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66|回复: 0

[水产营养] 浅析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4 17: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鱼类的生长速度和体质的健康状况主要取决于饲料营养价值的高低及营养搭配是否平衡,饲料质量的优劣在健康养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饲料质量致使鱼体健康受损的病例却较普遍,特别是鱼类营养性肝病。

  鱼类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病鱼发病初期,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一倍以上,肝颜色逐渐变黄发白,或黄红白色相间呈斑块状,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五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有时,病鱼的脾肾也明显肿大,脏器系统同时膨大。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当前我国比较突出的鱼类肝胆综合症主要发生在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等常规主养鱼类中。营养性因素、毒性物质和药源性因素等原因均是此类疾病的诱因。因此,引起鱼类肝病的病因较多。具体发病原因概括如下:

  一、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二、饲料营养不适合鱼类营养需要。

  如蛋白质含量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或长期使用动物性脂肪和高度饱和脂肪酸等,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过高。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

  三、饲料氧化、腐败、发霉、变质。

  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鲤鱼采食1个月后,患瘦背病,肌纤维萎缩、坏死;草鱼、团头鲂等鱼类采食后,极易引发鱼类患肝胆综合症。

  四、滥用药物。

  长期在饲料中添加高剂量喹乙醇、黄霉素等促生长的药物,将造成鱼类肝脏损害。杀虫灭菌药物也容易蓄积在鱼体内,直接损害鱼体肝脏。

  五、维生素缺乏。

  如胆碱、VE、生物素、肌醇、VB等都参与鱼体内的脂肪代谢,缺乏上述维生素均会造成鱼体内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累,诱发肝病。

  六、饲料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

  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引发鱼类的肝胆类疾病。一些营养性疾病可以导致养殖鱼类死亡,而某些营养性疾病虽不会直接导致养殖鱼类死亡,但由于鱼类抗病力下降而易受病原侵袭发病或影响商品价值。

  鱼类营养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高,警示我们应该重视水产饲料的质量问题,选择合适优质的水产饲料,渔乐丰功能性水产预混料含高稳定维生素,有机无机微量元素、肠道保护剂、免疫增加剂、微生态制剂等, 能有效保护肠道,提高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广大养殖户们要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做到科学投喂、正确用药、及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根据不同病因、症状和病理变化,选择采取治疗措施,保证养殖产品的优质健康。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2 23:4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