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养殖期的管理 一、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的好坏是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管理不善,整个虾塘的虾可能在一夜间全部死亡。俗语说:"养虾就是养水",可谓一针见血指出水质的重要。若能有效管理水质,使虾的生活环境良好,对其成长迅速与健康发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般而言,养殖场的成败,大多取决干养殖场的水质和土质是否适合养殖斑节对虾。一个好的水源和清洁而无化学污染及生物污染的底质,这就拥有了养殖成功的一大半条件,那么怎样才算是良好的水源与底质呢?因涉及水质变化的因素很多,且各条件困素之间存有相互影响的变量,所以,细心观察及经验判断,即成为水质管理的人为要素。现以虾场管理的有关事件做如下说明: (一)水质调节 科学的水产养殖是从控制水质开始的。水质是直接影响虾产量的重要因素。经常添换水可以改善水质条件,保持水质新鲜,增加虾塘的溶解氧含量,增加营养盐和补充小型饵料生物,控制池水浮游生物浓度和排出一部分代谢产物,有利于对虾摄食和促进虾体蜕皮生长。要妥善管理水质,必先了解水源。 (二)水质基础条件 要了解水质好坏,进而控制优良水色,有几项水质基础条件应为业者所必须掌握。 (1)溶解氧:一般池塘溶解氧(DO)最好能维持在5×106以上,每升在4毫克以上。 (2)酸碱度(PH值):通常PH值的高低是水质好坏的最佳指标,正常纯海水的pH值在8.2左右,pH值若在7.4以下时,表明池中污染较严重,应及时处理,以免危及虾的健康。pH值通常用试纸测定。 (3)盐度:斑节对虾适应盐度范围很大,但要保持健康而成长快速,最好将盐度维护在稳定状况下。 斑节对虾在盐度较低的池中成长快,但健康度会相对较差,较经不起环境剧烈变化或病害侵袭。在高盐区的海边缺乏淡水,所以养殖者多以2.0~12之范围放养大虾。盐度的测定较简单,通常备有比重计或波美计即可。 (4)温度:斑节对虾对温度适应能力强,但以水温28~30℃左右为最佳生存温度。若在寒流来时,应尽量加深池水,使底层水保持较高的温度。而在夏天,虾虽长得快,若暑天炎热水温高达35℃以上时,也须注意水温测定;温度太高时也要加深池水,使底部水较凉,虾不受高温影响。南风时,气压及水温变化不正常,要特别注意水质变化。 测定水温是常规工作,千万不要忽视其重要性。养虾者应在每天早、午、晚、半夜各测1次水温,并做工作日志,作成曲线图,供以后参考。 (5)硫化氢:硫化氢对水中生物的影响与水温、PH值及溶解氧均有关联。HS-存在时毒性弱,若还原成H2S时则毒性很强。在低PH、低DO,而高温状态下,较易产生H2S状态。一般虾池到了炎热的夏天,PH值低,又值当夏天正午,水温高, 则硫化物 以H2S之状态存在的可能性极高。若其含量在1.0X106以上时,就会造成重大威胁。 (6)氨浓度:在虾塘的水中,氨以未解离之NH3及解离之NH4+ 存在,前者毒性强,后者毒性弱。当水温高、PH值高时,NH3含量多而NH4+含量少。而虾场在夏天水温高,pH值也高,当然水中NH3含量就多,水的毒性相对增强,进而影响虾的健康程度。幸好高的DO可以尽量降低NH3之含量,所以在夏天利用增氧机就显得更重要了。如果水域中总氨量超出 3.0 X 10-6时,就应及时采取措施。 (三)添换水 应根据虾体的不同生长阶段、水温及天气情况、虾的活动情况和水质状况来确定换水量多少,掌握换水时间是换水的要领。 在虾苗下塘后,即虾体早期生长期,一般要添加水,通常情况是在20~25天内采取添加水的办法,一个月内加满虾塘水后开始换水。随着虾体生长,虾塘内相对密度增加了,其代谢产物、残饵逐渐增多,耗氧量增大,此外虾长大后,饵料生物已不能满足,此时适量换水是适时且相当重要的。 在养虾的中后期水温明显上升时,应坚持每日换水,尤其是在下列情况下必须加速换水: (1)放苗密度过大; (2)虾塘内浮游生物量过多; (3)虾塘底部污染严重; (4)水温高于35℃,天气炎热,在西北风来临之前,必须加速进水,以免突然的阵雨,造成表层水冷,底层水热的现象; (5)虾病严重或水色过浓; (6)天气闷热、无风、气压低、南风天,除加速换水外,还要开水车或增氧机增加溶解氧。 放苗后一个月,即中期,每天换水10%,并改用2~ 3毫米乙烯网滤水。小潮不能纳水时,应配备水泵提水。高温期(7、8、9三个月)要多换水,并采取加大过水面、机械提水或机械增氧等措施。一旦发现水质恶化,应采取大换水或连续换水的方法改善水质。应先排水,后进水。排水时流水宜慢不宜快,避免把虾逼到网上造成机械损伤,进水时流量适当加大,换水时要注意安全。 换水之前应检查闸门是否漏水,过滤网有无破洞,防止虾逃出或混入敌害生物。还要经常洗刷过滤网,保持水流畅通。 据生产经验,晚上换水效果比白天好,闸底放排水比闸顶放水换水效率高,进出水分闸比单闸换水效果好,不要进潮头水,纳五分潮后的海水水质好。同时要注意观测天气、水温、水色和敌害生物数量,综合分析,合理调节。夜间或傍晚排水好。 换水有潮汐纳水和机械提水两种方式。前者简单易行,但虾塘潮位要低,要有独立的进排系统;后者可补充纳水的不足(或因虾塘处于高潮区,或因小潮不能进水),也可作应急解救(如对虾浮头)之用。