饲料利用率,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效果均较好。
   1、单独添加的效果
   ①猪:以小麦代替生长猪日粮中玉米的30%、40%、50%、60%,分别添加0.1%的华芬酶Ⅰ型和溢多酶838A复合酶,华芬酶Ⅰ型可分别提高生长猪的日增重2.23%、11.25%、10.37%和2.7%,提高饲料利用率7.35%、1.76%、2.06%和1.76%;溢多酶838A可分别提高生长猪的日增重1.29%、11.33%、10.07%和3.3%,提高饲料利用率6.47%、0、4.12%和7.65%。从猪的日增重、饲料报酬等因素综合考虑,小麦替代日粮中40%—50%玉米,无论添加华芬酶Ⅰ型,还是添加溢多酶838A均可获得理想的生产效果。在玉米—豆粕型仔猪日粮中分别添加0.1%含蛋白酶、淀粉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的复合酶和添加0.1%含木聚糖酶、纤维素酶为主的复合酶,可分别提高日增重12.91%和7.55%,提高饲料利用率8%和5.8%,降低腹泻率26.85%和11.26%。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0.1%含有酸性蛋白酶、糖化酶、α—淀粉酶、纤维素酶以及果胶酶等组成的复合酶,可提高仔猪日增重14.5%,降低腹泻率2.49个百分点。在23—69公斤的生产育肥日粮中添加以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为主的复合酶,猪的增重提高8.8%,饲料转化率提高5.2%,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降低4.6%,腹泻率减少90%。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0.1%的猪用复合酶,可提高猪的日增重6%,提高饲料利用率5.6%,经济效益提高提高4.4%。添加富含淀粉酶、蛋白酶和植酸酶等复合酶,仔猪日增重提高9.5%,提高采食量10.1%,提高饲料利用率2.38%。添加罗酶宝能显著仔猪玉米—豆饼型日粮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灰分、能量的粪和回肠消化率、氨基酸有回肠消化率以及粪、回肠消化率。表明复合酶对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②家禽:在肉鸡日粮中添加1000g/t的含纤维素酶、蛋白酶、糖化酶、木聚糖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的复合酶,可提高肉鸡增重3.85%、饲料利用率1.94%,经济效益提高12%。添加含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的为主要成分的复合酶,可提高饲料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表观消化率11.02%、11.06%、28.09%、49.83%和21.05%,粪中大肠杆菌数和空肠内容物粘度分别降低71.48%和24.34%。在低于标准蛋白质水平两个百分点的肉仔鸡日粮添加含纤维素酶、酸性蛋白酶、糖化酶、木聚糖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的复合酶,与含标准蛋白质水平的日粮相比,不仅不影响肉仔鸡的生长,而且还可提高日粮能量转化效率6.7%,日粮净蛋白质利用率提高1.78%。在玉米—豆粕型肉鸡日粮中添加的复合酶,肉鸡生长速度提高2.2%—11.7%,饲料利用率提高2.45%—13.88%。
   在蛋鸡的杂粕日粮中添加含木聚糖酶、果胶酶、蛋白酶为主体的复合酶,添加0.1%的复合酶可提高蛋鸡的产蛋率3.67%,降低破蛋率20%,提高蛋重2.37%。在小麦基础日粮中添加0.1%的复合酶,可提高蛋鸡产蛋率3.59%,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5.94%,提高蛋白质表观消化率7.19%,每吨饲料可多收益54.42元。
   在肉鸭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0.5%的木聚糖酶、0.5%纤维素酶和0.1%的β—葡聚糖酶,肉鸭的日增重提高24.17%、料肉比降低8.13%。添加0.15%的华酚酶、肉鸭的日增重提高8.67%,料肉比下降6.27%。添加0.025%和0.05%的复合酶,可使肉鸭日增重提高3.34 %和4.12%,料肉比降低3.98%和5.58%。添加HF—1511A型和HF—1511B型肉鸭专用复合酶,可提高肉鸭增重6.37%和7.44%,提高饲料报酬6.04%和7.38%,经济效益提高39.16%和47.16%。用小麦替代75.7%玉米和添加0.07%复合酶的日粮与玉米—豆粕型日粮相比,肉鸭的日增重提高6.16%,料肉比降低7.75%。用100%小麦替代玉米添加复合酶制剂的日粮与玉米—豆粕型日粮相比,肉鸭日增重提高2.27%,料肉比降低2.26%,在小麦替代50%玉米日粮中添加0.025%和0.05%复合酶可使肉鸭日增重提高3.07%和4.21%,料肉比降低3.80%和5.70%;在小麦替代100%玉米的日粮中添加0.025%和0.05%复合酶可使肉鸭日增重提高4.14%和5.13%,料肉比降低3.97%和5.77%,并显示日粮中小麦含量越高,酶的作用越显著。
