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国猪群中发生的疫病,由于存在多种病原(病毒、细菌、寄生虫)混合感染,加之病原发生变异,毒力增强;免疫抑制因素广泛存在;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造成霉菌毒素中毒;滥用抗生素,诱发病原体抗药性的增高;不合理不科学的乱打疫苗,造成免疫失败;以及饲养环境的污染与病死猪只的流动等,致使猪病的疫情越来越严重,病情越来越复杂,发病率与死亡率至高不下,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养猪生产造成重大的威胁。本文就当前我国猪疫病流行状况、应采取哪些对策,防控猪疫病的发生与流行,谈点意见,仅供同仁参考。
1、当前我国猪疫病流行状况
1.1猪口蹄疫(FMD)
口蹄疫病毒(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无囊膜,其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现在世界上口蹄疫病毒共有A、O、C型、亚洲1型和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100多个血清亚型。各主型病毒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同型口蹄疫病毒不同亚型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造成疫苗的研发速度跟不上病毒的变异;血清型的过多,相互免疫交叉保护力低,因此不可能使用一种疫苗让其获得完全保护。
牛、羊、猪等动物的口蹄疫,主要是由O型、A型和亚洲1型口蹄疫引起的,猪主要是O型口蹄疫。当前O型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共有10个亚型。我国猪群中发生的O型口蹄疫主要流行毒株(优势毒株)是古典中国毒株(cathay),其次是泛亚株(pan- Asia)。近年来,在强大的免疫高压下,古典中国毒株也发生了变异,其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应引起高度关注。由于口蹄疫病毒(FMDV)抗原变异、病毒的多宿主型、病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致使病毒逃脱宿主的免疫监控系统,导致病毒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甚至终生带毒,引发动物持续性感染。
2009~2010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O型口蹄疫东南亚谱系(耿马谱系),主要是由缅甸(98谱系)、老挝与越南传入的。东南亚谱系毒力很强,致病力很高。使用我国目前使用的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对东南亚谱系毒株不能达到有效保护,因为我国使用的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是选用泛亚毒株和古典中国毒株生产的,与东南亚谱系免疫交叉保护力低。
在发生口蹄疫的猪群中检出亚洲1型口蹄疫,并与O型口蹄疫在猪群中混合感染,使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年来亚洲1型口蹄疫在猪群中有扩大蔓延的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1.2兰耳病(PRRS)
1.2.1兰耳病病毒的变异特性(PRRSV)
PRRS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已知的RNA病毒中,PRRSV是变异率较高的病毒之一。当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PRRSV流行株呈现多样化趋势,不同毒株之间出现基因重组,活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重组,一个猪场、一个猪群同时存在经典兰耳病病毒与高致病性兰耳病病毒(HP- PRRSV),并同属于美洲型。两个病毒株之间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HP-PRRSV在NSP2蛋白中存在30个氨基酸的缺失,其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以病毒接种健康实验猪死亡率高达40%-100%,病猪发热、肺炎症状明显,并有神经症状;而经典PRRSV致病性较温和,死亡率不高。
经典兰耳病病毒代表毒株有CH-1a株、BJ-4株、YA1株等;高致病性兰耳病病毒(HP- PRRSV)代表株有JxA1株、HuN4株、SYO608株等。近来研究证实HP-PRRSV是由国内经典兰耳病CH-1a毒株逐步演变而来的,已成为当前我国猪群中引发兰耳病的主要流行毒株,占据绝对优势。HP-PRRSV随着免疫力的增大,还在逐步变异,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个别核苷酸发生突变与基因缺失等。2010年杨汉春教授报道:对PRRSV监测发现,猪群中高致病性兰耳病病毒出现变异,其氨基酸出现缺失与插入,并导致其毒力增强。这必将会增加我国猪兰耳病发生的复杂性,加重了防控本病的难度。
1.2.2兰耳病的免疫
