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养殖网讯:猪瘟在我国传播流行已有70多年的历史,对养猪业危害巨大,兽医防治工作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多,兽医科技界对猪瘟疫苗的研究付出了极大代价,石门系毒株在家兔身上继代达800多代才获得了安全、高效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防控猪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成为国际一流的猪瘟疫苗,被许多国家引进使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消灭此病,仅有48个国家还有猪瘟发生,而我国此病还较严重,笔者60年的兽医科技生涯对猪瘟深有感触。
旧的猪五大传染病(猪瘟、丹毒、肺疫、副伤寒、喘气病)被新的五大传染病(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Ⅱ型圆环病毒病、口蹄疫)所取代,但猪瘟仍居首位,是养猪业大敌。近年流行的猪高热综合征和多种类型的混合感染,都是猪瘟为主要元凶,这个早就应当解决,而且有能力解决但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成为养猪业发展的桎梏,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猪瘟疫情长年不断的原因
1.病猪(含带毒猪)、死猪处理不严,造成疫源广溢扩散。消灭传染病的三大杠杆是切断传染来源(对病猪带毒猪实行隔离、封锁);消灭传递因素(对尸体实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深埋、焚烧或化制工业油,对被污染的环境、工具进行严格消毒);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合理免疫程序对易感猪只免疫接种并注重营养、保健,提高非特异性的抵抗力)。这三个环节在疫区、疫点大打折扣,无法彻底施行。如(1)一些畜主将75千克以上高热不食的病猪(实际已带毒、排毒)立即卖往屠宰场。(2)一些畜主将40千克以上的病猪、死猪低价卖给私宰乱杀的非法屠户,而后又转给小餐馆或摊贩、酒店、加工腌肉、腊肠、饺子、肉包子。(3)有的养猪户将病猪赶在野外“露营”敞放或干脆将死猪甩在后山、粪坑、污水池或扔在河里沿江而下,广泛播散疫源。病猪、死猪的运输、屠宰、分割、销售、加工、分散过程中无处不在散菌、散毒。
2.市场检疫粗放,交通检疫草率,人情关使疫源“合法化”散播,基层防疫检疫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低(马虎划一下淋巴结就盖章),人为因素的非免疫猪卡耳号过关,乡村防疫员注射疫苗不认真,走过场(细胞菌只注1头份或母抗未消失前阉猪、注苗、卡耳一齐搞),都可能使带毒者瞒天过海、暗渡陈仓,“合法化”流动。
3.疫苗质量差带来的“形式”免疫,造成免疫失败。过去由中监所直接监控的指定厂家才能制苗,现在疫苗来源渠道十分复杂,各种厂家由于设备、技术、流程各行其是,因制苗中兔体热型不规范,转瓶培养中细胞繁殖瘠薄、含毒量不足、MID不达标等,疫苗质量差别很大,加之运输、保存过程有疏漏,就会使猪瘟预防针流于形式,走过场而打“白水针”,使免疫失败。
4.接种技术不精造成的免疫失败。疫苗运输、保存不当使疫苗失效,注射剂量不足(双月龄子猪细胞苗至少4头份/头猪),针头太短,注在皮下脂肪层,打针过程中针头不换(未做到一猪一针)、针头大、针眼粗(注入处被消毒液侵入针孔杀死疫苗病毒),打飞针使疫苗漏出,免疫不适时(程序不合理),注射剂量太大造成的免疫麻痹等。
5.母畜带毒、子猪被垂直传染造成免疫耐受。
6.PRRS、PCV2、霉败饲料所致的免疫失败。目前不少猪场的猪都带有蓝耳病、Ⅱ型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综合征,抑制了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活性,传染苗接种后,未能达到效果而使免疫失败。
7.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徒然降温、大剂量抗菌药物、退热药(尤其是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损伤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使疫苗接种后无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8.猪瘟毒株在免疫力低下环境又逐渐有毒力返强趋势。以前是猪瘟在抑制环境中反复继代造成毒力减弱、流行缓慢、症状不典型、病程延长、死亡率减低的非典型猪瘟发生,而如今大量免疫抑制综合征的存在、免疫抑制剂和大量抗菌药物使用,使猪体抵抗力减弱,致猪瘟病毒毒力返强,一些地方发生猪瘟时,既有非典型,也有典型猪瘟,也给诊断防治带来了困难。
9.消毒设施不足,环境卫生不良,预防为主观念淡薄,给猪瘟传播大开方便之门。养殖模式逐渐向集约化转化,但目前仍以中小型专业户为主,他们的猪场三门入口(大门、舍门、圈门)根本没有消毒池,甚至还用干石灰洒地(毫无作用),尤其泔水猪场疫情最多最杂,呼吁生态养殖必须注重环保。
