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鸡病综合控制措施
在中国绝大多数个体养殖场(户)从事养鸡的人并非是学习畜兽医专业的,但并不是说明他们不能把鸡养好。理性的养鸡人不须过多地了解鸡病的病状,病变和治疗的知识,而应致力于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措施。将鸡病于鸡群之外。那些忽视疾病预防措施的人,在利润高时是较易过的,一旦利润微薄时,就无法再生存了。因为鸡生产是群体、集约化的,如若预防不力。发生了疾病。则耗费大量人力、药物和其他费用,即使能够挽救一些病鸡,其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也是比较低的,所以对付病鸡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才能有效的避免疾病的产生。 现在就一些与疾病的预防关系比较密切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措施作一些介绍,这些措施好比一条环状链条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使疾病无隙可乘,无空可入。 一、 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和自觉性 在诸多预防疾病的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觉性,才能细致的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才能认真地落实每一个与疾病有关的环节,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那些毫无责任心和自觉性的人最终是不可能养好鸡的。 二、 管理制度 切实做好疾病的预防需要相应规章制度的约束,例如卫生防疫制度、消毒程序、疫苗和药物的管理与使用的保管与使用制度、免疫程序和免疫接种操作规程、饲养管理规程等,制度一经制定公布,就要经常检查总结,有奖有罚,这是养鸡场尤其是大型养鸡场不能忽视的,没有严格的制度是不可能有科学和合理的管理,就不可能养好鸡的,就必然要爆发这样或那样的疾病的,只有严格的执行科学和合理的卫生防疫制度,才能使预防疾病的措施得到落实,减少和杜绝疾病的发生。 三、 养鸡场地的选择和布局 养鸡场的选择。应作慎重和全面的考虑。从防疫卫生角度,应特别注意远离居民点,远离别的鸡场、屠宰场,市场和交通要道,地势较高而不要位于低洼积水的地方,有充足和卫生的水源。 养鸡场应将生产区、行政管理区和职工生活区分开。根据目前我们的管理水平,应尽可能在生产区内按地理环境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互相独立距离较远的分区或分场。以便于对疾病的控制,兽医室、解剖室、密封的尸池、烘池应与生产区有一定的距离等(新建或改建鸡场的选址和布局最好寻求畜牧兽医人员的帮助) 四、 专一的生产(避免在同一场多品种饲养) 鸡和鸡之间有一些疾病是共患的,鸡的品种越多,鸡苗的来源就越复杂,疾病危险就越大。也有一些家禽可以带菌不带病,而将病菌带给鸡,引发鸡发病,例如狗和猫可发携带鸡巴氏杆菌而无疾病症状,但可通过粪便或唾液等细菌传入鸡群,引起鸡霍乱的爆发。 不同种类的鸡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也是不同的,异刺线虫与组织滴虫对鸡的危害并不太大,但是对火鸡和孔雀却是灾害性,如果在一场内同时饲养这几种家禽,那么火鸡和孔雀很容易因黑头病而造成损失,而鸡却可能有更多的机会爆发新城疫。不同品种的鸡之间的抵抗力也有很大差异,如将本地三黄鸡与外来种AA鸡等养在同一鸡场内,则本地鸡也许平安无事,但AA鸡却时常会出现非典型性鸡新城疫等疾病。 由此可知,在条件许可时,最好是专业化生产,一个鸡场一个品种的鸡,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对疫病的预防。 五、 全入全出不同日龄的鸡有不同的易发疫病,鸡场内如有几种不同日龄的鸡共存,则日龄较大的患病鸡或是已病愈但仍带毒的鸡随时可将病菌体传播给日龄较小的鸡,因此,从育雏到上市或被淘汰的整个饲养期中,病菌可能存在于日龄较大的集群中不发病,但却可以将病原体传给日龄小的敏感雏鸡,引发疾病的爆发。因此。日龄档次越多,鸡群患病的机会就越大,相反如果确实做到全入全出,一个鸡场养一个品种的一个日龄,则即使鸡外于对某种疾病的敏感期,但由于没有病原体的感染而平安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直到顺利上市,由此可知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鸡群发病的机会比多日龄共存的鸡场要少的多,无数实践证明,全入全出的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