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化的概念逐渐清晰,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畜牧业的产量及产值大幅增长,肉、蛋、奶的供给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411.96万吨,比上年增长6.8%;工业饲料产量1645万吨,比上年增长17.1%。生产体系不断完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基本实现,外向型格局已初步形成。但长期保持快速成长也是有代价的。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与适当地予以引导和管理的行业相比,(快速成长的行业)有着紧张、脆弱以及隐藏的问题。”其实,随着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提高,以及一体化经营的推进,广东的畜牧业已经暴露出一些矛盾,比如产业化基础薄弱、经营运作机制落后、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等。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将放大这些矛盾:消费市场增长乏力导致畜牧、水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养殖效益下降,部分企业的经营将陷入困境,甚至面临生死抉择。
在形势不甚乐观的形势下,如何加强畜牧业的协作联合,齐心协力度过难关?如何提高竞争力,解决畜牧业平衡、协调、健康发展等问题?已经引发了行业人的思考,也引起了政府、企业、农户的共同关注。
一、广东畜牧业产业化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广东畜牧业产值及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持续增长:2007年我省畜牧业总产值775.62亿元,是1978年的48.5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59%上升至27.49%。畜禽品种结构日趋合理;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区域化进程加快,优势布局初步显现。
广东畜牧业历史悠久,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具备畜禽生产养殖的优越条件。进入新世纪后,广东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区域化态势明显: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发展猪、禽和奶牛;粤西地区及粤北地区主要发展猪、禽和草食家畜;粤东地区则主要发展家禽和特禽。其中生猪和家禽占的比例较大,但猪肉产量在肉类产量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86.7%下降到67%;禽肉的比重则由12.7%上升到32%;而牛羊等草食动物类的比重也由0.6%上升到1%。 2000年,全省已有各种形式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26家,总资产达4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税收16.6亿元,产品出口创汇6.5亿元。广东畜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加速转型,应当以2000年为界。现代畜牧业具有品种优良、饲养集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防疫体系网络化、产品营销市场化等五个基本特征。广东畜牧业向这一目标挺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征:
一是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日趋完善。广东省现有原种和一级种猪场37家,二级种猪场近200家,猪良种覆盖率达95%;全省种鸡生产企业141家,其中原种和祖代种鸡场14家,父母代种鸡700多万套,全年产父母代种鸡3000多万套,孵化商品鸡苗超过10亿只,主要家禽良种覆盖率大85%。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八五”期末的45%提高到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畜禽市场具备一定规模,但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广东的养猪专业化、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规模化养猪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每年生猪需求量达6000万头,但自产只有3500万头左右,自给率约53%,说明生猪产业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对来讲,我省养禽业市场供求弹性较大。由于禽类品种多,个体收益小,防疫成本高,易受疫病影响,市场价格需求波动相当明显,小型的养殖场往往难以经受考验。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养殖场在市场上优势明显。如广东温氏集团重视科研开发,集成本控制、疫病防制、市场把握和经营管理等多项优势于一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养鸡龙头企业。至于牛、羊业则由于广东的气候炎热,易发乳房炎等疾病,而且饲料成本高、产量低,多年来在广东难以形成大的养殖规模,必须通过品种改良和饲料环境的改善来挖掘生产潜力。
三是广东饲料业发展迅速,但创新能力不足。2008年全省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有34家,总产量高达703万吨,占全省饲料总产量43.94%。产量最大的五个市分别是佛山、广州、湛江、江门、云浮,产量分别为398万吨、241万吨、118万吨、112万吨和101万吨。广东省饲料业正迈向生产科研一体化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以恒兴集团为例,企业与农户通过合同、科技指导、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等多种方式联合,走“集团化+农户”的发展道路。其中饲料企业贯穿整个产业链,从产品优化、客户选择一直到渠道建设等方面,都实现了精耕细作,通过并购重组实现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成为农工商联合体。不过从整体上看,尽管省内领航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但由于饲料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大多数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特色少、专业化程度不高。少部分企业自律性较差,以次充好,破坏了行业的诚信经营环境。应该说,如何培植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做强做专,是中小企业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是兽药行业发展迅速,但需延伸服务。截至2008年9月底,广东省通过农业部GMP认证的兽药企业共有92家,珠三角地区一共有59家。随着畜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兽药行业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广东兽药行业存在管理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而愈演愈烈的同质化竞争使行业掀起整合风潮的可能性加大,现在许多兽药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将兽医卫生要求延伸到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一步做好养殖产业服务,以此提高企业参与激烈竞争的能力。
二、广东省畜牧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广东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克服了产销脱节的弊端,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畜牧业的发展。但客观来讲,基地与企业联系不甚紧密、不甚融洽;农民与企业的关系更像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并不十分和谐;产业化基础薄弱,产业链生命力不强等。这些矛盾虽然暂未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大局,但如果不引起重视,则很可能成为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绊脚石”。
1.产业化基础相对薄弱
