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16|回复: 0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0 10: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ishfirst 于 2011-8-10 10:59 编辑

编者按:
诺卡氏菌病是一种典型危害严重的慢性细菌病,多发于海水鱼和淡水养殖的大口黑鲈、斑醴、乌醴等大宗养殖品种。此前少有关注,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如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有大范围蔓延趋势,危害日益严重。有人认为此病的流行与养殖大环境、养殖密度、投喂饵料、鱼种质量、滥用药物均有很大关系。目前暂无较好药物控制,水产病害防治单位及养殖户应引起重视。
为此,本刊特邀中山大学、珠江水产研究所及南海水产研究所等专家共同探讨此病的防治措施,以期对业界有所帮助。


警惕鱼类诺卡氏菌病
“早期诊断,及早发现鱼苗期的诺卡氏菌隐性感染,以致实施早期的卫生管理和药物预防是该病防治的关键。”
文/图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 李安兴

鱼类诺卡氏菌病是一种慢性、病程漫长、危害性极大的暖水鱼类病害,最易受感染的养殖鱼类是魳鱼、大口黑鲈、卵形鯧鰺、大黄鱼和乌鳢(黑鱼或生鱼)。近年,诺卡氏菌病在我国南方如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大有蔓延趋势,极严重地威胁着当地相关鱼类品种养殖的健康发展,应引起水产主管部门和专业人士的高度重视。

诺卡氏菌感染在苗期或初期通常是隐性的,极不易被发现。感染和发病过程极其漫长,通常在成鱼期才出现典型症状和显著性危害。诺卡氏菌病的病程很长,是因为该菌在鱼体内的生长繁殖速度很慢,在出现症状或引起鱼死亡之前需要很长增殖发育期和漫长的病程。感染诺卡氏菌的鱼群的养殖结果可能是产量大大降低,饲料转化很低,在夏末或收获季节,鱼体况不佳,十分瘦弱,死亡率增高。如大口黑鲈鱼的养殖户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本来希望将大规格的商品鱼养到市价高的时候才将其上市出售,但往往在上市前遭遇诺卡氏菌病暴发,使眼看将获得良好效益的整塘鱼损失殆尽。

07聚焦-1.jpg

图1
07聚焦-2.jpg
图2
07聚焦-3.jpg

图3
07聚焦-4.jpg
图4
07聚焦-5.jpg

图5
07聚焦-6.jpg
图6
07聚焦-7.jpg

图7
07聚焦-8.jpg
图8

一、病原
在淡水、咸淡水或海水环境中,有多种诺卡氏菌存在,但鰤鱼诺卡氏菌是最主要的一种。该细菌不引起败血症或急性免疫反应,但渐进性侵袭鱼类各种细胞包括白细胞。有关鱼类诺卡氏菌的微生物学、组织化学和病理生理学信息很少,这可能因为与其菌体生长缓慢有关。

二、传播和流行病学
小鱼初期感染诺卡氏菌可能来源于冰鲜饵料鱼或者由病鱼水平传播而来,和病鱼或被感染鱼一起饲养也是传播疾病的方式之一。有研究表明,黄尾魳在与病鱼饲养在一起,3个月后出现脏器病变即结节性病变,而不显示体表病变。小鱼一旦感染,其细菌即在鱼体主要器官如肝脏、肾脏、脾脏缓慢繁殖、隐性增长。另一方面,鱼体被腹腔注射活细菌后2周即出现死亡。PCR检测结果发现养殖环境中的贝类通常携带大量诺卡氏菌;但是,尚不能确认这些贝类是鱼类诺卡氏菌的感染来源,还是因为鱼类感染诺卡氏菌后,贝类从环境中简单地富集到这些细菌的缘故。
在海水鱼类的养殖中,诺卡氏菌的感染进程似乎在夏天水温24℃以上时要快一些,但诺卡氏菌病的病例和所致的死亡在秋末和冬初似乎要明显一些,这可能与养殖密度高和鱼体免疫状况低下有关。

三、临床症状和眼观病变
典型的外部症状是病鱼消瘦,皮肤结节和溃疡病变,鳃盖糜烂,鳃丝基部出现干酪样结节和坏死灶(图1)。内部器官呈现的白色结节病变,初易于分枝杆菌(鱼结核病)和发光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或假结核病)的病变相混淆,特别是在混合感染时。白色结节通常1-2mm大小,在肾脏、脾脏和肝脏最为明显和多见(图3,图4),也可发现于其他器官。在鱼体体质好时,结节可以慢慢固化而痊愈。固化的结节呈黑色硬结(黑色素巨噬细胞聚集之故)。