10.猪源流动性大,自繁自养贯彻不力,促进了猪瘟的传播与流行。猪价时起时伏,疫情愈来愈多,猪只流动性大,猪价低时,滥杀母猪;猪价高时到处去抓猪苗,只要抓有少量病猪、带毒猪,一经运输、气候、换料、环境改变的应激,猪只抵抗力下降,猪病极易传染和流行,因引进外地猪苗而发病引起全群覆灭的教训,屡见不鲜。
猪瘟临床出现的新变化发热(体温升高)、便秘、尿黄(茶黄色)、厌食、神委(精神委顿)、皮肤红斑(充血、郁血乃至出血)六大特点是高热综合征的共通性症状,目前发生的混合感染类型虽多,但以猪瘟+II型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混感多见。猪瘟+蓝耳病;猪瘟+附红细胞体;猪瘟+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瘟+肺疫+喘气病也有发生。如今各地发生的高热症仍然以猪瘟为主,附加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将猪瘟误诊为蓝耳病、附红体、链球菌病的情况常有发生。由于误诊错判,措施偏离,滥用抗菌药和退热药,治疗效果很差,延误病程,浪费药物,加之护理不佳(如渴水死亡),使猪只死亡率增高,所以正确及时地诊断是有力防控之先导。
典型猪瘟除具六大热候外,皮肤、肾、膀胱有出血点,淋巴结大理石状出血,严重腹泻,眼结膜充血或脓性结膜炎,阴鞘积尿浊白恶臭,急性败血症死亡,大肠出现扣状溃疡,脾边缘出血性梗死,死亡率高达80%以上。而非典型猪瘟除六大热候外,主要常见有以下特征:
1.早期皮肤发红(有的通身发红)。由于外周血管扩张,体热发散困难,皮肤充血所致。
2.中热或低热(体温40℃以下或较常温稍高),厌食或喜欢喝脏水。
3.长期便秘,粪呈颗粒,表面带血液或黏液,有的到后期下痢。
4.猪只扎堆,因皮温不均(怕冷),外冷内热,病猪紧紧挤在一起。
5.肢端、耳、尾发绀→坏死→皮肤水分蒸发呈坏疽→脱落。
6.营养不良,毛焦肷吊,渴水,后躯摇晃,步态踉跄,脱水死亡。
7.扁桃(腭扁桃、舌扁桃)充血、水肿、发炎至化脓、坏死(故有烂喉病之称),胸腺发炎、萎缩、出血,回盲瓣有细小溃疡。以上说明外周免疫器官受损严重。
8.脾脏不肿大,但边缘有出血性梗死,农民称“锯齿脾”。
9.大肠黏膜浆膜严重出血或充血,胃底出血或有溃疡,胆囊胀大胆汁浓稠。
10.子猪结膜炎,眼睑浮肿,有脓性分泌物,颤抖或鸭游运动及神经症状。母畜有流产、死胎、木乃伊、发情期延长、不孕等繁殖障碍。各种抗菌药无效,退烧针剂注射后有短期下降后又反弹。
治疗方法之改进猪瘟除高免血清(现在已很少应用,成本太高)以外,没有特效药,众多生物制剂如转移因子(TF)、干扰素(interfenon)、免疫核糖核酸、白细胞介导素、高免球蛋白,化学制剂如黄芪多糖、金丝桃素、植物血凝素等都只能起到辅助或诱导干扰素产生,间接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病毒蛋白转移、阻止病毒核酸合成),直接杀灭病毒的药物很少,唯一有效办法是用优质高效的猪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让其尽快产生免疫力而达到康复。紧急接种适当配合套餐用药,综合治理,采用“抗菌抗毒结合、治本治标结合、中西结合”三结合和“抗病毒、防继发、保健吊命”三步骤治疗,有较好效果。如用可溶性免疫增强剂“抗疫肽”与猪瘟疫苗同时注射,3天后再用聚能核肽(多聚免疫核糖核酸)一疗程,配合氟苯尼考或头胞噻呋钠,再于水中加电解多维,饲料中加骏安和板蓝根粉、黄芪多糖粉等。早期采用上述措施有80%以上的效果。
不折不扣的强硬综合措施“不治已病治未病”,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必须强化下列措施。
1.严格尸体处理,对肆意屠宰加工病猪、死猪人员绳之以法,取缔无证私宰商和销售摊点,坚决做到病死猪、排泄物、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2.严把检疫关,禁止病猪、带毒猪上市与流动。严惩违章卡耳行为。
3.注重环保及生物安全,中小型专业场一定要加强消毒,大门建立消毒池,人员进出消毒,饲养员换衣鞋洗手后方准进猪舍。
4.加强疫苗质量及制造工艺监察,取缔假伪劣疫苗,MID含量要足。
5.建立合理的具有个性化的免疫程序,适时接种常见多发疫病疫苗。加强养殖场的抗体监测,不能盲目注苗。
6.实行自繁自养及全进全出制度,对外来引进猪群及时补注疫苗。
7.坚决淘汰带毒种猪及带毒僵猪。
8.加强对泔水猪场的卫生防疫监督及消毒(泔水必须煮沸),猪苗进场免疫,补充保健预防添加剂。
9.加强基层兽医的职业培训与业务考核,持证上岗,严惩虚假防疫和“人情”过关。充实基层站检疫诊断设备,普及简易诊断检测技术。
10.加强养殖专业户的业务水平与职业道德培训,充实其种、料、养、管、防的基本知识,强化防疫意识(不乱扔死猪)。
猪瘟可防、可控,关键在于强化执行综合防控措施的力度,让这个早就应当解决,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有新的起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消灭猪瘟及其他疫病,提高养殖效益。(518养殖网提供)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