1.2.2.1疫苗产生免疫的滞缓性:接种疫苗后14天产生体液免疫抗体,25天后达到最高值,35天后消失。尽管PRRSV能诱导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抗体,但由于中和抗体出现缓慢,临床上PRRSV仍表现为长期的持续性感染,说明体液免疫保护作用并不完全。
PRRSV感染猪体后,28天出现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增生,在第49天达到高峰,第77天开始下降;病毒还能刺激辅助性T细胞(TH)和杀伤性细胞(TC)产生,说明PRRSV可以诱导猪体产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但由于中和抗体出现缓慢,影响机体获得免疫保护。
兰耳病疫苗的免疫,同源性疫苗免疫力比异源性疫苗的免疫力要高,交叉保护作用,不同的毒株有高有低,差别很大。这就造成用兰耳病弱毒活疫苗免疫接种,有的猪场效果很好,有的猪场效果不理想。但由于中和抗体出现缓慢,严重影响机体获得免疫保护。
1.2.2.2兰耳病病毒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即当体液抗体存在时,兰耳病病毒在细胞上复制病毒的能力反而增强。当猪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体液抗体,不但不能干扰病毒繁殖,体液抗体对PRRSV的感染还具有促进作用,使PRRSV的增殖与复制反而得到加强,说明体液免疫不能有效地保护猪只不发病。
1.2.2.3兰耳病病毒具有超强的逃避或调控机体免疫监视的能力
研究表明,兰耳病病毒氨基酸第N44糖链与其前一个N糖链之间正好是病毒的中和表位,由于存在空间位阻作用而影响中和抗体对中和表位的有效识别,从而降低了中和抗体的中和作用,使兰耳病病毒能够逃避机体的清除作用与免疫保护,致使病毒在猪群中长期存在,带毒达2~3年之久,呈现持续性感染,长期向外排毒,难于根除,增大了本病的防控难度。
1.2.3免疫抑制
病毒能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诱导肺部巨噬细胞、血液内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发生凋亡;引发外周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亚群发生异常改变;对B细胞的功能和体内细胞因子的生产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而造成了猪体免疫抑制、免疫力下降,易诱发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致使猪只发病死亡。
2010年在韩国、俄罗斯等国发生欧洲型PRRSV流行,香港特区的猪场也分离到欧洲型PRRSV毒株,我国也将面临着欧洲型PRRSV的威胁。
1.3猪瘟(CSF)
1.3.1猪瘟流行态势
据有关报道,我国猪群中猪瘟病毒的感染率为15.3%,猪瘟抗体的合格率为77.8%。当前猪瘟在各地都有发生,疫情呈全国性分布,散发病例常年不断,典型病例经常发生,并有上升的态势。表现在临床上典型猪瘟增多(占猪瘟病例的50%),感染强度增强,发病率与病死率增高,免疫失败普遍存在,应引起高度重视。
1.3.2猪瘟的持续性感染
种猪带毒非常普遍,据王在时研究员报告:妊娠母猪带毒率为43%,成为猪场传播猪瘟的主要传播源。母猪隐性感染猪瘟病毒,不出现临床症状,妊娠后病毒通过母体胎盘传给仔猪,引起仔猪先天性感染病毒,造成仔猪免疫耐受,哺乳仔猪与保育猪发病死亡。由于母猪持续性感染病毒,造成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同时存在一个猪舍或一个猪群内反复交替的进行传播,在猪场形成猪瘟感染传播的恶性循环链。当前,我国种猪中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是种猪发生猪瘟的一种主要形式,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引发母猪流产、产死胎与弱仔,并导致仔猪终生带毒。
后备种猪与育肥猪先天感染病毒后,成为隐性感染或带毒者,然后通过流通与交易而造成猪瘟病毒的传播,成为其他猪群发生猪瘟的传染源。
1.3.3猪瘟的免疫
猪瘟兔化弱毒细胞疫苗是我国研发的、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疫苗。但近年来,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猪瘟牛睾丸细胞弱毒疫苗被牛粘膜病病毒污染(BVDV)以及猪瘟脾淋苗掺假污染疫苗两个方面,造成猪瘟疫苗质量不稳定,免疫效果不佳。用污染BVDV的疫苗给猪免疫接种,不仅会造成BVDV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使其抗体产量低,造成免疫失败,诱发非典型猪瘟的发生;而且BVDV还可直接引起猪只发病,2-4周龄的仔猪发病率为50%,临床表现为贫血、被毛粗乱、生长缓慢、消瘦、结膜炎、关节炎、腹泻等,发病猪只多数会发生死亡。剖检可见扣状肿,类似慢性猪瘟的病理变化。BVDV还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与弱仔等。
1.4圆环病毒2型感染(PCV2)
