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10-15 07: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一段时间地塞米松在高热病的治疗上面引起了好些网友的争论。地塞米松的作用,简单说就是低剂量下抑制炎症反应,高剂量下免疫抑制。实验证明猪对地塞米松的免疫抑制效应是不敏感的,用2mg/kg体重的用量不能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但是这个实验是用健康猪做的,在发病的猪,特别是长期用药的时候,是否也一样不引起免疫抑制,这是不知道的。"
我谈谈我对地米的看法。我是搞基层实践工作的,没有条件做一些试验性的东西,所用的药物都是根据厂家推荐和药物基本理论与配伍知识来应用的。在实践中,也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得到这样一个经验:产前15天以内的母猪注射5-10毫克地塞米松,连续用3、4天(治疗母猪产前不吃食,发烧等病),很少见到母猪流产,这个与理论中的怀孕母猪禁止用地塞米松,容易引起流产,有着出入。而且我把这个经验在与一些兽医交流的时候,被那些兽医一顿批评。但是我还是觉得,实践和理论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我用地米治疗产前母猪疾病,也不是一例两例了,所以别人不认可的东西,不一定就不能用,关键在于实践的效果最有说服力。
关于地塞米松的那个帖子,说用地米死亡的猪最多。这个观点我不赞同,从人的“非典”用大剂量的地米等激素类药物,来控制肺部症状效果很好,猪的混合感染中难道就不能用地米?猪的混感形成所谓的高热病,养殖户用地米被看到了,其它的药物剂量与种类以及疾病的损害的程度,为什么就忽略了?而专门把地米拿出来,认为用地米是死亡高的原因?我自己认为,有些猪的死亡是人为的药物剂量过大(中毒),或者没分清楚什么情况就把疫苗给紧急注射了,造成死亡更高。猪得“高热”后,内脏器官损害程度很大,实质器官的损害,在用药物的时候,药物排出途径受到限制,本身毒性不大药物,也会形成蓄积而中毒,这个就是所谓的“雪上加霜”吧。
我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欢迎大家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