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猪腹泻类疾病是猪场常见疾病,每年冬春季节在我国呈大面积流行,对我国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由于近年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肆虐各国各地,导致许多猪场人员看到腹泻便断定PEDV的误区。其实猪场很多病因均可以造成猪只腹泻发病,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场发生的腹泻可能都会是不同的病因造成。现介绍该类疾病的可能病因、鉴别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腹泻主要包括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非传染性腹泻。其中细菌性腹泻有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魏氏梭菌、沙门氏菌等;病毒性腹泻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轮状病毒(R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瘟病毒(CSFV)等;寄生虫性腹泻有猪球虫病和猪蛔虫病等;非传染性腹泻包括饲料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
2.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排查鉴定,现整理一下顺序:
2.1 鉴定是否为非传染性腹泻
主要检查饲料是否霉变,猪舍内外的温度、湿度、母猪是否有乳,是否为断尾、剪牙、防疫应激所致等。
2.2 根据腹泻程度
若猪场呈暴发性,迅速性传播,则为病毒性腹泻;若呈缓慢性,渐进性传播,则为细菌性或寄生虫性。
2.3 根据发病日龄判断
一般1~3日龄以内多为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引起;7日龄左右的腹泻,多为TGEV、PEDV、RV、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10日龄以上,多为PRV、CSFV等病毒引起。
2.4 观察粪便的酸碱度和性状
一般病毒性腹泻呈酸性,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细菌性腹泻呈碱性,粪便呈糊状,且带有泡沫。
2.5 观察粪便的颜色
一般粪便颜色为红,应怀疑魏氏梭菌、球虫病、食盐中毒;颜色为白,应怀疑仔猪白痢;粪便变黄,需综合粪便的性状及酸碱度判断是仔猪黄痢还是病毒性腹泻。
2.6 根据粪便的气味判断
粪便具有特殊的酸臭气味,则提示为消化不良、肠炎等疾病;粪便气味恶臭,则提示为某些严重的传染病,如猪瘟、猪痢疾、仔猪副伤寒;粪便具有特殊的腥臭,则提示为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等传染病。
2.7 实验室PCR检测
对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等肠道腹泻病毒,临床上很难做出确切的诊断,需要通过一定的实验室检测技术,通常需要取肠道内容物做PCR检测诊断。
3.防控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加强饲养管理
饲料要使用优质全价料,保证营养充足,严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对胃肠道不要长期滥用抗生素,以免造成菌群失衡。保持对猪舍内的温度及湿度的监测与调控,整体提高猪群抵抗力。
3.1.2 定期常规清洁消毒
猪圈内粪便等杂物定时清洁,每半个月使用石灰乳进行消毒,消毒一般遵从“一扫二冲三消四空栏”的原则。对于发生感染的猪群,要及时隔离,并使用石灰乳彻底消毒。
3.1.3 做好免疫预防
对于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等一般经产母猪每年11-12月用灭活苗普免,后在产前3~4周加强免疫一次。而初产母猪则需要加强免疫。
3.2 治疗措施
3.2.1 对症治疗
半停食状态,并联合使用补液盐水、消毒剂、电解质等清洁饮用水,口服大黄苏打片,降低猪的临床症状。
3.2.2 对因治疗
1)细菌性腹泻:仔猪黄白痢一般可用药物环丙沙星、安普霉素等;副伤寒可用氟苯尼考;猪痢疾可用恩诺沙星、泰乐霉素。
2)病毒性腹泻:可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100mL,5%NaHCO320 mL,防治酸中毒,并提高猪舍内的温度。
3)寄生虫性腹泻:一般种公猪每年驱虫3次,后备母猪配种前20 d驱虫1次,妊娠母猪分娩前20 d驱虫1次,保育猪转入育肥舍前7 d驱虫1次,育肥猪上市前2个月驱虫1次。常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左旋咪唑等药物驱虫。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