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症,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凡是会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的、营养的、心理的因素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目前正处在季节交替、气温剧变期,猪咬尾现象会更加突显。特别在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的比较早,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根据资料报导,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
仔猪咬尾症的发病原因
1、饲料营养方面
当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满足不了猪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缺乏蛋白质或氨基酸、饲料的能量过高、粗纤维过低,日粮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平衡(如矿物质,微量元素)、各种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不足及比例不协调,均可引起咬尾症。
2、环境卫生方面
当环境单调时,猪很容易被其他猪摆动着的尾巴吸引。其次,环境突然变化,如光照过强,猪处于兴奋状态而烦燥不安,均会引发猪咬尾症。
3、遗传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的影响
遗传因素,如杜洛克的杂交一代以及纯种长白猪的咬尾现象都较为严重。
4、其他原因
同一圈内饲养不同品种的猪,因习性不同也易发生撕咬。另外,猪有争斗和领域行为,在领地受到侵占或威胁时,群内咬斗次数、强度和攻击行为增加。争斗形式有两种:一是咬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猪群中咬尾争斗。
猪群咬尾、咬耳症的危害
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把尾巴咬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或腹部。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可引起伤口感染,造成关节红肿、跛行,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胴体品质降低,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防治措施
1、饲养管理方面
断尾:最有效的办法是在仔猪出生时断尾,可结合打耳号同时进行。用断尾钳断去仔猪尾巴的1/3或1/2,烧烙合理,以不出血为宜。
分群:合理组群猪只,按来源、品种、体重、体质及采食情况等进行合理分群及定栏。转群最好是整栏转,尽可能减少合群或重新组群。出栏做到全进全出,防止交叉污染。
密度:适宜的饲养密度能满足猪的正常生长、繁殖需要,且要合理利用猪圈面积。仔猪每群以10-20头为宜,中、大猪以6-8头为宜。也可根据每头猪适宜的占地面积选定栏舍数量:断奶仔猪为0.23平方米-0.33平方米,3-4月龄育肥猪以0.4平方米 -0.6平方米为宜,5-6月龄以0.6平方米-0.8平方米为宜。
驱虫:根据环境条件、寄生虫种类及发育规律,对所养猪要定期驱虫,以防止因寄生虫诱发的咬尾症。在猪的一生中,体内驱虫2-3次;即分别在猪30-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1次。同时要注意驱除体表虱、疥癣等。
环境控制:做好猪的环境卫生工作,降低猪舍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做好保温、降温措施,避免湿、热、冷、光线、噪声对猪的过度应激。猪咬尾症的发生常因个别好斗的猪引起。因此,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时,应及时从猪群中挑出来单独饲养,严重时使用药物治疗。
2、卫生方面
饲养场地尽量选择建在通风、水质良好的地方,猪舍要既能防冻、保暖又能防潮;每天清理猪舍,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冬天注重保温,夏天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定期、不定期地对圈舍进行清洗、消毒。
3、治疗
猪一旦发生咬尾现象,应及时隔离被咬猪和具有攻击恶癖的猪。对被咬伤的猪及时治疗处理,可先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消毒,并涂上消毒粉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和防止化脓感染。对咬伤严重的猪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作者:佚名 来源:新猪刊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