四、细菌学特征
细菌呈线性、串珠状和分枝形态。革兰氏阳性着染,抗酸染色阳性(粉红色)。诺卡氏菌可以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但这些培养基也可适合其他细菌生长,且生长速度往往比诺卡氏菌要快很多,所以在病原分离时一定要杜绝杂菌的污染,否则很难分离到真正的病原菌,因为杂菌生长迅猛,很快就将真正病原的诺卡氏菌覆盖了,难以被发现。可以用选择培养基如Lowenstein-Jensen培养基,能有效地分离该菌,在25℃-35℃中培养需要4-10天,菌落呈干奶酪样(图5)。
在体外进行的药敏试验对生产上往往意义不大或造成误导,因为在药敏试验时,诺卡氏菌常常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

五、诊断和现场检测
在现场,必须要对病鱼进行细致的检查,这对诊断该病至关重要,特别是彻底检查皮肤和体表的硬结和溃疡病变。切开病变部位,可以发现黄白色干酪样脓肿灶,揭开鳃盖,也可以发现鳃丝基部的不规则的白色脓肿灶。在鳃、肾脏或脾脏都可以发现白色结节性干酪样坏死灶,这些坏死灶的印片染色检查可以发现革兰氏阳性或抗酸染色的细菌(图6,图8)。10%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切片检查也可以发现坏死灶病变和细菌(图7)。

六、防治
该病最好的控制方法是疫苗免疫。然而,诺卡氏菌病的疫苗正在研发中,尚没有商品化疫苗可资使用。因而,早期诊断,及早发现鱼苗期的诺卡氏菌隐性感染,以致实施早期的卫生管理和药物预防是该病防治的关键。但是,目前还缺乏很有效的方便快速的诊断方法,有些高灵敏度的PCR检测技术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操作费时费力,且十分昂贵,不太适合于现场的诊断和检测。

利用药物控制诺卡氏菌病的方法也受到很大的争议,因为抗生素药物固然具有一定效果,但用药时间需要很长,有时要在感染鱼群中使用长达数月的药物方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这样就给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和威胁。消费者绝对不喜欢长期用药的水产品,尽管这些药物都是国标渔药。况且,一旦渔民养成了用药的习惯和惯例,免不了他们会超量使用抗生素和偷偷使用一些违禁药物,这些都是水产品生产中极其危险的行为,我们要坚决杜绝。

同时,在使用抗生素治疗诺卡氏菌病的过程是增加养殖生产成本的过程,因为一方面是药物的成本,另一方面是鱼生长缓慢拉高了生产成本。所以,利用抗生素防治诺卡氏菌病需要谨慎从之。
那么,防治鱼类诺卡氏菌病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呢?也不尽然;我们可以在鱼苗阶段严格控制该菌的感染和疾病发生,即小心谨慎地将2种抗生素交替使用于感染了诺卡氏菌,但尚未出现症状的鱼苗期,这样操作应该是很有效的。但很关键的问题是成鱼阶段一定要停药,减少或杜绝药物在上市规格鱼中的残留。


“诺卡氏菌分为星状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和鰤诺卡氏菌(N.seriolae),前者还可感染人类,而国内从患病鱼分离到的多为鰤诺卡氏菌。”
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徐力文

诺卡氏菌(奴卡氏菌)为放线菌类微生物,革兰氏阳性,弱抗酸性,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缓慢,3-7天可形成淡黄色沙粒状菌落,形态与一般鱼类病原菌差别显著,菌体为长杆或短杆或分支状。引起鱼类病害的为星状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和鰤诺卡氏菌(N.seriolae),前者还可感染人类,而国内从患病鱼分离到的多为鰤鱼诺卡氏菌。

鱼类诺卡氏菌病又称结节病,可在内脏各器官形成肉眼可见直径0.5-3mm的大量白色结节(肉芽肿),以脾脏和肾脏最为显著,相当比例的鱼还可在体表皮下脂肪和肌肉形成脓疮,呈现大小不一的鼓起软包,划破有白色或淡红色脓液流出,有的鱼还在鳃上形成白色棉絮状结节。

诺卡氏菌病主要危害6个月-2龄鱼,可导致慢性死亡,或降低成鱼商品价值,一个养殖季节死亡率约10-30%,淡水鱼和海水鱼都可以被感染,就我们检测到的有卵形鲳鰺、青斑、鮸鱼、红鱼、美国红鱼、海鲈、尖吻鲈、泥鯭、加州鲈、生鱼等,国内报道的还有大黄鱼,目前实验室保存的约有20株分离自不同海区和鱼类的诺卡氏菌株,鉴定均为鰤鱼诺卡氏菌。危害严重的有目前养殖广泛的卵形鲳鰺及淡水养殖的加州鲈和生鱼,全年都可发病,在南方以秋季水温22-28℃时流行为甚。