提水机械采用扬程小、水量大的轴流泵比较经济。 换水是改善虾塘水质条件,提供对虾良好水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①可增加虾塘溶解氧;②可适当调节虾塘水中的盐度,控制单细胞藻类密度,调节水的透明度;③纳水时可带进一些小型饵料生物,作为人工投饵不足的补充;④排水时可带走虾塘中一部分代谢毒物,有利于改善底质状况;⑤高温季节换水可起到降低水温的作用;⑥换水可刺激对虾蜕皮,加速其生长。 换水量应根据对虾当时所处的生长阶段、水温及天气情况、虾情动态和水质状况等来确定。虾苗下塘后的早期生长期,一般是添加水,通常情况下20~25天虾塘满后开始换水;虾长大,塘内密度增加,代谢产物、残饵逐渐增多,耗氧量增大。对于小面积养殖虾塘,最好配备增氧机,一是使池内的DO分布平衡,二是加大池水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加DO,这样能解除阴天、无风天气可能出现的对虾缺氧"浮头"的情况。 实践证明,低盐度养斑节对虾,塘水DO的饱和能力强,而且有利虾的蜕皮。在有淡水的地方,要尽量引淡水入塘,以利虾的生长。 在整个养殖期做好水质调节,增加换水量,促使水质新鲜,增加水中天然饵料,这是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一般来说,换水量与产量成正比关系,不少高产单位实践证实,新鲜的水质是养好虾的基本保证。 二、巡塘观察 养殖期间应自始至终密切注意塘内虾的动态和环境变化,包括观察水体和池底颜色、气味,检查饵料消耗和流失情况,观察虾活动状态,检查堤坝是否安全,闸门是否漏水,以及防病除害等具体事项,以防意外情况发生。因此认真巡塘察看成为养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经常性工作。 (-)观察水色 水色反映了虾塘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正常的水色包括淡黄绿色、浅茶褐色,有新鲜感,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一般在进水初期即创造优势的水色,之后一直掌握沿用保持这种水色至大虾收成。 一般说来,水色可分成绿色水系与褐色水系,褐色水系养虾要比绿色水系快,但褐色水主要是褐藻类繁殖快,维持稳定时间短,所以用褐色水养虾,在一般养殖业中只有水质管理技术较有把握和经验丰富的养虾技术员才能掌握。 养殖场水色的变化,通常都认为是识别浮游植物即藻类消长的根据;此外是微生物及浮游动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轮虫、甲壳类如枝角类、桡足类等。 虾塘的水色如果呈深绿色则是鞭毛藻类等过度繁殖的结果;桡足类多时出现稍泛白色;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时水呈红色;若水色变清,表明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如果水清见底而非突然变清,往往是浒苔和沟草大量繁生的缘故。根据水色判断水清程度,结合检查和水质分析来判断水质好坏,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换水量以pH值不改变太多为原则,这样可以保持虾的适应性。水色透明度控制保持在6:1,就是40厘米。如果透明度少于40厘米表明藻类多,应增加换水量。水色不足有许多原因,如换水量过多、环境不适、有机盐类不足、水温太低、浮游动物太多等因素。要了解数种水色判别法,以防微杜渐及降低换水成本。 (二)观察池底颜色和气味 正常的塘底无异样气味,如果塘底变黑,散发臭味,表明底质变坏。池底迅速变黑是造成虾塘老化的原因之一。在8~9月份高温季节,由于虾塘有机物沉积而造成池底变黑,在细菌等作用下腐烂分解,不仅消耗大量氧气,还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硫化氢)。在池底黑化严重的地方,虾往往出现中毒状态,应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底质条件,否则会因虾鳃变黑,呼吸机能减弱,食欲减退,活动能力下降,体色变暗,甲壳变质,生长停滞而引起死亡。 池底变黑原因是:清池不彻底;投饵量过大或投放已变质的饵料;水体中有大量丝状藻或水草等老化枯死后沉底;池水过肥,换水量不够;蓄水区有较多的有机物,换水时引入虾塘。这些淤积于虾塘中的有机物在细菌等的作用下腐烂分解,造成塘?quot;黑化"。在养殖期间,一旦发现虾塘变黑发臭,应采取如下措施: (1)严格投饵管理; (2)加大换水量; (3)施石灰提高碱性,或施用适量硫酸铜,以降低硫化氢的含量; (4)使用水车式增氧机,促进氧化,或在"黑化"区加上细土,起到吸附硫化氢的作用; (5)用硅酸铁(炼铁炉废渣)按每平方米"黑化"区1~1.8千克的比例撒入池底,能迅速消除池底产生的硫化氢,起到降解毒性的作用。一个生产周期使用2~3次,对提高虾的成活率和生长率都有好处。 (三)观察饵料消耗情况 饵料消耗随虾个体增长而增大,但环境的突变(水温过高、水质差或盐度突变、饵料质量差)也能引起对虾摄食量的下降。投饵后3小时左右,如果虾胃肠不饱、空胃比例过大、虾群沿池边觅食,表明池内饵料不足;如果残饵数量突然增多,表示虾生活状态反常,应及时分析,采取措施。 一般说来,同一虾塘,虾的大小应趋于一致,如果个体大小悬殊,出现"两极分化",其原因主要是投饵不足,饵料质量差所引起。 如饵料质量高、投饵适当,则虾体生长快速,个体大小均匀。在饵料质量保证,但数量不足时,个体健壮的虾竞食力强,生长就快;反之,竞食能力差的,个体生长缓慢;若投饵不足的情况继续下去,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就会出现个体明显差异,导致相残现象发生。在个体参差不齐、大小悬殊的虾塘中,虾的产量和质量都不甚理想。 在同塘虾体相差达2厘米以上时,可采取限制性喂食措施予以补救。在对虾饵料缺乏的情况下,先少量投喂营养价值差的饵料(如花生饼、低值配合饲料),让竞食能力强的大虾先消耗这部分饵料。然后紧接着投喂营养价值高的饵料如鲜贝或杂鱼),竞食能力强的大虾在处于饱食或半饱食状 态下,食欲降低,竞争能力差的个体能够分食到营养价值高 的饵料。使用这种方法可使塘内的虾体"两极分化"得到缓和,从而提高虾体的质量水平。 (四)虾塘发光现象 海水中生存着大量的发光生物,加夜光虫、甲藻和发光 细菌等,由于它们个体微小,纳水时进入虾塘,在受到水流冲击或虾的游动刺激时便能发光。发光生物所发之光大都在人的视觉范围之内,故夜间易被人看到。 海洋细菌不需要机调或化学刺激便可连续发光,细菌性发光对于虾影响不大。 夜光虫多在春、夏两季繁殖,受到刺激便可发光,夜晚可见到淡蓝色的光亮。夜光虫大量繁殖,可引起虾塘缺氧,造成虾窒息死亡。 甲藻类有些种类能分泌藻毒,有害于虾体。 晚间巡塘时可根据发光现象的强弱来判断虾塘中发光生物的数量。发光现象大多是出现在夏季水温较高,在夜间可看到虾在水中流动时的发光行迹。渔民称之为"火虾",入秋后,虾塘的发光现象便趋于减少。 如果发光生物数量大,情况就比较严重。虾塘小可用硫酸铜溶液(0.7X 10-6)泼洒。这种浓度能使发光生物消逝,对于虾体则无影响。 (五)观察虾体活动状态 健康的虾体光泽晶亮,鳃腔清洁,心脏跳动有力,甲壳富有弹性,鳃叶为肉白色,手握时挣扎感强,静息时头部高仰,附肢支撑有力,对周围刺激反应灵敏,难以用手捕捉到。虾体在塘内游泳时快速而平稳,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若不受惊扰,一般不跳跃。如果跳动频繁(非人为因素干扰),有可能是有敌害追逐或水质不好。如发现虾体大量浮动于水面吞咽空气、游泳迟钝、方向不定、时而眼睛和触角露出水面、遇刺激也不能起跳,表明塘中严重缺氧,此时会见到大量虾体浮头。浮头严重时会造成虾群大批死亡。浮头多见于夏季高温,且易在下半夜到黎明前后发生,严重时在白天也有出现。根据养虾者的经验,可能发生浮头的迹象有: (1)天气闷热,池水平静,尤其是持续几天大晴天之后,继而出现阴云无风的天气。 (2)池水过浓,透明度降至20~30厘米,水呈暗浊绿色或乳白色,或者变红,或突然变清。 (3)池底"苔皮"泛起,并有气泡上升 (4)傍晚虾塘周围突然出现大量蚊子,池边有螺类爬出水面。 (5)虾群行为反常,在水的表层乱游动。 虾群浮头有轻有重,但是判别浮头的轻重一般可从下面几点现象来观察: (l)局部浮头为轻,全池塘性浮头为重。 (2)黎明前发生浮头相对较轻,白天发生的浮头较重。 (3)惊动后虾立即下沉为轻,仍浮于水面的为重。 (4)虽浮头,但尚未发现虾尸体的为轻,池底已经出现尸体的为重。 (5)浮头时在池边摊面上未发现匍伏的虾为轻,有倒伏的虾时为重。 (6)浮头时虾的眼睛和触角没有露出水面的为轻,露出水面者为重。 造成虾浮头的直接原因是水中缺氧,但水中缺氧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1)养虾池位置高、条件差,只能在大汛潮期间纳水,又没有提水设备或提水设备不足。 (2)放苗量过大,盲目投饵,造成池水过肥或水质污染而引起浮头。 (3)生长旺季伴随高温季节。 一旦发现浮头,应立即采取解救措施,迅速大量地更换池水,开动增氧机或利用扬水泵喷水,发现死虾时应暂停投饵,进行大幅度换水。 (六)水环境测定 为了及时了解水质情况,要经常定时进行水环境测定。养殖期间的水环境测定内容包括水温、盐度、酸碱度(PH值)、溶解氧含量、氨氮含量、硫化氢含量以及水的透明度等,其中短期效应比较大的因子,如水温、溶解氧等,养殖者必须每天都进行测定。水环境各因子的要求已在本节水质管理中叙述,这里不作重复。 三、虾体的生物学测定 定期进行对虾生物学测定是掌握对虾数量动态、生长趋势所必需的手段。通过测定可反映出所采取的养虾措施是否有效,以便及时改进养殖管理方法,如改善水质条件,调整投饵量,改进饲养方法,同时也可为估计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学测定可以每10天进行一次,内容包括对虾的生长情况、虾胃饱满度、虾数量变化以及观察虾的性比例、蜕皮、病害等情况。 (一)虾体生长情况测定 生长情况反映养殖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虾的生长伴随着蜕皮而进行,每次蜕皮的虾体都会得到一定幅度的增长,所以蜕皮也就是生长的标志。一般早期增长比后期为快,体长在8厘米以前,每10天可生长达1.5厘米左右。但在8厘米以后,一般每10天生长1厘米左右。所以在饲养管理中要采取适当措施诱导和促进虾的正常蜕皮,以达到增长目的。 生长测定一般10天测量一次体长,必要时也可5天测量一次,应在虾塘内多点随机采样,测量50~100尾,算出平均体长。这项工作最好在早晨或上午进行。 体长的测量标准是从虾的眼柄基部至尾节末端。测定体重一般不必单个称重,可将样品放在一起,后提出水面,漏去水分,称一下全重,算出个体平均重量。 (二)胃饱满度测定 检查和统计胃饱满度的目的,在于了解虾的摄食情况和对所投饵料的喜食程度,以便调整饵料数量,提高饵料质量和改进投喂方式与方法。投饵后一方面需要检查残饵情况,另一方面需根据虾胃的饱满度估计虾塘内饵料的多少和虾的摄食强度。因此,养成期应注意观测虾胃的饱满度,统计各胃级所占的比例。根据胃含物所占胃体的比例,胃饱满度一般划分为4级,即饱胃(胃内充满食物,胃壁膨胀)、半饱胃(胃含物约占胃体的1/2,或占全胃,但胃壁不膨胀)、残食胃(又叫少胃,胃含物不足整个胃体的 1/4)和空胃(胃内没有食物)。 一般情况下,投饵一小时后应有半数虾达到饱胃或半饱胃状态,否则可能是投饵量不够或饵料质量存在问题。 测定胃的饱满度,除观察、统计各胃级所占比例外,有条件时还应分析胃含物的成分,因有时在饵料不足时虾也会以底泥或藻类为食,也能使胃处于饱满或半饱状态,这样就不能反映人工投饵的效果,这也是值得注意的情况。 (三)虾塘内虾数量的估测 测定虾的数量是养虾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能及时发现数量变化情况,并采取措施阻止虾数量的不稳定性。但是要准确地估计出池塘中虾的数量是有困难的,因虾在虾塘内分布是不均匀的,虾并非一直停留在池中的某一处(一般情况下,塘的四角和沟内虾最多)。有经验的养虾人员往往可以根据虾群游动或启闸纳水引起窜跳情况,夜间带着灯火沿着塘边观察顺着塘边游动虾群的数目,大体估计出虾的数量。但是,虾的活动情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估测也会出现较大的误差。用采样法可以估计得更可靠些,常用的方法有: (1)标志定量法:取一定数量的虾(500~1000尾),进行染色,挂牌或剪去一边尾扇作为标记,放回虾塘l~2天后,然后再从塘中随机捕捞取样,用下列公式计算池内的虾体总数。 虾塘虾总数(尾)= 采样虾数(尾)×标志虾总数(尾) 平均取样中标志虾数(尾) (2)旋网计数法:首先用旋网在陆地上多次试撒,求出圆形网口的平均面积,再由同一人操作,按虾塘地形、沟、滩比例多次撒网,数清网获对虾之总数,求得每网获虾平均数,换算成每平方米虾数,乘以虾塘总面积(平方米),再乘经验系数K,即得虾塘虾的总数。 虾塘虾总数(尾)= 每网平均虾数(尾)×虾塘面积×经验系数 旋网撒开面积 经验系数K可根据水深来确定,亦应考虑撒网逃虾因素在内,1米水深其值约1.5,2米水深约3左右。 旋网计数法适用于中国对虾等白天活动的对虾,但其他对虾也可作参考。 四、收虾 收虾是养虾最后一个生产环节,也是养虾人希望所在,然而收虾是否适时,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收虾效果和产量。 (一)收虾前应准备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1)掌握气象动态。临近收虾,要向气象部门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天气的阴晴、风向、风力、气温变化、寒潮情况和低温持续时间、降温幅度等。 (2)加强巡塘。检查堤坝、闸门安全情况,注意池水环境变化,防止可能出现的虾体浮头或潜底现象。 (3)准备好网具。根据养虾方式、养殖面积、水深情况等备好收虾网具和运虾交通工具。采用闸门挂网放水收虾时,为防止收虾时网破虾逃,应事先在闸外围一道半圆拦网,并准备好备用的收虾挂网,如果在夜间收虾,还要备好照明设备。 (4)组织安排人力,妥善安排运虾的其他工具也一应俱全。 (二)收虾时间 何时收虾适宜,应根据当时当地虾的生长情况,一般来说,养殖后期虾体重增长较快,产量会相应增加,收虾不宜过早。但也不宜太迟,迟了贻误收获时机也会造成损失。收虾时间还要根据虾的体长、水温状况、饵料供应和潮汐情况等综合因素而定。 (1)虾的长度与重量:一般规定体长在12厘米以上,体重在20克以上才符合商品规格,价格也高;体重达不到要求,价格低,而且差价悬殊。因此,一般要求体重20克以上的虾占70%以上,方可收成。 (2)水温状况:在水温降到16℃以前收完。 (3)饵料供应:养成后期要求多投喂鲜活饵料,尤其是贝类为好,利于强化育肥,促使虾体色泽鲜艳。 (4)潮汐情况:大多收虾是在新月或满月时最活跃,也就是说,大汛潮对虾活动较强,在此期间收虾比较容易。而且有的虾塘建在中潮区的中、下部,受潮汐影响,在小汛期 往往放水不干,所以要选择在大汛期时放水收虾。但大汛期虾容易蜕皮,所以收虾前要检查虾的蜕皮情况。 (三)收虾方法 (1)放水收外:一般运用最广泛的收虾方法是闸门挂网放水收虾。收虾前,先从闸槽中取出粗拦网框和滤水网,安上收虾的长形锥网。锥网由网衣和网袋组成。网衣的网目以 3~4厘米逐渐缩小到2厘米,网袋网目为1厘米。网袋底端系绳,可灵活开闭。整个网身长为网口宽度的4~5倍。 收虾一般在退潮时进行,利用水位落差,提起底部闸板,虾入网到一定数量时,拉起网袋,解开系绳,将虾倒入事先备好的箩筐运走。如此反复操作,直到虾收完为止。一口虾塘最好一次收完;大塘一次收不完的,可分几次收虾,但在一次收虾之后,应向塘内徐徐进水,注意避免池底污物泛起窒息虾体,使虾池保持一定水位,待落潮时再放水收虾。 (2)电网收虾:用小船上安装一台小发电机,船尾挂一张拖网,网口上装有电极,小船开动后电极通电,虾受电刺激跳起进入拖网,即可捕获。 (3)定置网:利用虾早晚沿岸徊游的习性,于岸边张网,使虾自行游入而捕获。 (4)手抛网:在虾池一定点投饵诱集后,利用手抛网捕获,此法需要在虾的数量不多时使用。 (5)吊网:把饵料放在吊网中诱捕,捕获量不多。 (6)囊网(罟仔网):虾易潜伏池底泥沙中,利用囊网拖曳时,易在网口过后才跳出来,而无法捕获。故于虾拖网之底网前装置电线,拖曳时加以放电,使虾受刺激跳出而加以捕获。目前捕虾均用此法。 五、班节对虾养植的生产程序 斑节对虾养殖的养成阶段时间短,当前广东与福建有些地区一年养殖两造,一般第一造在粤西沿海80天可收成,第二造时间稍长为110天左右。养虾收成之后就要进行包括排除积水、封闸晒塘、清理塘底、维修堤坝、清整沟渠、安装闸网、清池除害、过滤进水、繁殖基础饵料,以及运苗、过数、下塘等项工作。上述工作先后有序,具有时间性强、工作量大的特点,如果一个生产环节被疏忽就会造成后面工作的被动,需一环紧扣一环,务必认真做好。 六、斑节对虾养成管理主要措施 斑节对虾的养殖技术要求比较高,比较细,各个生产环节紧紧衔接,一环脱节,往往就会贻误全局,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必须抓好关键的技术措施。 (一)在整个养殖周期应着重抓好如下5个重要环节 (1)虾塘整治关:重点抓好堤坝修理,堵塞漏洞,挖深环池沟,提高水位,清淤必须彻底,晒塘不少于一个月。同时每亩撒生石灰100千克。 (2)投苗保苗关:主要做好严格选购优质的虾苗,虾苗规格要求达到1.2厘米以上。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一万尾左右。投苗必须做到"虾苗不健壮数量不足不投,未培养基础饵料不投,气候不宜水质不符不投"。投苗后必须注意查苗保苗,早期适量投喂鲜活的动物性饵料,如鱼肉或牡蛎肉等。 (3)水、饵关:抓好水质管理和饵料投放是整个养殖过程的重要环节。水质管理要做到早期要肥,中、后期要活;要在闸门进水口安装锥形网,以增大水交换量;饵料投喂坚持少吃多餐、营养搭配、粗精互补的原则,做到勤投喂,勤观察。 (4)病害的防治关:主要抓预防,经常巡塘观察虾活动情况,采取药物与生物相结合的预防措施。 (5)适时收虾关:主要抓养虾周期的缩短。一般养80~90天池虾达到每千克40尾的规格即可收虾。 (二)抓好养殖的前、中、后服务 前期主要抓好虾苗供应,技术培训;中期主要加强技术指导,加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要及时找出原因解决;后期是抓产品销售工作。 (三)养成期的关键技术措施 1.重视养殖期的保苗工作 斑节对虾养殖过程中,产量的高低、效益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在养殖过程中如何保好苗,出效益。为保证苗的成活率必须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注意基础饵料的培养:培养好基础饵料生物是提高保苗率,减少投饵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在投苗前一定要进行基础饵料生物的培养,要掌握好培养时间。时间短达不到预期效果,太长会造成藻类大量死亡,特别是池底质酸性的虾池更应注意,否则藻类死亡不但造成对虾适口饵料减少,而且大量沉积池底,产生毒气,危害池虾,降低虾苗成活率。根据海康县的经验,水温在27℃以下时,培养饵料生物以10~15天为宜,在28℃以上时7~10天为宜。若因其他客观原因造成时间过长,出现藻类死亡现象,应更换一半池水,再施放一定量的无机肥料。 (2)注意池底pH值和池上层水pH值差:有的虾池底质由于潜酸性大、气候急剧变化或残饵增多等原因的影响,出现藻类大量死亡,水色变清,透明度增大,池底出现较大的反酸,引起底泥和池水pH值相差较大,往往形成池上层水PH值高于底泥PH值。这样的变化,会对潜伏于泥质中的仔虾,中、大虾,特别是蜕壳虾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出现底泥和池水pH值相差太大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确保虾的成活率。 (3)注意稳定池水的透明度:稳定池水透明度应始终贯穿于养虾的全过程,也是保苗的先决条件。