  在雏鹌鹑和产蛋鹌鹑饲料中同时添加0.1%和0.2%含淀粉酶、糖化酶、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复合酶,可提高雏鹌鹑的成活率2.2%和3.2%,提高增重5.17%和6.21%,提高饲料利用率3.48%和4.41%;提高鹌鹑的产蛋率5.31%和5.73%,料蛋比均下降5.93%,经济效益提高13.36%和12.04%。
   ③草食动物:在草食动物生产中应用较多的酶制剂是由纤维素酶主体酶和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等辅助酶所组成的纤维素复合酶。每天每头奶牛添加50克的纤维素复合酶,可提高产奶量4.5%,饲料利用率提高4.32%。添加0.1%的复合纤维素酶,可提高日产奶量14.89%,乳脂率提高0.04个百分点。在乳牛日粮中添加以纤维素为主的溢多酶,可提高产奶量9.47%,且乳脂率提高。添加外源纤维素酶,可提高3.5%FCM标准乳产量1.4%。
   在18月龄的肉牛精料中添加0.1%以纤维素为主的复合酶制剂,可提高肉牛增重7.23%,提高精料利用率6.64%,缩短育肥周期4天。在肉牛混合精料中分别添加0.1%、0.15%、0.2%、0.25%的复合纤维素酶,肉牛日增重依次为748克、799克、806克和808克,各组牛头均盈利依次为5.183元、5.514元、5.537元和5.525元。从日增重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以添加0.2%的剂量为宜。
   在舍饲绵羊混合料中添加含有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等组成的纤维复合酶0.12‰、0.16‰、0.2‰,添加0.16‰比添加0.12‰提高日增重9%,提高饲料报酬12.8%;添加0.2‰比添加0.12‰提高日增重24.8%,提高饲料报酬16.9%,说明纤维复合酶的添加量需达到一定浓度后,才能使动物体内酶体系的综合作用达到较好状态。
   在新西兰肉仔兔和比利时肉仔兔精料中添加0.1%的复合酶,经为期60天的试验也表明,添加复合酶可提高两个品种兔的增重11.1%和11.97%,腹泻率降低了80%和100%
   ④水产养殖:在彭泽鲫鱼中添加主要成分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的复合酶,添加量依次为0.05%、0.1%、0.2%、0.3%,平均增重率依次提高9.5%、11.0%、21.0%和9.0%,平均增长率依次提高8.0%、7.6%、17.3%和9.0%,。在异育银鲫鱼中添加0.25%、0.5%、0.75%和1.0%的复合酶制剂,可提高增重率4.23%、11.64%、26.94%和1.59%。把芽孢杆菌和溢多利酶制剂VIOR—898组合添加地鲤鱼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溢多利酶制剂VIOR—898的组合水平分别为0.4%+0.05%、1.0%+0.15%、0.1%+0.25%、0.7%+0.35%、1.3%+0.45%。通过30天的试验,结果表明,最适组合添加水平芽孢杆菌为0.57%—0.69%,溢多利酶制剂VIOR—898为0.14%—0.18%(周克勇等,2001)。芽孢杆菌和溢多利酶制剂VIOR—898组合添加地草鱼饲料中,最适组合添加水平芽孢杆菌为0.52%—0.66%,溢多利酶制剂VIOR—898为0.20%—0.21%。
   2、与其它添加剂配合使用的效果。研究复合酶与柠檬酸联合使用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猪舍粪臭影响的结果表明,复合酶和柠檬酸的联合使用能使仔猪平均日增重提高8.82%,料重比降低0.11,干物质消化率提高2.51%,粗蛋白质消化率提高6.49%,腹泻率下降34.5%,猪舍内的H2S含量下降14.95%。研究复合酶和益生素及双歧因子三者协同饲喂肉仔鸡效果的结果也表明,0.1%益生素+0.1%复合酶、0.05%双歧因子组合的饲养效果最好,7-15日龄平均只增重达1.2685 kg,料肉比降低8.7%。酸化剂与酶制剂组合使用,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用84头杜×大·长28日龄断奶仔猪,分成4组,第1组饲喂基础日粮+0.15%的酸化剂+0.1%的酶制剂,第2饲喂基础日粮+0.15%的酸化剂,第3组饲喂基础日粮+0.1%的酶制剂,第4组饲喂基础日粮作对照,结果试验组依次分别比对照组提高日增重18.61%、9.78%和8.83%,饲料利用率提高13.5%、8.19%和7.56%,腹泻率降低28.58、19.05和14.29个百分点。选32头56 kg左右的长白×大白公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16头。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产酶微生物制剂(主要由植物乳杆菌、乳链球菌、干酪乳杆菌、啤酒酵母菌、沼泽红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酸性蛋白酶、木聚糖酶、纤维索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植酸酶等组成)。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产酶微生物制剂后生长肥育猪日增重提高16.71%,料肉比降低11.11%,采食量提高5.11%,肥育猪的屠宰率提高3.35百分点、眼肌面积提高15.79%,而失水率降低14.81百分点。说明酶制剂与酸化剂、益生素等添加剂配合使用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
