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30|回复: 6

[原创]依中兽医临床医学的角度来剖析动物脏内肝的生理功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 21: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台湾台中市爱宝动物医院院长 吴昆泰
五脏,是动物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脏”古与“藏”通。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气、
血、精、津液、神,具有藏而不泻的特 点。由于五脏和奇恒之腑的关系极为密切。
猫消化系统剖面图见上端
肝位于腹腔右上侧季肋部,有胆附于其下(马属动物无胆囊)。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血,主疏泄,主筋。肝开窍于
目,在液为泪。肝有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一)肝的生理功能
1.藏血 指肝有贮藏血液及调节血量的功能。当动物休息或静卧时,机体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一部分血液则贮藏于肝脏
;而在使役或运动时,机体对血液的需要量增加,肝脏便排出所藏的血液,以供机体活动所需。故前人有“动则血运于
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之说。肝血供应的充足与否,与动物耐受疲劳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动物使役或运动时,
若肝血供给充足,则可增加对疲劳的耐受力,否则便易于产生疲劳,故《素问.六节脏象论》中称“肝为罢极之本”。
肝藏血的功能失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肝血不足,血不养目,则发生目眩、目盲;或血不养筋,则出现筋肉拘挛或屈
伸不利。二是肝不藏血,则可引起动物不安或出血。肝的阴血不足,还可引起阴虚阳亢或肝阳上亢,出现肝火、肝风等
证。
2.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散。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调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气机
是机体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气机调畅,升降正常,是维持内脏生理活动的前提。“肝喜调达而恶抑郁”,
全身气机的舒畅调达,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与肝含有清阳之气是分不开的。如《血证论》中说:“设肝之清
阳不升,则不能疏泄”。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脾胃运化 肝气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使全身气机疏通畅
达,能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和二者的协调;另一方面,肝能输注胆汁,以帮助食物的消化,而胆汁的输注又直接受
肝疏泄功能的影响。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脾胃,可引起黄疸,食欲减退,嗳气,肚腹胀满等消化功能紊乱
的现象。
(2)调畅气血运行 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到气机的调畅,而气之与血,如影随形,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肝
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血流通畅的必要条件。若肝失条达,肝气郁结,则见气滞血瘀;若肝气太盛,血随气逆,影响
到肝藏血的功能,可见呕血、衄血。
(3)调控精神活动 动物的精神活动,除“心藏神”外,与肝气有密切关系。肝疏泄功能正常,也是保持精神活动正常的
必要条件。如肝气疏泄失常,气机不调,可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出现躁动或精神沉郁,胸胁胀痛等症状。
(4)通调水液代谢 肝气疏泄还包括疏利三焦,通调水液升降通路的作用。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不调畅,可影响三焦
的通利,引起水肿、胸水、腹水等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
3.主筋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是联系关节、约束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筋附着于骨及关节,由于筋的收缩及驰张
而使关节运动自如。肝主筋,是指肝有为筋提供营养,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的作用。如《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