保持稳定的透明度不仅给斑节对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还可以稳定池水各种理化因子。在养殖前期透明度维持在40厘米左右,中后期50厘米左右,当透明度出现不稳定时,要认真查出原因,进行处理。如果由于底质反酸引起,应选用石灰处理,之后再用施无机肥料方法(施肥法则为氮肥:磷肥:钾肥=5:1:1,无机肥不能单一施用)。若因换水过多所致,可只施无机肥调节。 (4)控制放养密度:要按池虾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一般半精养的投苗量是,水深1.0一1.2米时,每亩投苗9千尾以下;水深在1.3~1.5米时,每亩投苗1.2万尾以下;水深1.5米以上,每亩投苗不宜超过1.5万尾。 2.重视科学投饵 在整个养成过程中合理投饵是养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投饵不当,不仅提高养殖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还影响虾池水质管理。因此要进行科学投饵。 (1)准确估算池虾的密度:第一,用网箱放养法,在虾池中设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网箱。投苗时按该池平均密度投苗于网箱中。从投苗之日起,每7~10天取出网箱之虾计数,计算成活率。在虾池没有敌害时,一般虾池中的虾比网箱内之虾成活率高10%左右。第二,当池虾平均体长大于6.0厘米时,用旋网进行取样抽查,池内四周、中间不同位置,不同水深处取样,次数不少于10次,平均得出每网虾数,再根据旋网铺开面积算出单位面积尾数,乘以池塘面积,然后乘以逃逸系数(水深1.2米以下系数取1.3,水深1.3~1.5米时系数取1.5,尔后水深每增加10厘米系数可增加0.l),即可计算出该池虾的数量,也可通过观察对虾摄食情况,看虾的活动情况,根据对虾生长速度来估计。 (2)采取正确、合理的投饵方法:要以"少吃多餐,全池撒料"为原则。第一,投饵次数可随着虾体的增大从少到多,当虾体长小于3.0厘米时,可日投2~3次,体长8.0厘米以下可日投4次,体长大于8.0厘米以后投饵次数应不少于5次。另外早上10点钟至下午4点钟这段时间内不宜投饵。日投饵量的安排,白天投饵量不应超过日投饵量的35%,夜间不应低于65%。第二,投饵要注意环境条件,从而确定每日投饵量,天气差少投,天气好多投;水温高于34℃低于2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在26~30℃时多投;水质差少投,水质好多投;小潮期少投,大潮期多投;雨天少投或不投,下药物时少投或不投,饵料变质不投,6级风以上不投,虾大批蜕壳时不投。 3.促进蜕壳的措施 (l)引进淡水刺激蜕壳,可抽地下水或引溪淡水入池,使池水盐度在短时间内下降2以上,以刺激蜕壳。 (2)使用茶麸刺激蜕壳,每个大潮期换水2~3天后,一般是池虾蜕壳的高峰期。原因是经新鲜海水及水流刺激,此时用15 × 10-6~20 × 10-6浓度的茶麸,可以刺激虾体,使蜕壳困难之虾顺利蜕壳,对虾得以同步生长。用法是把茶麸充分粉碎浸泡12小时以上,然后加水均匀泼洒。泼洒时要降低水位,茶麸刺激3~4小时后,要迅速地纳进新鲜海水,以免高浓度刺激时间太长,危害对虾。定期使用茶麸也可毒死凶猛鱼类和病菌,起到防病除害的作用。 4.在养成中、后期,水体交换采取大排大灌、速排速灌。 随着虾体的长大,投饵量逐渐加大,往往残饵及虾的排泄物不断增多,池水极易发生变化。为在后期管理好虾池的水质,在水体交换时,必须采用大排大灌、速徘速灌的方法。在排水闸边做一个半圆形网目较大的围网,以免速排时对虾被吸于闸网上;在排水时可在排沟附近拌搅池底,以便排出过多的淤泥。进水网要改用网目大的锥形网,以便速灌,这样可以尽快地改善池内水环境,使池虾得以正常生长。注意要尽量缩小排灌的时间差。 5.应用泼洒生石灰防治虾病 生石灰不但是清池、毒池、中和池水酸变的重要药物,而且在养成期定期(5~7天)在虾池使用 8×10-6~ 10×10-6浓度的生石灰来净化水质、消毒杀菌,还可以起到防病作用。石灰对几种虾病有治疗作用: (1)黄鳃病及鳃部肿大,除加强换水外,另用 8×10-6~10×10-6生石灰拌水全地泼洒,几天后有明显效果。广东海康县在1990年有700亩斑节对虾不同程度出现鳃部肿大和黄鳃病,其中520亩投放生石灰5天后病状消失或得到控制; (2)烂尾、断颈、烂足病用10×10-6~20 X 10-6的生石灰水泼洒,坚持5~7天也获得明显的疗效。 (3)结合土霉素、氯霉素药物饵进行定期施用,防病效果也较好。 广东省养殖斑节对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几年来群众已摸索出不少好经验,并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各地应因地制宜,按各地虾池的设备、大小等,狠抓技术措施,要树立科学养虾的观念。