四、复合酶使用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注意不同动物选用不同组合的复合酶。不同组合复合酶的优势作用不同,以蛋白酶、淀粉酶为主体酶的饲用复合酶,主要作用是补充动物内源酶的不足,以降解多糖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为主;以β—葡聚糖酶为主体酶的饲用复合酶,主要用于以大麦、燕麦为主要原料的饲料,其作用主要是分解可溶性的非淀粉多糖,降低食糜的黏度;以纤维素酶、果胶酶为主体酶的饲用复合酶,主要作用是破坏植物细胞壁、消除抗营养因子,使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充分释放出来和降低胃肠道理容物的粘度,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同时,不同动物要求不同组合的复合酶,并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对酶的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对于仔猪和家禽,应选择含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为主体酶的复合酶;对于反刍动物应选择主体酶是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等辅助酶所组成的纤维素复合酶,但动物的生理基础和日粮不同,选用的复合酶也有差异。在生产中应根据酶制剂的优势作用,结合动物的生理基础、日粮组成科学选择使用,以充分发挥其使用效果。一般认为:乳猪、仔猪、肉鸡、蛋鸡宜选用木聚糖酶、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和甘露聚糖酶为主体酶的复合酶,生长猪、肥育猪、母猪、种禽宜选用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为主体酶的复合酶,牛、羊、马等草食动物宜选用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植酸酶为主体酶的复合酶,鱼虾等水产动物宜选用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淀粉酶为主体酶的复合酶。
   2、注意不同的日粮组成选用不同组合的复合酶。不同的酶制剂对底物的作用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因而不同日粮类型的饲料成分反过来又影响了酶制剂的使用效果。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原料的化学组分以及各组分之间交联的化学结构存在特异性。如在小麦和黑麦中主要的非淀粉多糖为阿拉伯木聚糖,大麦和燕麦主要是混合交联的β—葡聚糖,而在豆科种子中主要是果胶质和α—半乳糖昔。日粮中的钠、钾、镁、锰、锌、铁、钙离子对纤维素酶具有激活作用,对木聚糖酶具有激活作用的金属离子仅有钠、钾、钙离子;铜离子对纤维素酶具有抑制作用,而铜、镁、锰、锌、铁离子对木聚糖酶均具有抑制作用。可见,日粮组成不同,酶作用的底物就存在差异,同时,日粮营养水平也是影响酶制剂作用效果的因素。一般日粮营养水平越高,加酶效果越差。据报道,在低蛋白日粮中(24%)添加酶制剂〔含蛋白酶、淀粉酶、木聚糖酶〕,显著改善了火鸡的生产性能,但未达到28%高蛋白日粮水平的生产性能:而在高蛋白日粮(28%)中添加同样的酶制剂却没有效果。在产蛋鸡原日粮中减去1%的玉米与0.5%的豆粕,添加0.1%的饲用复合酶不影响产蛋率,并可提高经济效益11.8%;在肉鸡玉米—豆粕型日粮中,将试验组日粮的代谢能降低3%,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降低5%,前期能量和蛋白质分别为12.75MJ/kg和22%,后期料为13.20MJ/kg和20%,影响动物的生长性能,但添加酶制剂能补偿因营养浓度降低而引起的肉鸡生长减缓。表明应用复合酶制剂,可适当降低配方中能量和氨基酸含量。因此,要充分发挥酶制剂的作用,应根据日粮配方等因素正确选择相应的酶制剂。通常认为,玉米—豆饼型日粮宜添加含木聚糖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为主体酶的复合酶;玉米、麦类、豆粕型日粮宜添加含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为主体酶的复合酶;玉米、麦类、豆粕和棉菜粕型日粮宜添加含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为主体酶的复合酶;豆粕、棉菜粕、麦类型日粮,宜添加含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为主体酶的复合酶;棉菜粕、米糠、稻谷粉型日粮宜添加含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植酸酸酶为主体酶的复合酶。在此基础上,在设计加酶配方时,对玉米—豆粕型可在原配方基础上降低能量2%—5%,必需氨基酸可降低5%—7%。对于小麦、大麦豆粕型日粮,能量调整幅度为6%—10%。