目前我国猪群中圆环病毒2型呈现多基因态势,包括PCV2A、PCV2B 、PCV2D 、PCV2C。1999~2000年我国PCV2分离株为PCV2A,2001~2002年猪群感染仍以PCV2A为主,但也出现了PCV2B毒株。从2003年开始PCV2B毒株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到2007年-2009年,分离株中PCV2B高达95%以上,占据绝对的优势。目前我国猪群中主要流行毒株为PCV2B,而且毒力很强,致病力增高,比PCV2A毒株的毒力强很多倍。不同的国家与地区PCV2型的基因型也存在地区差异。比如河南省流行的PCV2毒株与欧洲流行株同源性较高,可能是80年代以来从法国引入种猪带入的;山东与甘肃分离株与台湾毒株同源性较高;国内多数分离株则与北美洲地区毒株相近;广东毒株与丹麦和法国毒株亲缘关系相近;新疆主要流行毒株为PCV2C与PCV2A毒株。
全国猪场平均PCV2型检出阳性率为58.75%,猪群中感染PCV2型的平均阳性率为38.74%,平均发病死亡率为14%,如有兰耳病、猪瘟或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死亡率可达20%-50%。PCV2型也存在持续性感染与免疫抑制,并能引发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CT)、仔猪腹泻、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育肥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以及母猪繁殖障碍等多种疾病,危害很大。本病已成为严重影响全球养猪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应严防严控。
1.5猪流感
我国猪群中发生的流感主要是由甲型流感H1N1、H3N2、H9N2等型病毒引发的。据有关报道:以H1N1为主要,其检出阳性率为47%,其次为H3N2,其阳性检出率为28%。H1N1流感病毒是由猪、鸟类与人类的病毒基因在猪体内杂交而成的,禽流感病毒是产生新的人流感病毒变异毒株的基因库,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又可通过不同的受体进入猪体细胞内,在猪体内复制病毒,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流感病毒,猪可成为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加工厂”。因此,防控好猪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就是变异频繁、血清亚型众多。病毒主要是通过抗原漂移(drift)和抗原转变(shift)两个方面突变,产生新的亚型毒株和毒株毒力的变异,对人和动物构成严重威胁。
猪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与流行,但多数病例的发生常与气候变化、应激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本病发病快,传播迅速,2~3天内可波及全群,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很低。由于本病具有免疫抑制的特性,常见其与兰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及伪狂犬病毒混合感染,并继发多种经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如多杀性巴氏杆菌、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波氏杆菌、大肠杆菌等,使病情加重,并增大死亡率,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1.6猪伪狂犬病(PR)
伪狂犬病在猪群中常年呈散发性的发生,免疫接种不好的种猪群母源抗体水平低,常引发哺乳仔猪发病,表现为体温升高,不吃乳,眼睑肿胀,兴奋不安,四肢抽搐,呈昏睡状态,有的拉稀、呕吐、发出尖叫声,成窝发生,死亡率高达100%。成年猪隐性感染,不表现出临床症状,阳性感染率达37.2%。母猪持续性感染,有的发生流产、产死胎或弱仔。生产母猪不发情,屡配不孕,返情率高达90%。种公猪发病后丧失配种能力,精液质量差。猪只感染病毒后可终身带毒,并向外排毒,呈现免疫抑制,导致猪体免疫耐受,故在临床上常见本病与猪瘟或兰耳病、流感等病毒混合感染,并继发多种细菌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增大发病率与死亡率,造成严重后果。
1.7关于细菌性疾病
在猪疫病发生与流行过程中,细菌主要是由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二个方面进入猪体,诱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夏秋季节多见继发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弓形体病、沙门氏菌病等;冬季与早春季节多见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肺疫、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等。猪群常由于发生病毒混合感染,又有多种细菌的继发感染,致使病原体多元化,临床症状复杂化,不仅增大了疫病的防控难度,而且增高了发病率与死亡率,应高度重视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1.7.1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病