筋膜”。肝主筋的功能与“肝藏血”有关,因为筋需要肝血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故《素问.经脉别论》说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血充盈,筋得到充分的濡养,其活动才能正常。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
可出现四肢拘急,或萎弱无力,伸屈不灵等症。若邪热劫津,津伤血耗,血不营筋,可引起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
关紧闭等肝风内动之证。“爪为筋之余”,爪甲亦有赖于肝血的滋养,故肝血的盛衰,可引起爪甲(蹄)荣枯的变化
。肝血充足,则筋强力壮,爪甲(蹄)坚韧;肝血不足,则筋弱无力,爪甲(蹄)多薄而软,甚至变形而易脆裂。故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二)肝与窍液的关系
1.开窍于目 目主视觉,肝有经脉与之相连,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特别是肝血的滋养。入《素问.五脏
生成论》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也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由于肝与目关系密
切 ,故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得到反映。若肝血充足,则双目有 神,视物清晰;若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
视物不清,甚至夜盲;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生翳。

2.在液为泪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如《素问.宣明五气偏》说:“五脏化液……肝为泪”。在正常情
况下,泪有濡润和保护眼睛的功能,但不会溢出目外。如《安骥集.师皇五脏论》中说:“肝者外应于目,目即生泪
,泪即润其眼。”当异物侵入目中时,则泪液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球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肝的病变
常常引起泪的分泌异常。如肝之阴血不足,则泪液减少,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则两目流泪生眵。如《安骥集.碎金
五脏论》 说:“肝盛目赤饶眵泪,肝热睛昏翳膜生,肝风眼暗生碧晕,肝冷流泪水泠泠。”

动物脏内肝与胆疾病在中兽医临床医学之病证
(一)肝火上炎 多由外感风热或由肝气郁结而化火所致。
主证 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睛生翳障,视力障碍,或有鼻衄,粪便干燥,尿浓赤黄,口色鲜红,脉象弦数。
分析 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故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睛生翳障,视力障碍;肝火上逆,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
致鼻衄;粪便干燥,尿浓赤黄,是火热伤津的表现;口色鲜红,脉象弦数均为肝经实火之症。
治则 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方例(方剂)因中兽医师诊断后下药略有不同,在此不以 po上复方药剂名称,特此见谅。
(二)肝血虚 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主证 眼干,视力减退,甚至出现夜盲、内障,或倦怠肯卧,蹄壳干枯皱裂,或眩晕,站立不稳,时欲倒地,或见
肢体麻木,震颤,四肢拘挛抽搐,口色淡白,脉弦细。
分析 肝开窍于目,肝血亏耗,则血不上濡,故见眼干,视力减退,甚至出现夜盲、内障;肝主筋爪,肝血不足,
不能滋养筋爪,故倦怠肯卧,蹄壳干枯皱裂;血虚不能养肝,肝阳上扰,故见眩晕,站立不稳,时欲倒地;血虚
不能濡养筋脉,故肢体麻木,震颤,四肢拘挛抽搐;口色淡白,脉弦细为肝血虚常见之症状。
治则 滋阴养血,平肝明目。
方例(方剂)因中兽医师诊断后下药略有不同,在此不以 po上复方药剂名称,特此见谅。
(三)肝风内动 以抽搐、震颤等为主要症状,常见的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生风和血虚生风四种。
1.热极生风 多由邪热内盛,热极生风,横蹿经脉所致。见于温热病的极期。
主证 高热,四肢痉挛抽搐,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识不清,撞壁冲墙,圆圈运动,舌质红绛,脉弦数。
分析 热邪蒸腾,充斥肌肤,故见高热;热灼肝经,津液受损,筋脉骤然失养而见四肢痉挛抽搐,项强,甚则
角弓反张;高热内盛,扰乱神明,故见神识不清,撞壁冲墙,圆圈运动;热邪内犯营血,故舌色红绛;脉象弦
数,为肝经火热之征。
治则 清热,熄风,镇痉。
方例(方剂)因中兽医师诊断后下药略有不同,在此不以 po上复方药剂名称,特此见谅。
2.肝阳化风 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潜而致。
主证 神昏似醉,站立不稳,时欲倒地或头向左或向右盘旋不停,偏头直颈,歪唇斜眼,肢体麻木,拘挛抽搐,舌质红
,脉弦数有力。
分析 肝阳上亢,化火生风,鼓动气血伴走于上,蒙蔽清窍,心神受扰,故见神昏似醉,站立不稳,时欲倒地等症状;
风窜经络,故有偏头直项,歪唇斜眼,肢体麻木,拘挛抽搐等症;舌质红,脉弦数有力,为肝经有热之征。
治则 平肝熄风。
方例(方剂)因治疗中草药必经专科中兽医师诊断后下药,在此不以 po上复方药剂名称,特此见谅。