   3、注意酶制剂的活性及添加量。酶制剂来源不同,其最佳酶活的温度和PH等条件有差异。同一酶处理不同饲料,其适宜添加量也因饲料种类不同而产生的效果也有差异。同时,酶制剂的添加存在着剂量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报酬的作用随之增强。但当添加量超过一定水平时,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报酬下降。据报道,在0—21日龄的肉鸡标准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纤维素酶、酸性蛋白酶、糖化酶、β—葡聚糖酶和α—淀粉酶糖酶,各种酶的添加量与肉仔鸡增重关于密切的是α—淀粉酶,其次是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和β—葡聚糖酶对鸡生长的促进作用被淀粉酶所掩盖。在小麦基础日粮中添加0.05%、0.1%、0.15%、0.2%的复合酶,蛋鸡的生产性能以0.1%剂量最好。因此,酶制剂在动物生产中的添加量应根据动物的种类、生产基础、日粮类型和营养水平等因素确定。一般反刍动物为0.1%—1%,家禽为0.025%—0.05%,猪为0.1%,水产动物为0.1%—0.5%。
五、结语
   酶制剂作为一类无毒、无残留的新型高效绿色饲料添加剂,以调节动物消化道的营养生理、微生态平衡和食糜的理化性能而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等优点,引起了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显现出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酶制剂的应用效果不仅与使用酶制剂的性能、剂量有关,而且与试验动物的品种、生理及健康状况有关,还与试验基础日粮配方、试验环境等因素有关。并且酶降解产物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纤维素酶在破坏植物细胞壁,释放出营养成分的同时,也可能有抗营养成分的产生。这些问题因涉及因素多、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影响了使用效果。因此,今后应重点加强四方面的研发工作,以提高使用效果:一是要加强饲用酶动力学和各种动物消化机理和消化过程的理论研究;二是要加强酶种类、来源、活性,饲料种类与营养水平,不同动物在不同生理阶段各种酶的组合与适宜使用量,以及添加酶制制剂后饲料配方与其它饲料添加剂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为系列化的配方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三是酶制剂是生物活性物质,在饲料加工中热处理、保存时间等外界因素的易影响酶的活性,要加强如何利用包膜等技术减轻加工过程的高温、高压等逆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的研究;四是建立和规范酶制剂的活性检测指标、检测方法的制定和酶制剂的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建立体外酶活性和实际添加效果间的模型。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10-12-22 13: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3::qinang: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9 16: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目前的市场复合酶价格一落千丈   质量能保证吗?我们都停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5 10: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激情飞扬 的帖子

复合酶的价格下降是正常的,复合酶中起主要作用的酶是木聚糖酶,所有植物性来源饲料原料中都含有很高的木聚糖,原来国内能生产稳定的木聚糖酶的厂家很少,主要以进口为主,企业标准400万单位/克的产品价格得1000元/公斤甚至更高,自然成品复合酶价格就高,但现在国内酶工业发展迅速,国际上的植酸酶基本都是国内生产的,木聚糖酶的生产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GB/T 23874-2009国标的推出,更是使酶产品有了比较性,原来进口的400万,按国标检测是多少,是20万,好,那我有国标20万的产品,酶学性质相当,我的价格是多少,是它的一半还要低,做成产品的价格自然就降低了,而且也有了提高酶活的空间。我相信酶一定是有作用的,只是有些厂家生产能力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4-5 09:2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