诺卡氏菌本是水体条件致病菌,无处不在,但在鱼类遭受寄生虫侵染后更易患病,如海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和单殖吸虫,可通过体表和鳃的伤口入侵,我们研究显示其还可以通过肠道感染,投喂含菌饲料,金鲳可在15天左右发病死亡。近年来该病日趋严重,应与养殖环境水质恶化和虫害猖獗有关。

通过临床症状可以基本诊断该病,也可以用常见培养基分离,但该菌生长缓慢,分离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最好用选择性培养基如改良罗氏琼脂。简便的诊断可用体表脓疱中脓液或内脏结节涂片,吉姆萨染色即可镜检到大量分支长杆状菌体。

对诺卡氏菌病的预防应以增强鱼类体质和防范寄生虫侵害为主,秋冬季流行季节要密切注意鱼群动态,平时对体弱游边的应多解剖检查,有诺卡氏菌病症状要及时用药,就我们分离的菌株大部分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红霉素、新霉素等还是比较敏感,但该菌主要侵染鱼类吞噬细胞,且可在该细胞内持久生存,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用药至少10天以上,且经常效果不佳。

该菌的致病机制类似于人类肺结核,日本和我国台湾学者都对该病进行过免疫学探讨,但不管是弱毒疫苗还是灭活疫苗效果都有限。


“诺卡氏菌病卷席我国海淡水主养区的大宗养殖品种,并有逐年严重之势,不得不让人担忧。此病的流行与养殖大环境、养殖密度、投喂饵料、鱼种质量、滥用药物均有很大关系。”
文/ 广州鸿骐兽药有限公司 韦其锋 珠江水产研究所 廖国礼

一、诺卡氏菌病基本现状
1.病原体
诺卡氏菌属于放线菌目,诺卡氏菌科,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泥土、水和动植物的组织中,以腐生生活为主。鱼类诺卡氏菌病首次发现于1963年美洲阿根延的淡水热带鱼,病原为星状诺卡氏菌,然后陆续发现于日本的师鱼等海水鱼、欧洲和大洋洲等海淡水鱼类,海水鱼病原体为鰤诺卡氏菌。目前经大量检测发现,危害我国海、淡水鱼类的诺卡氏菌主要是鰤诺卡氏菌。

2.流行情况
鱼类诺卡氏菌病发现至今,已有近50年时间,总体上来讲,全世界人工水产养殖鱼类发生此病的机率不高,且发病死亡率也低于5%。危害比较大的是,近二三十年以来,日本的鰤诺卡氏菌对其海水养殖鱼类如五条鰤、高体鰤、缟参、牙鲆等危害,死亡率在5-15%。另外就是此病目前对我国海淡水养殖的危害,呈现出一年比一年严重的趋势。海水养殖的牙鲆、金鲳、海鲈、大黄鱼、鲷科鱼、石斑、篮子鱼等和淡水养殖的大口黑鲈、斑醴、乌醴等大宗养殖品种均受到严重的影响。此病流行时间为每年的4-10月,流行水温介于15-33℃,24-28℃发病最严重,流行区域遍布北方的渤海湾到南方的北部湾等海水鱼主养区和珠三角、长三角、江西、福建、山东等淡水鱼主养区。此病潜伏期较长,养殖场鱼类初感染到发病致死需要20-30天,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当发现有明显症状时,已经造成大部分鱼感染发病,遇到暴风雨等极端天气,养殖水体发生较大的变化时,患病鱼在强应激情况下往往会大量死亡,年平均死亡率估计超过15%,严重影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诺卡氏菌病诊断方法
1.主要症状
感染此病的症状主要是鳃丝或体腔、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含有白色结节或白点,不同的感染品种,症状亦略有差异。如牙鲆,患病濒死鱼体表呈现点状出血,部分鱼可见口唇部糜烂;如患病鱼师鱼体表呈现瘤状小突起和小出血斑,口周和头部出血、糜烂等;如患病大黄鱼部分体表正常,但常伴有腹水、鳍条充血等;如大口黑鲈、乌醴、斑醴等,部分体表也很正常,但部分患病鱼会眼球突出,会有腹水,体表、鳍条溃疡出血等。

2.引起白色结节症的其他致病菌
除了诺卡氏菌感染会引起内脏器官出现白色结节外,杀鱼巴斯德氏菌、恶臭假单胞菌、维罗纳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哈维氏弧菌等致病菌亦会导致腹腔或内脏器官出现白色结节的症状。内脏白色结节有可能是致病菌感染机体后,机体针对侵入内脏组织的病原菌产生免疫反应,对其进行包裹后在内脏组织形成的结节。白色结节的形成估计与致病菌感染的时间和菌液浓度有很大关系,其中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发现患病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症状,不能就认为这是诺卡氏菌病。
诺卡氏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而其他几种同样能够引起白色结节的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抗菌药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而且各地区的用药习惯有一定差异性,多少会产生耐药性,这些因素都会对治疗白色结节病造成影响。临床上,必须做到确诊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确诊方法
临床上,根据此病的流行特征,通过仔细观察体表、鳃丝、腹腔和内脏的发病症状可作出简单的判断。严格来讲,是要通过做细菌分离鉴定,确诊后再做药敏试验,这样才能对症用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否则凭发病症状作出的判断,全部都误认为是诺卡氏菌,按照诺卡氏菌病来处理,效果不理想是不可避免的。