据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报道:2004~2007年从全国各地发病猪只的病理材料中分离出315株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经O血清分型鉴定,分离出34个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其中以O161、O8、O11、O138、O101和O26为多,共计为157株菌株,占定型菌株的49.8%。证实了一些能引起人和家禽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在猪群中流行。种系分群研究显示:97株(占30.8%)属于A群、92株(29.2%)属于B1群、55株(占17.5%)属于B2群、71株(占22.5%)属于D群。说明我国猪群中优势种系群为A群和B1群。毒力试验证实:血清型中的B2群和D群的菌株,其毒力与致病力明显高于A群和B1群的菌株。
引起仔猪拉稀时,粪便颜色有黄白色、乳白色、绿色、灰色、水样,严重血便,用多种抗生素防治无效。哺乳仔猪死亡率90%左右,断奶猪达40%~60%。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出现,抗药性越来越强,其危害性也就越来越严重,应引起业内高度关注。世界上“超级细菌”的出现,值得深思。在兽医临床上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造成严重的恶果。
1.7.2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我国猪群中普遍存在,已成为全球性危害养猪业的一大重要细菌性疾病。本菌共有15个血清型,各种血清型之间的致病力差异较大,不同血清型或不同菌株之间的免疫交叉保护力较低。血清1、5、10、12、13和14型毒力最强;2、4、8和15型为中等毒力株;3、6、7、9和11型为低毒力株。当前我国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的优势血清型为4、5、12、13与1型。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地方流行性。主要危害2周龄至4月龄的猪只。特别是断奶前后和保育期的仔猪发病多见,发病死亡率高达80%左右,育肥前期的猪发病率为20%,母猪发病可诱发流产或死亡,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猪场管理水平低,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饲养环境的污染,空气不流通,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或发生其他传染性疾病等,可诱发本病的发生与流行。本病也可产生免疫抑制,当发生病毒性疫病时(如兰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流感等)常见副猪嗜血杆菌继发感染,或与其他细菌病,如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猪肺疫及波氏杆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增大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危害巨大。
本菌的抗药性非常强,大多数抗生素对其无效。据华南农业大学研究报告,发现本菌对17种主要抗生素都有很强的耐药性,可能是一种"超级细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替米考星、林可霉素、氟苯尼考、泰拉菌素、泰乐菌素、易速达、施美芬等防治效果尚佳。
1.7.3其他细菌病
当前在猪疫发生中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的细菌病还有链球菌病、猪肺疫、附红细胞体病、传染性胸膜肺炎、萎缩性鼻炎等,本文就不作一一描述。这些细菌病,由于临床上滥用抗生素,也造成其耐药性增强,血清型发生改变,致病力增高,对猪群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危害越来越大,给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要高度重视细菌病的防控,注意流行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在临床上采用细胞因子制剂、抗菌中药制剂与优质抗生素联合用药,可有效地防治细菌病的发生,减少发病与死亡,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防控对策
2.1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全面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防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2.1.1搞好“三管”:管理好饲养人员:饲养员进出生产区要淋浴,要更换工作服;定向流动,不准串舍、不准随意带入非生产物品进入猪舍;搞好饲养与消毒和保健工作。管理好猪群:猪群要实行分群隔离饲养(后备舍、配种妊娠舍、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种公猪舍、隔离舍),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防制疫病交叉传播。当一批猪只全部出舍后,要及时清扫猪舍,安装好饮水器与料槽,修理好损坏的门窗、猪栏、猪圈、保温箱、天棚、墙壁、地面、通道及排污沟等。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2次,干燥后用1:800卫康、1:800消毒威、1:300菌毒敌、1:1000百毒杀或0.2%过氧乙酸溶液等交叉反复消毒3次,空舍3天后再进入下一批猪只。管理好饲养环境:清除猪舍内外的各种杂物、杂草、污物、污水、定期消毒,建筑沼气池,改变养猪的生态环境,确保猪只健康的生长。外环境每月消毒一次,猪舍每周1次,发生疫情时每日1次。可选用卫康、消毒威、菌毒敌、消灭威、强力消毒灵、百毒杀或火碱与过氧乙酸等进行交叉临换消毒。