1990年广东省海康县采用科学技术养虾,积累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适合实际情况,大大提高虾农的经济取入,为我国南方养殖斑节对虾总结出低耗高效的养殖技术,为发展斑节对虾大面积养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07精养技术模式 国内外养虾业的发展和我们多年的养虾实践证明,对虾养殖是一项经济效益很高的事业,远的不说,就以广东沿海,从汕头至湛江自从80年代发展对虾养殖以来为例,虽经起落,但总的来说是盈利的,尤以深圳市提水式的养虾盈利最佳。1990年深圳市盛龙公司和市农产品批发公司分别在大鹏湾和大亚湾开发的虾场就是采用这种形式进行生产的。当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和广西海洋研究所派出工程师进行养殖,两公司取得了极高的利润。例如1991年深圳市农产品批发公司养殖59.89亩斑节对虾,产值达140万元,纯利60多万元。连续几年均取得好收成。 提水式养虾虽然成本较高,但利润也极高,是一种高投入高效益的事业,而且在养殖技术上逐步成熟。近年来在我国湛江、徐闻、雷州、遂溪等地也相继发展提水式高密度养殖模式,采用封闭式的养殖,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随后广西、海南等地也逐步发展提水式高密度养殖模式。 一、华南地区的提水式高密度养植模式 (一)场地的选择与建设 虾场选址必须依据对斑节对虾习性和要求进行周密的调查和勘测,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合理布局,选择安全可靠,海水清彻,进排水方便,无工农业污染,有电源供应,交通方便有淡水水源的地区建场不要在红树区附近建场,以免在养殖过程中引进许多生物幼体,对养殖不利。全部虾场的规划、设计要科学合理。规模大的虾场必须要建有育苗场、加工厂等一条龙的设备。虾场的设计不但要求有优良的水质,且土质要适宜,虾池排灌分家,且方便、易于排干水晒池、清除敌害和去除污泥,池水循环要快(增氧机打水引起水循环)。 每个虾池面积10亩,圆形,建筑池塘护坡。护坡可减少池塘的腐蚀、水的渗漏、泥土中废物积聚,减少氨、硫化氢和其它酸性物质,以及铁离子和其它有害物质的释放。护坡便于清除投饵区的废物,节省前后两造之间清池时间和费用。护坡材料包括复合红土、复合粘土、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养虾池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广东一般用水泥和红砖建护坡,坡度为1:0.8,边坡混凝土厚度为0.6厘米,虾池深2.5米,通过地下水引水渠(直径80厘米)从大海引进水,建2米×3米蓄水池。用水时由下水泵抽水上灌渠,再由灌渠自流到虾地,每口虾池配备1马力增氧机10台,平均每亩1台,沙底质的虾池都用塑料膜包底,以防池水渗漏。 (二)池塘设计 供水系统:通常是用水泵将水抽入虾池。水泵必须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以便于从沉积物和污染较少区域的水体中部抽水。泵和进水渠必须足够大,使池塘或蓄水池能在4~6小时内进满水,必须在水泵前的进水渠安装一个筛网,防止阻塞进水管。 蓄水池:建议占总面积30%左右,以保证充足的水供应。蓄水池必须有出水口,保证能完全排干池水。 供水渠:精养的虾塘必须设有进水渠,使水可以自流或用水泵从蓄水池抽入虾池中。进水渠的大小取决于养殖池塘的大小、水泵的功率和所要求的水交换率。 池塘:池塘设计要科学,便于换水、收虾、废物集中清除和投喂工作正常进行。 池塘形状:池塘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以便于池塘中的水循环为准,将池塘的角变成圆形以提高正方形和长方形池塘的水循环。 池塘大小:小池塘便于管理,但费用较高,0.5~1.0公顷大小的池塘通常用于精养;l~2公顷大小的池塘通常用于半精养。池塘高出海平面4~6米。 进排水闸:一个典型的0.5~1.0公顷的虾池一般有结构类似,但分开的进排水闸门。闸门大小取决于池塘大小,要求能够让池塘在4~6个小时内注满或排干水。闸门大小一般为0.5~1.0米宽,如果大于1米将会使过滤工作困难,而且很强的水流会造成泥土冲蚀。排水口的位置必须在池塘最低点,从进水口到出水 口的斜度为1:200,以便在收虾的时候可以完全排干水。 通常闸门建在池塘的一端,设置有双层网。养殖初期用细网目的网,后期可以用大网目的网。有的虾农在一个框架上同时装有大的和小的网目的网,当虾长到大于粗网目的网眼时将细网撕去。 中央排水:中央排水系统包括许多水平排列在池塘中央的有孔的管子,这些管子通过一根管子连接到出水口。在开始养殖的前50天用细网目的筛网覆盖在排水口的上面。当对虾长到大于管孔直径的时候再移去筛网。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在养殖的任何阶段都可以排污和清理池塘的底部。 排水渠和沉淀池:虾池的排水管道至少要比池塘的最低点低50厘米以上,以保证通过重力作用排干水。废水在泵入蓄水池或是排放到虾塘外之前必须引入沉淀池沉淀,以沉淀一些特定的废物,沉淀池面积要占养殖面积5%~10%,而且足够深,以防止废物混和重新悬浮。可以在沉淀池中设一些由细网目筛网或是塑料板制成的挡板或是软墙,通过木桩插入池底,以降低水的流速和延长滞留时间,促进废物沉淀。沉淀池中的废物必须定期清除并排放到排放区。 废物排放区:虾塘应提供 5%~ 10%的面积用于排放废物,把池塘废物小心收集排放到专门的排放区,千万不要排放到周围区域以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 二、放养与管理
