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ishfirst 于 2011-7-29 15:42 编辑
大宗淡水鱼,最大的水产产业技术体系
——本刊专访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戈贤平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五个水产体系中最大的一个,大宗淡水鱼新品种的示范应用、暴发性出血病的研究、池塘养殖的升级改造等将是“十二五”期间体系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图 本刊撰稿人 刘庆升 罗丹
戈贤平
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科学养鱼》杂志社社长、主编,并兼任中国水产学会理事、江苏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 。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和水产健康养殖。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财政部、农业部下达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项,江苏省三项更新工程招标项目1项,江苏省支撑计划项目1项,参加农业行业专项1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报级论文30多篇,其中SCI5篇;主编出版著作10余部,达 300多万字。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无锡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
6月17日,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湖南省畜牧水产局主办的“大湖股份?首届全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峰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本届峰会以加强现代淡水渔业建设、推进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知名淡水鱼产业领域学者、渔业科技工作者以及企业相关负责人近200人参加。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五个水产体系中最大的一个,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承担了我国主要养殖品种青、草、鲢、鳙、鲤、鲫、鲂的研究与建设。从2008年至今,大宗淡水鱼体系在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养殖模式的改良、病害防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刊曾先后采访了对虾、罗非鱼、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借此次峰会,在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戈贤平研究员做了“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报告后,本刊抓住会议短暂间隙,就产业体系组成结构、未来目标以及产业热点问题倾听了他的看法。
池塘将是未来淡水养殖主体
FAM: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结构是怎样的?已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戈贤平:大宗淡水鱼体系共建有遗传育种、养殖与工程、病害防控、营养与饲料、加工和产业经济6个功能研究室,共聘用岗位专家25位,在全国23个省、市、区共设立综合试验站26个。在新品种的开发如“中科3号”、长丰鲢、芙蓉鲤鲫、福瑞鲤等,多种池塘养殖模式的探索、池塘新设备的研制、病害的防控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FAM:体系未来有哪些计划和目标?
戈贤平:“十二五”期间整个体系有十项重点任务,三项是体系重点任务,七项是我们研究所的研发任务。
三项重点任务是所有的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联合进行研发的。
第一项是新品种的示范应用,和它的养殖模式、饲料营养需求的研究。我们有五个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3号”、福瑞鲤、芙蓉鲤鲫、松浦镜鲤、长丰鲢。其中福瑞鲤是我们从建鲤的基础上选育出来的,建鲤在全国有60%以上的覆盖率,福瑞鲤比建鲤生长速度还要好。新品种虽说选育出来了,但是新品种的示范应用、饲料营养需求、养殖模式、病害防控等都要来开展。
第二项是针对大宗淡水鱼的暴发性出血病的研究。这个病害在草鱼、鲢鳙鱼、鳊鱼、鲫鱼上都有发生,对鱼类危害非常严重。
第三项重点任务是池塘养殖的升级改造、新兴的养殖模式、以及池塘水质和底质的改良。我们认为,池塘将来是我们淡水养殖的主体,未来很多的湖泊、水库将从水产养殖中慢慢地退出。随着中国对水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作为水源的湖泊或水库将会抓紧对水产养殖的管理,以后主要靠增殖放流来开展,因此,池塘在养殖方面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
但目前池塘养殖的问题也很多。我们的养殖还是处于粗放式,是靠占用大量的面积来扩大产量。其实养殖产量可以提高,但产量提高后,就有很多技术需要探讨。比如说病害的防治,养几百斤的时候,病害可能比较少,好控制,投料也不需要很大,增氧机等设备的要求也不高,但是一旦产量提高后,很多的技术问题又来了,所以池塘养殖还是有很多的提高空间。
抗病育种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FAM:您觉得当前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
戈贤平:大宗淡水鱼类养殖品种包括青、草、鲢、鳙、鲤、鲫、鲂,它们也是我国淡水养殖产量的主体。
据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大宗淡水鱼的总产量1623.4万吨,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69.2%。其中草鱼养殖产量为422.6万吨,占大宗淡水鱼产量的26.03%,是最大的养殖鱼类。鲢鱼养殖产量为360.8万吨,是第二大的养殖鱼类。鳙鱼养殖产量为255.1万吨,位居第三。
青鱼养殖产量为44.18万吨,鲫鱼养殖产量为221.6万吨,鳊鱼养殖产量为66万吨。
大宗淡水鱼满足了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对水产动物蛋白需求,对保障粮食安全、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布朗所说的,中国的淡水渔业取得的进展,是对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
FAM:当下长江流域的干旱和洪涝对大宗淡水鱼产业有何影响?