2.1.2猪舍要保证“三度”(保证猪舍内的正常温度、湿度与饲养密度)、保持“两干”(舍内要清洁干净与干燥)、坚持“一通”(舍内四季通风,空气流动)。猪只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为22~26℃(仔猪出生时要求30℃)、相对湿度为60%—70%。天气炎热与寒冷要防止热应激与冷应激,避免高热综合征与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
2.1.3做好“五定”:定期消毒、定期驱虫,定期灭鼠、定期杀虫、定期对疫病进行检验与监控。
2.1.4猪场只养猪,不要养犬、猫、牛、羊等动物,防止相互传染各种疫病。犬与猫可传播猪流感与伪狂犬病等。
2.1.5种猪的配种,母猪的分娩、转群、接产,仔猪出生后断尾、剪牙、去势、断奶、免疫接种等环节,要注意降低各种应急反应,保持猪只的自体稳定,可避免诱发猪只各种疫病的发生。
2.2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供给猪只的饲料一定要营养全价,科学搭配,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确保猪只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这是保障猪只的免疫力与抗病力的物质基础,只有把猪只饲养好,“养重于防”,才能有效的提高猪只的免疫力与防制各种疫病的发生。
目前饲料中存在霉菌毒素污染比较普遍,对猪只的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威胁。据调查,动物饲料及其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率高达30%—40%,南方各地还更为严重。霉菌毒素可溶解淋巴细胞,使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机能受到抑制;毒素能损害抗原呈递细胞和噬菌细胞的功能,减少抗体的产量;毒素还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分裂和蛋白的分解,影响核酸的复制,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等,致使猪只免疫力低下,抗病力下降。接种疫苗不产生抗体,诱发各种疫病的发生。
饲料霉变严重者应废弃,轻度霉变者可用清水冲洗3次,再用0.1%漂白粉水浸泡3小时,然后再用清水冲洗3次,可除去毒素的60%—90%。烘干或晒干后,粉碎并拌入除酶剂或脱酶剂再喂猪。只能喂育肥猪,不准喂种猪和哺乳仔猪。除酶剂或脱酶剂要使用复合型的防霉剂,不仅其吸附毒素的能力强,而且对猪无毒副作用,安全效果好。如大连三仪集团研发的复合生物驱霉素(益生菌代谢蛋白酶、进口纳米级高纯度复合矿物质,抗毒素抗体、细胞因子、益生菌等),第四代脱霉技术,具有吸附毒素、中和毒素、分解毒素、排除毒素、提高免疫力、改善肠道之功能作用,保育猪与育肥猪,每吨料中加入400-500克;种猪,每吨料中加500-600克。
平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如大连三仪集团研发的金唯肽C231(育肥猪和种猪用)、金唯肽C211(仔猪专用)200克拌料1吨,可长期饲喂,能有效的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保持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对饲料的利用率与营养成分的吸收率,促生长,提前出栏;增加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力;减少氨气与氮气以及硫化氢、吲哚、腐胺、组胺、酚等有害气体的排出量、降低其浓度而除臭,优化养猪的生态环境。
2.3针对疫病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在猪病防控中要避免使用易造成机体免疫抑制于产生耐药性的各类抗生素药物,特别是不要滥用或长期使用劣质的抗生素,如氯霉素、痢特灵、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糠皮质激素、泼尼松、可的松、雄激素、睾丸激素、磺胺类药物等。这些药物不仅对机体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而且易产生耐药性与药物残留,影响预防与治疗疫病的效果,威胁公共卫生的安全。
