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部分读者的要求,今天就母猪无乳的原因及进一步检测手段以及现场母猪不发情、配种后返情的原因作一下分析,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启发。以表格形式作一下归类,因表格较大最好读者诸君手机横过来读。
产房母猪无乳的原因
母猪的情况 | | | | | | | | | | | | 维生素E/硒缺乏,常有由继发性细菌性感染引起的乳房炎 | | | | | | | | | | | | | | | | 母猪发育不良,激素协调障碍(17-β雌二醇过多)。与饲料有关的:麦角、玉米赤霉烯酮或能量、水、维生素E、硒、泛酸、核黄素缺乏 | | | 日粮中盐分过多,产仔前或产后几天内过饲,任何妨碍仔猪吮乳能力的因素(八字腿,未拨出尖齿、猪弱小)产房电压失常 | 日粮分析。观察饲喂,体格检查,圈舍内金属和地面间电压值 |
母猪不发情的原因
促成不发情的因素 | | | | | 初情常出现于5~8月龄的后备母猪。养在露天圈后备母猪比养在舍内的先进入初情期 |
| 品种 | 初情期的年龄在品种上有很大差异,杂种猪比纯种猪早达到初情期。在一般品种,8.5月龄时后备母猪表现出发情的百分比为:大白86%,长白78%,杜洛克71%,汉普夏71% | 断奶早(如10天)不同品系的母猪在10天时或小于10天断奶后,再发情的百分率有很大差异 | | |
| 与公猪接触 | 饲养中经常与公猪接触的后备母猪达到初情期比隔离饲喂的早20~40天 | 断奶的母猪进入曾接触过公猪的地方会较早出现比较强烈的发情表现 | | 每天接受至少150勒克斯14h光照的后备母猪比处于暗环境中的早达到初情期 | 产仔区每天不少于14h的光照与断奶5天内的母猪较高的再发情率有关 | | 在8月龄时,秋季出生的后备母猪比春季出生的达到初情期的多 | 7月份和9月份(北半球断奶后7天以内再发情的母猪的数目减小,初产母猪特别受影响 | |
| 泌乳期18天前断奶的母猪在7天以内进入发情期的比例少 | | | 进入产仔区前瘦的或因大量泌乳而减重超过20kg的动物在断后7天以内表现发情的可能性小 | | 许多关于不发情或“安静发情”的抱怨是由于种群管理人员没对发情做足够的检查。公母猪应放在一个圈中以检测发情,尽管公猪的出现有助于猪群管理人员确定处于发情期的母畜,但不应依赖公猪来确认发情的母猪。发情检查应当在没有诱惑因素(如饲喂)时进行,饲喂后半小时比较适宜 | | | | 可能与早期妊娠消失有关,黄体维持妊娠状态,甚至子宫中胎儿消失了也是一样,玉米赤霉烯酮可引起假孕 | | 猪有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囊肿性卵巢结构在母猪比在后备母猪常见 |
母猪配种后返情的原因
| | | | | 检查发情期前的后备母猪的外阴是否发红和肿大,检查饲料样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 | | 7~9月份(北半球)。在后备母猪和初产母猪更为明显 | | | | | | | | | | | | 对公猪进行体格检查,检查生殖道有无解剖学缺陷和其站立和爬胯的能力,观察其交配行为检查其性欲和经验,有近期发热的产磁现或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病史 | | 回顾群中的交配程序,证实每一母畜在发情期至少交配两次 | | | 各种疾病:猪细小病毒,伪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日本乙型脑炎,巨细胞病毒和其它细菌、真菌 | | | | | | | | 母猪间有大量争斗的历史,一大群不同大小的母猪养在一起 | | 7~9月份(在北半球)。在后备母猪和初产母猪更明显 | | |
感谢作者对此文的付出,畜牧人网站已获授权转载,若需转载的朋友,请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