(一)放养前的准备 (l)浸池:新池筑成后,加深水位浸泡10天,排子再进水,连续反复三次,使池子塘边水泥中的碱性成份充分释放出来。 (2)消毒除害: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或漂白粉精8~10公斤。 (3)过滤进水:消毒5天后进水,用网隔离各种有害生物。 (4)肥水:投苗前一个星期,虾池进水50~80厘米,选择阳光充足的日子,用氮、磷、钾肥水,用量比例为10:1:1,尿素用量 2~3Ppm,分两次施完。 (二)投苗与养殖 (l)投苗:池水深20~40厘米,水温、盐度、PH值要与育苗塘参数一致,每亩放苗3.5~4万尾,虾苗质量要严格把关,一次放足苗量,规格为1.2~1.5厘米,在虾池上风口放苗。 (2)养成管理:注意科学投喂,保证投喂优质的、经过专家鉴定的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以虾吃饱吃好为准,少吃多餐,夜多日少,应视具体情况掌握。 (3)水质监测:溶解氧不低于4ppm,经常调节水色,pH控制在8.0~ 8.5最佳,低于7.5或超过9.0可用石灰和漂白粉调节或加水。盐度中后期为18~12‰。 该模式在湛江广泰实业有限公司三年的养殖实践结果,1994~1996年单茬亩产分别达到300公斤(32亩)、445公斤(88亩)和503公斤。1997年在海南三亚林旺镇新开发的高位池创单造亩产达600公斤的新纪录。 (ppm是溶液浓度(溶质质量分数)的一种表示方法,ppm表示百万分之一。即1升水溶液中有1毫克的溶质,则其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1ppm。 ) 三、厦门同安对虾养殖示范区 该示范区对虾养殖面积为312.8亩,平均亩产158.9公斤,平均亩利润5288.3元,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工程措施 (1)虾塘小型化:示范区26口塘中24口塘单塘面积在6.5~13.09亩之间,另外2口塘的面积各为25亩。 (2)配备蓄水沉淀池:面积110多亩,占养殖水面的30.8%。养虾池用水先经沉淀72小时,并经过1.5~2ppm漂白粉消毒处理。 (3)配备长臂式增氧机:每口虾塘2组(每组6个叶轮),平均每亩增氧机功率0.734千瓦。 (4)全面设置捕大留小的定置虾罟网:每口塘均配备两套网目3.2及3.0厘米的定置虾罟网6~8张,用以间捕疏捕活虾,为改善虾生态负荷起积极作用。 (二)生物生态技术措施 (1)因地制宜混养少量黄鳍鲷:每亩混养50~150尾(只),实行虾病"鱼"治,切断传染源。 (2)投放光合细菌:在养殖早期按7~10天投放3~5ppm,进行全池泼洒。 (3)使用环境保护剂:每7~10天使用1次1.5~2ppm的漂白粉或10Ppm的生石灰,养殖后期搭配使用沸石粉,特别是在雨后要及时施用生石灰,以调节pH。 (4)使用优质饲料:早期要求注重培养水色,中期开始投喂含稳定VC和多维素等营养型添加剂的配合饲料。后期搭配投喂少量经淡水冲洗消毒的鲜活贝类(以淡水河蚬为主,不足时也可用水彩短齿蛤补充),日投1次,其余仍投优质配合饲料。 (5)加强水质、病情的预测预报:在示范区、辐射区的主要进水口,每月进行两次对其周围海域水质十个指标的采样分析,并在区内设12个采样监测点,为养虾用水、治水提供参考。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抽样病毒检测。 四、天津汉沽高盐度海水精养对虾模式 (-)养虾场工程及设施配套情况 1.池塘规格 试验池为天津市精养模式示范区300亩连片虾池,虾池最大面积8亩,最小面积1.5亩,平均面积5亩。虾池多为东西向,长宽比为1.5:1,池深3~3.5米,保水深度2.5~3米。 2.虾场配套设施 养虾场位于汉榆公路东侧,在其附近有面积约3000亩的盐场蓄水池,蓄水池的海水含盐量为50以上。有淡水机井6眼。在养成中利用盐场蓄水池经多级沉淀的高盐度海水同机井淡水配兑成低盐度海水(盐度20左右)作为养虾用水。在虾池周围还设有循环沟,用于养虾池进排水及养殖中后期开展的虾池水内循环。一般每两个虾池为一单独单位,其中在养殖前期腾出一虾池做海淡水配水池,另一虾池做虾苗暂养他。 3.养殖机械配套 300亩虾池配置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13台,一般每池安装两台增氧机,平均每台增氧机负荷养虾水面2.65亩。同时为防止养虾期间因停电发生缺氧泛池,还配置了柴油发电机组29台,一般每两个虾池配置一台发电机组,平均每台柴油发电机组负荷养虾水面10.3亩。 (二)日常管理和综合防病技术措施 1.池塘的清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