因此,在猪病防控中,一定要根据病情科学合理的选择安全、优质、高效的抗生素对症使用。首先要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再对症的选择药物,最好是先做药敏试验,再根据药物的性质与作用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或预防,方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妊娠母猪禁止使用磺胺类药物,抗菌增效剂、四环素、红霉素、替米考星、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多粘菌素、制酶菌素、古霉素及硝基咪唑类等药物。
2.4坚持对猪群进行免疫检测与疫病监控
猪场每季度进行免疫监测1次,每半年对疫病监控1次。以了解猪群的免疫状况与抗体水平,找出隐性感染的带毒猪只,净化猪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清除传染源,确保猪群的健康。
2.5搞好免疫预防,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2.5.1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不要盲目接种疫苗
免疫预防要根据疫病监测情况、疫病流行的规律,结合当地的动物疫情和疫苗的性质与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实施免疫接种。不要盲目的使用疫苗,不要把疫苗接种看成是万能的。疫苗接种的种类过度、接种的次数频繁、超大剂量的长期使用疫苗接种,都有可能造成猪体产生免疫麻痹或免疫不全,疫苗相互之间产生干扰,而导致免疫失败。
2.5.2疫苗接种参考程序
2.5.2.1猪瘟的免疫
2.5.2.1.1猪瘟脾淋活疫苗(兔源)
仔猪:23—28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头份;65—70日龄2免,每头2头份。
后备种猪:发情配种前10天加强免疫1次,每头2头份。
生产母猪:产仔后10天加强免疫1次,每头2头份。
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头份。妊娠期间不接种猪瘟弱毒疫苗。
由于大耳白兔满足不了脾淋疫苗生产的需要,少数厂家在猪瘟脾淋苗中掺入污染粘膜病毒的细胞苗,2009年中国兽药监察所用ELISA方法检查22批猪瘟脾淋苗,发现其中有5批掺入了污染的弱毒细胞苗。
2.5.2.1.2猪瘟弱毒活疫苗(牛睾丸细胞苗)
免疫程序与猪瘟脾淋苗相同。
我国牛群感染粘膜病病毒(BVDV)几乎达100%,很少检出阴性牛群。使用牛睾丸细胞生产猪瘟疫苗,非常容易造成BVDV污染,用污染的细胞苗给猪接种,不仅能干扰猪瘟疫苗抗体的产生,造成免疫失败;而且BVDV还可引起母猪发生繁殖障碍,病毒通过胎盘传给仔猪,引起仔猪发病,发病率高达50%,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瘟十分相似,鉴别检测非常困难。
2009年中国兽药监察所用PCR方法对23个批次的猪瘟牛睾丸细胞苗进行了检测,发现有5批疫苗污染有BVDV,污染率为21.74%。许多猪场使用猪瘟细胞苗免疫猪只后,仍然发生猪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5.2.1.3ST猪瘟传代细胞活疫苗
免疫程序与猪瘟脾淋苗相同,其特点是病毒滴度高,生产工艺稳定,质量易控制;批间差异小;免疫效力高;安全、效果确切;无外源病毒污染,减少了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的干扰作用。
2.5.2.2兰耳病的免疫
2.5.2.2.1兰耳病弱毒活疫苗
仔猪:14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头份;2周后2免,每头1头份。
后备种猪:第一次发情前3周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2头份。
生产种猪:每四个月免疫1次,每次于配种前15天免疫,每头肌注2头份。妊娠母猪不准接种兰耳病弱毒活苗。
2.5.2.2.2高致病性兰耳病弱毒活疫苗
仔猪:3周龄首免,每头肌注1头份;4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每头1头份;
生产母猪:配种前10天免疫1次,每头肌注1头份,保护期为4个月。
种公猪与妊娠母猪不接种高致病性兰耳病弱毒活疫苗。
2.5.2.2.3兰耳病自然弱毒活疫苗
仔猪:18日龄每头肌注1头份;
后备种猪:配种前6周与3周各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1头份;
种猪:全群普免,1年3次,每次每头肌注1头份。
2.5.2.3猪伪狂犬病的免疫
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
仔猪:出生后2日龄滴鼻免疫,每个鼻孔滴0.5毫升。35日龄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1头份。
后备种猪:第一次发情配种前7天免疫1次,每头2头份。
生产母猪:每4个月免疫1次,每次肌注2头份,可一刀切。妊娠初期15天,产前15天,不免疫,其他时间都可接种,对母猪和胎儿无影响,安全。
种公猪:第一次配种前10天免疫1次,以后每四个月接种1次,,每次每头肌注2头份。
发生本病时,可用本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小猪每头2头份,大猪每头3头份。
2.5.2.4猪口蹄疫的免疫
2.5.2.4.1口蹄疫O型高效灭活疫苗:
仔猪:40-45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毫升;100日龄2免,每头肌注2毫升。
