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绿王微 于 2012-8-7 11:37 编辑
北京爱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王长忠
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水环境严重污染、 饲料营养不当,加之抗生素滥用、化学合成药物及杀虫剂的长期大量使用等人为因素,致使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的应激威胁,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烂鳃、赤皮、肠炎、出血、肝胆综合症等病害频发,同时,水产动物在捕捞、运输、越冬、高温等特殊应激条件下的抗应激能力也越来越差,轻则对水产动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导致厌食或饵料系数偏高,重则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疾病甚至死亡,给养殖者带来严重损失。本文针对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应激因素及改善措施进行简要介绍,为水产养殖者提供参考。
1 水产养殖中常见应激因素及来源
一般认为,应激是动物机体受外界和内在环境中存在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因子过度刺激后,随即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适应性反应,即非特异适应性反应的总和。依据应激源的不同,应激分为物理应激、化学应激、生物应激和营养应激。
1.1 物理应激
从投放水产苗种到收获,人工养殖要经过暂养、饲养、换水、拉网、分池、捕捞、运输等人为操作过程,季节和气温变化造成养殖水体温度波动,阴雨天气、季节变化会使光照周期、光照时间和光照度发生变化。水产动物因上述物理因子耐受极限或急性变化而致应激,表现为惊跳、窜游、转圈、翻转、下沉或上浮,颤抖、痉挛、昏迷、缠绕、争斗、体表出血等,消除不良因子,应激反应即可缓解。
1.2 化学应激
水中DO过低、pH值超标、盐度超标、水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H2S超标),汞、砷、镉、铜等重金属超标,有机质含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渔药以及渔业自身污染等化学因素而致应激。急性应激表现为体色变化、粘液分泌、体表粗糙无光泽以及平衡失调、停食、呼吸障碍等。长期应激会引起鱼鳞松动、鳃丝发黑或发白、突眼、体腔腹水、肝肿大并溃烂、肝色淡或充血、胆囊肿大、胆色浅、肠无食、充水、充血或发乌、拒食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代谢障碍病症。
1.3 生物应激
因养殖密度过高、品种搭配不合理、病原感染、敌害生物侵袭等生物因素引发应激。养殖鱼类常表现出行动呆滞、离群独游、平衡失调、食欲下降、生长迟缓、瘦弱、体色变黑、鳃盖及尾鳍运动频率增加。
1.4营养应激
营养应激包括饲料品种、质量、数量以及气味等的突然改变,饲料原料、 饲料配方的突然改变以及某些营养成分的长期缺乏或过量、营养水平的改变,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饵料配方缺陷、投喂方法不当造成的营养流失等也都可引起鱼类的厌食、集群狂游、体色变异、充血、腐皮等应激反应。
2 水产动物抗应激策略
2.1 加强抗应激药物的研发和推广
抗应激药物是指具有缓解、防治由应激源引起的应激综合症的药物,可分为应激预防剂、促适应剂或应激缓解剂。目前,常用的抗应激药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活性多糖、几丁聚糖等)、维生素类(VC、VA、VD、VB、VE等)、氨基酸类(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牛磺酸、谷氨酰氨等)、电解质矿物元素类(碳酸氢钠、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有机镁、硒、锌、铬)、有机酸类(柠檬酸、苹果酸、腐植酸、甜菜碱等)、抗生素类(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等)、中草药类(黄芪、五味子、酸枣仁、金银花、刺五加等)、微生态制剂(乳酸菌、芽孢杆菌等)、化学约物、酶制剂等。 不同的抗应激药物,其作用机理也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起镇静安神、降低应激敏感性作用;②抗氧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调节由应激导致的自由基代谢紊乱;③调节机体各种物质代谢,调节由应激导致的机体代谢异常。
2.2 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养殖管理
要减轻应激对水产动物的危害,首先是要创造一个适宜于水产动物生活和生长的环境,与此同时还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养殖方案和具有动物福利的养殖管理制度;其次是选择最新鲜的和营养素最完全的优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保证水产动物的快速生长,提高动物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实现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再次是合理选择渔药,科学规范用药,尽可能地避免药害的发生;最后是加强养殖管理,养成每天早、中、晚巡塘的习惯,观察水产动物活动状态、水质变化情况以及其它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注意养殖环境卫生,及时捞出残饵和病死的水产动物,定期清理及消毒食场,此外,拉网捕捞、长途运输时,要细心操作,以免水产动物受伤而感染疾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