戈贤平:前期干旱对湖泊生态产生的影响我们应该要两面看待。一方面,干旱的确对渔业生态资源造成了重大的破坏,一些种群无法繁殖,导致灭绝;但另一方面,由于湖底水草的生长,吸收了很多营养,对缓解湖泊的富营养化也会一定益处。
FAM:作为传统的养殖种类,大宗淡水鱼近些年的病害情况如何,作为体系的首席科学家,您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戈贤平:病害严重威胁养殖是一个现状,但应该说通过我们的一些防控,病害逐步的在减小。病原方面,也还是一些常态化的病原,没有出现对产业有致命打击的病害。但作为渔民来讲,病害还依然是制约他们获得更好收入的一个因素。
目前,很多病害首先与鱼类的养殖模式有关;其次和品种的退化、抗病能力的降低有关;加上水质方面的调控,还是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FAM:病害防控未来的方向是什么?草鱼疫苗已经面世,体系内是否还在其他品种或病原上进行相关研究?
戈贤平:疫苗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宗淡水鱼体系的疫苗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由珠江所来做。
目前来说,草鱼疫苗在全国的辐射还是很大的,但我们也要看到疫苗的研制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疫苗的安全性,另外一方面,病毒会有很多的变种,可能这个疫苗在广东比较有效,在其它的地区效果就会不理想。所以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也是体系研究比较重要的方面,包括病害的调查,针对不同病原的调查。
FAM:作为养殖上千年的传统品种,大宗淡水鱼的种质现状如何?体系的选育方向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呢?
戈贤平:大宗淡水鱼的原种资源非常缺乏,在种质资源的保护方面我们也是非常重视原种的保护,下一步我们要抓紧对原种的收集、保护,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的工作。
育种方面,以前主要注重生长速度方面的性状,但是下一步抗病育种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包括上海海洋大学专家在做的草鱼的抗病育种。尽管抗病的育种难度较高,但作为我们体系,肯定要去啃这个硬骨头。另外,我们要筛选出与抗病力、与生长、与肉质有关的基因,进行分子标记,来进一步指导育种。
淡水水产品加工发展空间很大
FAM:这次会议上,淡水鱼加工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您如何看待大宗淡水产品的加工?
戈贤平:加工位于产业最高端的层次,像罗非鱼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加工才使得产业快速提升。
我们现在的加工也在面临80、90后的消费群体,像这些年轻人,相对于按照以前产品的宰杀、烹调的方式,他们可能更愿意接受一些方便食品。包括进入超市,我们鱼宰杀好,相应的调料也配好了,处理很方便。包括休闲产品,旅游产品我们现在都在做。
目前我们二十五个岗位专家中就有三位加工方面的专家,可以说这个比例相对于其它的产业体系是比较高的。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虽然我们的鲢鱼的成本比较低,但是因为它的肌间刺比较多,出肉率也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些加工技术上改进,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FAM:大宗淡水品种进行加工是否会失去其传统消费习惯的优势,面临其它品种如罗非鱼等加工产品的竞争?
戈贤平:我们的加工产品形态这方面和罗非鱼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罗非鱼的加工的产品主要是鱼片,我们的加工主要是调味品加工方面,比如说腌制食品、熏制食品、调味食品,还有鱼糜食品,所以我认为两个产业还是不太有那么大的重叠。
鱼糜是很重要的基础,把鱼糜做好后,可以向任何的食品去扩大。
(文章根据现场记录及录音整理,未经受访者本人确认)
(本文摘自《水产前沿》杂志7月刊。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水产频道”http://www.fishfirst.cn/)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