种猪:每3个月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
2.5.2.4.2猪口蹄疫O型与亚洲Ⅰ型双价灭活疫苗:(JMS株+AKT/03株)
仔猪:30日龄首免,间隔28天后2免,120日龄3免,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
2.5.2.5圆环病毒灭活疫苗:仔猪14日龄肌注1头份,后备母猪配种前肌注2头份。
2.5.2.6猪细小病毒病的免疫
细小病毒活疫苗:后备种猪发情配种前1个月首免,12天后2免,产第一胎仔猪后的15天加强免疫1次,每次每头1头份。3次免疫以后可不再接种疫苗,能获得终生免疫。
2.5.2.7猪乙型脑炎的免疫
乙型脑炎弱毒活疫苗:种猪和后备母猪,每年4月份接种1次,每头肌注2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
2.5.2.8猪喘气病的免疫
喘气病弱毒活疫苗:仔猪8日龄免疫1次,每头肌注1毫升(作肥猪用可不再免疫),如作后备种猪用,应在6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1毫升。
2.5.2.9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免疫
副猪嗜血杆菌多价血清灭活疫苗:仔猪12日龄首免,间隔3周后2免,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本菌含有15个血清型,我国当前常发的血清型有1、2、4、5、7、10、13型等。其中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可引起猪只发病急性死亡;2、4、8、15型为中等毒力,引起猪只出现关节炎和浆膜炎症状。由于各个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力很低、耐药性很强,除了注射疫苗外,还应进行药物保健,否则很难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2.5.2.10猪链球菌病的免疫
猪链球菌病灭活菌苗(二联六价):仔猪20日龄首免,20天后2免,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
2.5.3育肥猪的免疫
2.5.3.1自繁自养的猪只,从哺乳仔猪到保育期已免疫接种应该免疫的疫苗后,育肥期一般不再接种疫苗。只需加强饲养管理,育肥初期与育肥中期各用药物保健1次,并驱虫1次,其他饲养阶段可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直至出栏上市。
2.5.3.2外购仔猪(育肥或作后备种猪用),可从引入仔猪的第一天开始,在饮水中添加药物保健5天(如多维、黄芪多糖粉、板兰根粉、干扰肽、转移肽、排疫肽、抗菌肽、溶菌酶等),可有效地控制应激,防止拉稀以及诱发多种疫病的发生。观察仔猪无异常表现,于第六天开始补注疫苗:猪瘟脾淋苗、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兰耳病弱毒活疫苗,口蹄疫O型高效灭活疫苗等。每头每种疫苗均肌注2头份,每种疫苗相隔4天接种1种,直至补注完毕。
2.5.4免疫接种应配合使用基因工程免疫增强剂,其理由如下:
①当前我国猪用疫苗有部分厂家生产质量不佳,稳定性差,甚至有外源性病原污染,影响疫苗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②猪群中存在很多免疫抑制因素和免疫抑制性疫病,造成猪体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影响抗体的产生,造成免疫失败。
③接种疫苗时有的出现过敏反应或发生应激,也可造成免疫失败。
接种疫苗时,配合使用大连三仪集团研发的细胞因子制剂,如特福(转移因子)、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好伴侣(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2、活性肽、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配合疫苗注射,可有效的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使其抗原传递快,产生抗体快,抗体均匀度好,抗体持续时间长;能有效的降低与减少免疫抑制所造成的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的发生;能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因子,降低应激反应,提高机体的抗病力等。
2.6重视药物保健,增强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平时要根据猪只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可能发生的各种疾病,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用某些有效药物通过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进行药物保健,可有效的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防控技术措施。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