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鸽新城疫是一种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在鸽群中有时呈流行性爆发,有时则零星发生,其特征有下痢、震颤,单侧或双侧性腿麻痹,后期病例为头颈歪斜,死亡率20%-80%。本病病原是鸽Ⅰ型副粘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相类似,不同年龄、品种的鸽都易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和眼结膜及创收。
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龄期的鸽均有易感性,鸽龄越小,敏感性越高,其中以乳鸽的敏感性最高,5~15日龄的乳鸽最易发病死亡,新疫场得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一般来说,乳鸽、童鸽的发病率可高达50%-80%,有的甚至高达95%以上,死淘率为10%~80%;老疫场多见种鸽散发,死亡率低,但乳鸽和童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较高。信鸽发病较少,多见于3年龄以下的信鸽,而4年龄以上者少见发病和死亡。本病易与鹅口疮、毛滴虫病、大肠杆菌病、副伤寒、鸽出败、鸽痘等疾病中的一种或几种并发或继发,并因此而造成死淘率升高。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广东以冬春季节多发。
流行特点
主要传染来源是病鸽和带毒鸽,通过呼吸道、眼结膜以及 消化道等感染途径侵人。当健康鸽与病鸽或带毒鸽直接接触, 或间接摄入被鸽呼吸道或消化道排泄物污染的垫料、饲料、饮水时,本病即在鸽群中传播开来。被污染的运输工具、鸽舍、饲养用具等也能传染本病,病死鸽的尸体、内脏及下脚料处理 不当,也可碑为本病的传染来源。野鸟、鼠类和昆虫亦可将本 病带人鸽群;引起本病的蔓延。此外,天气突变、长途运输等 应激因素也是本病的常见诱因,从疫区引入种鸽是发生鸽新城疫的重要原因。
临床症状
潜伏期1~10天,一般1~5天,有的长达28天。发病初期,少数鸽子在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继而大部分鸽子陆续表现体温升高,神疲羽松,翅膀下垂,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全身震颤,闭目呆立,张口呼吸,倒提时有多量黏液从口腔流出。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鸽缩头闭眼,食欲废绝,不愿走动,全身震颤更为明显,粪便由水样渐变为黄绿色。发病2~7天后,阵发性痉挛、头颈扭曲、颤抖和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的病例增多;个别有张口呼吸或结膜炎,眼睑肿胀。后期出现腿麻痹,不能站立,常蹲伏或侧卧,排污绿色稀薄或糊状粪,最后衰竭死亡。病程一般为1~7天,转为慢性者,可见进行性消瘦和贫血。治疗方案:用香港奥邦的倍力健一套饮食1000羽(针对体重为2公斤左右的鹅),一天一次,连用两天。
预防措施
在搞好日常饲养管理、清洁卫生和消毒的基础上,对鸽群进行有计划的疫苗接种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这对处于疫区或本病多发的鸽场更为重要。
本病可由鸽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也可因鸡新城疫病毒感染所致,因此疫苗的选用应加以考虑,结合本地区和本场的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目前常用疫苗有鸽禽Ⅰ型副粘病毒灭活疫苗和鸡新城疫弱毒疫苗等。
鸽禽Ⅰ型副粘病毒灭活疫苗使用安全,适于皮下或肌内注射接种,鸽子免疫后7天左右即可获得对本病的抵抗力,如于首免后7~10天加强免疫1次,可显著提高其抗体水平和免疫力,以后建议每隔6~9个月定期接种1次。
鸡新城疫弱毒疫苗(主要是Ⅳ系弱毒疫苗和克隆30弱毒疫苗),因其与鸽禽Ⅰ型副粘病毒可能存在的抗原性差异,现场的免疫效果不一,为此常与鸽禽Ⅰ型副粘病毒灭火苗结合使用。应注意的是,为防止其在鸽体内毒力不断增强,在无本病发病史的鸽场慎用此类弱毒疫苗。
此外,还有以采集死于本病的新鲜鸽脾、胰、肝、脑和肾等脏器,经一定程序制备的灭活组织苗。其适于肌内注射接种,多用于感染初期或可疑的鸽群接种。
1、保持鸽舍的清洁卫生、通风良好、有足够的阳光照射;
2、定期消毒,至少每月度消毒一次(应空棚消毒,以免给鸽子带来负作用);
3、勤洗澡,可在吃饱喝足之后用微红色的高锰酸钾水给鸽子洗澡,这样既可清洁羽毛,又可杀灭体外寄生虫
4、接种疫苗,平时要重视免疫接种,首次免疫在30-45日龄进行(Ⅳ系苗点眼、滴鼻),经过15-30后再进行二次免疫(Ⅳ系苗饮水),可获得较有效的免疫力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