3.阴虚生风 多因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而发病。
主证 形体消瘦,四肢蠕动,午后潮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分析 阴液枯竭,不能充养肌肉筋骨,故形体消瘦;阴液亏虚,肝脉失养,故四肢蠕动;虚热内蒸,故午后潮热;阴液
亏虚不能上润,故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均是阴虚内热之征。
治则 滋阴定风。
方例(方剂)因中兽医师诊断后下药略有不同,在此不以 po上复方药剂名称,特此见谅。
4.血虚生风 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
证 除血虚所致的眩晕站立不稳,时欲倒地,蹄壳干枯皱裂,口色淡白,脉细之外,尚有肢体麻木,震颤,四肢拘挛抽
搐的表现。
分析 眩晕、蹄壳干枯皱裂、口色淡白、脉细,均为肝血虚之象。血虚不能濡养筋脉,故又见肢体麻木,震颤,四肢拘
挛抽
搐。
治则 养血熄风。
方例(方剂)因治疗中草药必经专科中兽医师诊断后下药,在此不以 po上复方药剂名称,特此见谅。
(四)寒滞肝脉 多由外寒客于肝经,致使气血凝滞而成。
主证 形寒肢冷,耳鼻发凉,外肾硬肿如石如冰,后肢运步困难,口色青,舌苔白滑,脉沉弦。
分析 阴寒内盛,阳气受损,气血失温,故形寒肢冷,耳鼻发凉;肝经绕阴器循少腹,寒湿之邪客于肝经,致使气血凝
滞,故外肾硬肿如石如冰;口色青,舌苔白滑,脉沉弦均是阴寒内盛之象。
治则 温肝暖经,行气破滞。
方例(方剂)因中兽医师诊断后下药略有不同,在此不以 po上复方药剂名称,特此见谅。

(五)肝胆湿热 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
主证 黄疸鲜明如橘色,尿液短赤或黄而浑浊。母畜带下黄臭,外阴瘙痒,公畜睾丸肿胀热痛,阴囊湿疹,舌苔黄腻,
脉弦数。
分析 湿热熏蒸肝胆,致使肝胆疏泄失职,胆汁不循常道而横溢入血,呈于肌肤,而见黄疸;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
,故尿短赤或黄而浑浊;肝脉绕阴器,湿热循经下注,故母畜见带下黄臭,公畜睾丸肿胀热痛;湿热浸淫外阴,
成为湿疹,故外阴瘙痒,阴囊湿疹;舌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内蕴肝胆的表现。
治则 清利肝胆湿热。
方例(方剂)因治疗中草药必经专科中兽医师诊断后下药,在此不以 po上复方药剂名称,特此见谅。
(六)肝胆寒湿 多因夜卧湿地,寒湿之邪内侵,或因脾不健运,水湿内生,又感寒邪,致使寒湿合邪侵入肝胆所致。
主证 黄疸晦暗如烟熏,食少便溏,舌苔滑腻,脉沉迟。
分析 寒湿郁阻肝胆,致使胆汁排泄不利,溢于血脉,而发黄疸;脾被寒湿所困,清阳不升,水湿留滞于肠间,故见食
少而便溏;舌苔滑腻,脉沉迟,为寒湿内蕴之象。
治则 祛寒利湿退黄。
方例(方剂)因中兽医师诊断后下药略有不同,在此不以 po上复方药剂名称,特此见谅。
肝与胆病辨证论治要点
1.肝性刚强,体阴用阳,故肝病初期,多见实证、热证。肝之寒证,仅见于厥阴经脉所属的部位,如睾丸硬肿如石如冰。
2.肝病实证中,肝火上炎和热动肝风,二者同出一源,多由肝气有余,导致肝火上升,甚则火盛动风痉厥。临床应掌握不同
情况,分别主次,确定清肝泻火,清热熄风等法。实证不愈,伤及肝肾之阴,以致本虚标实,肝阳上亢,最后导致阴亏风
动的虚证。必须掌握不同情况,分别轻重,确定滋阴平肝,救阴熄风等法。
3.热入心包,心神受扰,与热极生风、肝风内动的证候密切相关,并经常合并出现。但心与心包的证候以神识障碍为主,而
热动肝风的证候则以四肢拘挛抽搐为主。
4.肝火上炎引起的目疾,与肝阴血虚之肝不养目所导致的目疾,病机不同,病证不同,治法也不同。前者为肝经实证,宜清
泻肝火,明目退翳;后者为肝经虚证,且多与肾精不足有关。治宜滋肾养肝,明目去翳。
5.肝胆相表里,在发病上肝胆多同病,在治疗上也肝胆同治,而以治肝为主。如肝胆湿热,而以肝病为主,治疗上多从肝论
治。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10-17 14: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很好!牛!!!!!!!!!! 我要收藏
发表于 2007-10-18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啊!!!
发表于 2008-6-1 17: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发表于 2008-6-22 20: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真是奥妙无穷....
发表于 2008-7-15 18: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buyao: 好东西,强烈支持...
发表于 2008-7-15 20: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年来我们一直试着用中药来治疗和预防奶牛生猪疾病,效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但对中医理论却一直耿耿于怀。有时模糊有时清晰,很难捉摸。也许中医理论的学习也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楚再到模糊到清楚然后有到模糊的过程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7 10:0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