三、诺卡氏菌病防治方法
1.常用防治药物
目前,诺卡氏菌常用敏感药物是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卡那霉素、红霉素、菌必治等,诺卡氏菌对氟哌酸、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呋喃西林等常用抗菌素无效。三黄粉、EZO、黄芪多糖、肉桂醛、维生素C等中药及中药提取物、营养保健免疫增强剂等也常和以上敏感抗菌药一起使用,起辅助防治作用。

2.防治方法  
此病流行季节,鱼类患此病症状明显,或已经实验室确诊的,可按此病处理。症状不明显,需要做细菌分离鉴定,这样才有利于早发现早预防。无此条件的,亦可以定期投喂预防药物达到预防目的。建议按“氟苯尼考(或盐酸多西环素)+黄芪多糖+维生素C”进行投喂,最好能够做成药饵的形式,这样能够保证大部分鱼都能够吃到以上药物,达到预防目的。平时注意及时打捞死鱼、杂物,注重调节水质、底质,防止氨氮、亚硝酸盐过高及pH值的异常变化,适当消毒,严格控制此诺卡氏菌在养殖水体的数量,这样才能达到有效防治此病的目的。

四、诺卡氏菌病未来发展趋势
这几年,诺卡氏菌病卷席我国海淡水主养区的大宗养殖品种,并有逐年严重之势,不得不让人担忧。此病的流行与养殖大环境、养殖密度、投喂饵料、鱼种质量、滥用药物均有很大关系。
1.养殖大环境
沿海一带和珠三角、长三角等水产主养区,同时也是工业化较高,人口较密集的区域,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对整个水环境的影响很大,大部分江河、海域、湖泊均受污染严重,很多地区酸雨量逐年增多,现在很多地区已达到了一下雨,水产养殖鱼虾就会发病的程度。水质的恶化会严重损害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造成诺卡氏菌易感染的机会。水资源的保护不但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同时亦有益于诺卡氏菌病的防治。

2.养殖密度
我国水产单产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养殖密度是最高的,高密度的养殖带来了高产出,同时也会造成鱼群长期的强应激,抗病力下降,给诺卡氏菌的感染创造良好机会。降低养殖密度,降低应激强度,可以大大减少此病的发病机率。但现在有些地方塘租高涨,养殖户选择两难。

3.饵料
海水鱼大多数属肉食性鱼类,养殖户长期习惯使用廉价的冰鲜野杂鱼作为饵料投喂,早期的乌醴、斑醴、现在的大口黑鲈也均以冰鲜野杂鱼作为主要饵料。很多海水冰鲜野杂鱼携带大量的诺卡氏菌,造成了目前海水鱼和淡水鱼的主要致病菌均是鰤诺卡氏菌的局面。多年的投喂冰鲜野杂鱼的习惯,给这些主养区储蓄了大量的鰤诺卡氏菌,此病的继续蔓延恶化短期看来是不可避免的。改变投喂冰鲜鱼习惯,选用人工配合饲料,可以减少传染源。大口黑鲈人工配合饲料尚没成熟,冰鲜的全面取代仍需要时间。主养区水域集中统一定期消毒,可降低水体诺卡氏菌数量,有利于控制发病。

4.鱼种
目前,流行此病的大宗养殖品种,均没有培育出优质的种苗,种质退化严重,个别品种有,如大口黑鲈,良种覆盖率亦低于10%。整个养殖鱼种抗病力一年不如一年,也间接导致了诺卡氏菌病的传播。加强良种选育工作,大力推广良种养殖,有利于对此病的抵抗。

5.滥用药物
近年来药物的滥用、乱用,以及假药劣质药品横行,导致很多地方诺卡氏菌病对红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等均产生很强的耐药性,无法达到预想的临床防治效果,导致严重的病害及死鱼情况频频出现。这必须引起大家足够重视。在购买药品时,一定要选用正规大品牌产品,确保药品的含量和疗效,不能贪图便宜便利;在使用药物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规范用药,不能马虎了事,这样才能保证防治效果。兽药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杜绝假药伪劣渔药的出现,水产推广部门加强技术防治技术普及力度,均有利于此病的长久防治工作。(参考文献略)

(本文摘自《水产前沿》杂志7月刊。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水产频道”http://fishfirst.cn/)。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12-22 02:3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