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02|回复: 0

[水质调节] 虾苗水质氨氮高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5 15: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氨氮对水质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虾苗对其尤为敏感,那么氨氮是什么?它对水产都有那些危害,今天金百合带大家了解一下虾苗水质氨氮高怎么办?



外塘对虾放苗常遇到水质方面的问题,其中影响水产养殖的一个关键水质指标是氨氮。氨氮是什么?它对水产养殖有哪些危害?解决方式?

首先:氨氮的定义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氮。
氨氮国标GB11607-89,非离子氮:<0.02mg/L,凯氏氮:<0.05mg/L,常见池塘养殖的正常值为:0.5mg/L。对虾养殖也如此,在对虾放苗的时候,很多养殖户往往只关注pH 值是否超标,一般情况下不测试氨氮。温馨提示养殖户,放苗前一定要测试氨氮、亚硝酸、pH 值。

二、氨氮检测方法,最常用的是试剂盒。


三、氨氮是如何产生的

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即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和被微生物菌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水生动物的粪便及动植物尸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后形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氨氮。
离子氨与分子氨的区别:水体里面的氨包括分子氨和离子氨,一般养殖采取试剂盒测试的氨氮是分子氨和离子氨的总和。不同的鱼对非离子氨的耐受性不一样。

四、氨氮的中毒机理

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NH3),又叫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有毒,极易溶于水。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无毒。当(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 随之相应上升,水生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五、氨氮对虾苗的影响




氨氮对虾苗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虾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虾苗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氨氮增加虾苗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急性氨氮中毒危害:虾苗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虾苗比较小,不易发现氨氮中毒情况,所以需要及时测试水中的氨氮量。
氨氮对水生物起危害作用的主要是游离氨,其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并随碱性的增强而增大。
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 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pH 值及水温愈高,毒性愈强,对鱼的危害类似于亚硝酸盐。

六、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铵(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 毫克~2 毫克/升时硝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过程称为硝酸还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系统中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2、藻类和植物的吸收。因为藻类和水生植物能利用铵(NH4+)合成氨基酸,所以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池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方法,冬天藻类的减少和死亡会使水中的氨氮含量明显上升。
3、挥发及底泥吸收。在池塘中氨氮浓度高、高pH 值、采取增氧措施、有风浪、搅动水流等情况下,都会有利于氨氮的挥发。底泥土壤中的阴离子可以结合铵离予(NH4+),在拉网或发生类似的引起底部搅动的操作时,池底沉积物会暂时悬浮在水中,铵离子(NH4+)就会被释放出来。
4、矿化及回到生物体内。所谓矿化,即部分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池底土壤中,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后又回到水中,分解速度依赖于温度、pH、溶氧以及有机物质的数量和质量。进入水生动物体内即当水中氨氮浓度高时,氨(NH3 而不是NH4+)能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

七、氨氮的处理

1、清淤、干塘。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翻耕暴晒池底,使用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对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强水体对pH 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微碱性。
3、增加池塘中的溶氧。合理开启增氧机,使水体活动起来。
4、加强投入品的管理。投入品包括饲料、肥水产品等。不能过度投入,量够就可以,如果投入品过大,会导致含氮有机物的不断积累,氨氮升高的可能性就越大。
5、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在养殖过程中,另外,氧化还原电位提高,能够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

枯草芽孢杆菌对净化水质有着超强的作用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12-22 10:5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