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介绍了印记行为,今天就聊聊另一个学习行为吧:习惯化。
习惯化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动物界是很普遍的。大部分人给的定义如下:由于反复刺激或重复发生而不伴随任何“强化”所造成的动物对于某种反应的持久性削弱。
动物对于那些既无积极效果又无消极效果的无关刺激会变得无动于衷而不加以反应,这就是习惯化,例如动物
对于雷声,树枝的摇动,落叶等都失去反应,乌鸦不久就习惯了田间的稻草人了,路旁放牧的畜群不再惧怕来往的车辆。
习惯化的适应意义是很容易理解的,动物不用对某些无害的刺激总是重复地做出反应,否则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能量。
习惯化对于栖息地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把动物放入一陌生的环境中,就会非常害怕和警惕,只有在它熟悉的环境它才会感到自在,因为那里很少有新的或异常的刺激,如果新的环境能够使动物得到某种好处,比如说食物,暖和不遭受寒冷,那么动物很快就会做出积极的反应,而最终习惯这里。
但我们要知道习惯化并非由反应疲劳或感官适应所致。因为隔日的反复刺激照样可以造成习惯化,并且在形成习惯化的过程中陌生刺激能照常引起反应。这些都说明习惯化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并非感官水平上的现象。在自然情况下动物总是习惯于和对自己无害的动物相处,而决不会对与对自己有害的动物产生习惯化,即一个动物即使多次面临一种危险刺激而未受伤害,一般也不会发生习惯化现象。由此可见对危险刺激的习惯化是存在先天性的阻力的。
参考:《应用动物行为学》李世安 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动物行为学》 尚玉昌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