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白羽肉鸡的前世今生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整个国家期望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和交流来抚平十年动乱带来的创伤。八十年代的中国家禽业和当时的国民经济一样,刚从萧索中起步。资料显示,1984年我国鸡肉产量仅136万吨,人均年消费鸡肉仅1.03kg,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当时,我国的肉鸡都是地方土鸡,饲养周期长,往往要120天左右才能出栏,产肉率也较低。因此,急需培育快速生长的肉鸡品种。然而,家禽育种是一项高投入、高技术、高产出、周期长的事业,同时伴随着较高的风险。而国外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经过持续的选育,国外培育的白羽肉鸡其料肉比可以达到2.3-2.4:1(即2.3斤左右的饲料可以长一斤肉),49-56天长到2kg的水平。因此,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这种白羽肉鸡被引入我国并承担起了保证禽肉供给的重任。早期进入我国的白羽肉鸡品种为艾维茵、红波罗、红宝等,后来罗斯、海波罗、科宝、哈伯德、萨索、AA等品种也相继来到中国。随着国外育种公司的并购,目前的三大家禽育种公司(美国科宝公司、美国安伟捷公司和法国哈伯德公司)的肉鸡品种控制了全球80%的市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白羽肉鸡年出栏量约50亿只,年产鸡肉850万吨,是我国第一大类禽肉来源。目前,我国鸡肉人均占有量也已达到了9.05kg的新水平。
二、白羽肉鸡“长得快”的四大因素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研究员指出,白羽肉鸡生长速度快最重要的原因是“品种”。除此之外,科学的饲料配方、有效的防疫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也必不可缺。
1、品种的差别
随着白羽肉鸡在全球的推广和育种的持续投入,白羽肉鸡的生产性能也得到了更大提升。研究表明,目前白羽肉鸡的生产性能已经达到料肉比1.7-1.8:1,41天出栏体重2.5kg的水平。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研究员指出,从2003-2007年间,美国肉鸡达到2.27kg体重所需的天数每年减少0.74天,胸肉产量每年提高0.5%,料肉比每年下降0.025%。综合分析,每年的产肉性能改进超过3%。目前,研究结果已表明,肉鸡生长性能的提升主要依赖于遗传性状的选择。美国paulsiegel教授在1957年以白洛克鸡为素材,将同一批鸡向“快长”和“慢长”两个方向选育,在相同条件下饲养至今,两个来源相同的鸡体重竟然相差了9倍。该实验表明,在饲养条件相同时,通过育种手段可以使鸡“快长”或“慢长”。
2、科学的配方
科学配方的饲料比原粮喂养更能提高生产效率。一是饲料易消化。鸡无牙齿,原粮被肌胃内的细小砂粒机械磨碎,然后由肠道吸收。由于磨碎不充分,且在鸡肠道停留时间短,所以,原粮消化率低,容易浪费。饲料高温膨化后,做成颗粒料,既方便鸡啄食,也有利于消化。二是饲料营养成分合理。肉鸡从雏鸡到出栏,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素的需求不同。原粮收获受季节性影响,且品类单调,储存不便,营养成分不全,长期饲喂对鸡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现代养殖技术根据肉鸡各个生长阶段的特点和营养需求,将玉米、豆粕、油脂、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原料进行科学配比,提供适合每个阶段的科学饲料配方,从而为肉鸡健康、快速的生长提供物质基础。研究表明,在肉鸡品种一致时,饲料相对原粮能明显改善肉鸡的生产性能。
3. 有效的疫病防疫措施
洁净无污染的生长环境、严格的疫病防控措施,是肉鸡得以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我国养殖业在生物安全方面还面临着严峻挑战。由于禽病爆发的季节性、群体性、突发性等特点,多数养殖场都会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为避免外界病原的侵害和干扰,大多肉鸡养殖企业都坐落在偏远的乡村或人烟稀少的山区,并禁忌群体参观,人员未经消毒不得进入鸡舍。目前,为减少鸡群的耐药性,许多大型养殖场纷纷实施“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疾病防控理念,加强环控措施,增加预防性、保健类用药投入,减少治疗性用药投入。此外,雏鸡出生后,均经过疫苗免疫,确保了健康成长。
4. 科学的饲养与管理
科学的饲养方法和管理条件,包括建立符合肉鸡生长规律的光照、喂料、供水、通风等程序,以及按鸡群生长规律分阶段饲养等手段,确保了肉鸡从鸡雏到出栏,快速并健康的成长。早期的肉鸡养殖是粗放型的,现在标准化鸡舍大大提升了对鸡群生长环境的精细化管理。育雏、育成阶段都有严格的温度、湿度和光线要求,肉鸡生长的鸡舍是一个自动控制温度、湿度的相对封闭环境,24小时的通风系统,自动供水、自动供料、自动刮粪,为鸡提供了稳定且适合的生长环境。标准化鸡舍有效避免了传统鸡舍空气质量不高、卫生条件差的痼疾。来源于:中国畜牧业家禽协会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