制约广东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事种苗、养殖、防疫、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企业少,龙头企业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上表现得还不够活跃,由于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生猪养殖等产业化程度不高;二是畜产品的后续加工,存在产中、产后加工严重滞后的格局,绝大部分都是以初级原产品参与市场流通,不能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三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竞争能力弱,除具有价格竞争力外,质量和信誉竞争力还比较薄弱;四是集约化(如生猪)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大大增加了规模养殖疫病的防治难度,重大动物疫情时有发生。
事实上,农户作为产业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仍没有摆脱经营规模偏小、生产单位分散、专业化与集约化程度不高的格局,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广东畜牧业由分散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快速转变,并在养殖的安全、环保、销售、资金需求、技术管理以及盈利控制等方面执行国际标准和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迈向产业化经营,也需充分评估风险。一些企业虽实行“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但加工能力和农业附加值都比较低,产业链条比较短,整体效益不高。广东海大集团薛华董事长认为:“从中国养殖现状可以看出,散户逐步走向集约化的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企业若想一步到位,走一条龙,风险还是很大。”
2.运营机制与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畜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和贸、工、农仍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管理,这与产业化的基本运行机制存在矛盾和冲突。从畜牧业与工业的关系上看,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或农户基本上仍是简单的现货买卖关系,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还未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优势难于互补,劣势难于相抵消。
另外,广东的畜产品收购、运输、批发、销售的初级市场体系仍未健全,畜产品大流通的渠道不顺畅,缺乏综合性的专业市场,导致资源配制效率低,使畜产品供求和价格波动大。只有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运营机制,才能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3.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据资料显示,广东畜牧业产业化服务的组织尚未真正健全,尤其是乡镇社区的服务组织存在“断层”现象。一些乡镇兽医工作特别是基层兽医站普遍存在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和疫病扑灭无足够物质保障等问题;在生产方面,一些地方在畜禽良种、疫病防治、技术推广、饲料和产品检测的投入仍显不足;从服务内容上看,无论是产前或产中的信息、金融、技术等服务,还是产后的储运、销售等服务仍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产销信息服务网络不完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4.利益生成和分配不均衡
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户作为畜牧业生产的主体,数量多而分散,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与加工、流通企业打交道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流通渠道和经营权均掌握在企业,农户既要承担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又得不到市场平均利润,降低了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正是因为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导致存在经济合同不规范、利益主体双方不守信、违约追索成本高等问题。同时,市场风险时刻存在,在利益的驱动下,公司或农户均可能会选择不履行合约,比如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超过与公司签约的协议收购价格,农户很可能会选择不履行合约,而是谁的价高就卖给谁,使公司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公司和农户的协议收购价格,公司可能会直接在市场上购买,不按保护价收购或不按合同规定进行系列服务和利润返还,使农户蒙受损失。这种利益的博弈,经常导致企业与农户恶化了合作关系。
三、积极推动畜牧产业化发展
广东畜牧业强省的主要衡量标志是:科技含量高;产业化程度高;有发达的加工业;有畅通的流通、销售网络体系;有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2008~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等政策已经提出了明晰的战略目标,即由分散型、数量型、速度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型转变,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供给能力,满足广东城乡居民对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广东畜牧业应牢牢把握住建设畜牧业强省的机遇,深入改革,提高整体竞争水平,推动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1.政府需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引导
在今年3月8日举行的“广东畜牧兽医六大行业协会联谊会”上,李容根副省长指出,在新时期,我省畜牧业的改革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省各级农牧部门需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解决突出问题,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毫无疑问,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拓宽产品流通渠道,推动产业联合和畜牧业产业发展等方面,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引导。第一,根据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政策,确定各类地区的区域主导产业或龙头产品;第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提供优良的基础设施,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等;第三,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但应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为基础,适度地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第四,调节利益分配关系,在税收、利率等政策给予农户适度的倾斜,以增加农民收入;第五,全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畜产品良好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增强畜牧业抗风险能力;第六,强化加强信息引导,为农户和企业免费提供各种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实行全方位服务。 2正确处理经营体制与产业化经营关系 处理好经营体制与产业化经营关系,首先是建立在地使用权不变和自愿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适度集中,但规模基地建设与土地经营权流转必须紧密结合。畜牧产业化经营,对畜禽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一方面可通过统一标准、分户生产、联合加工和销售的方式,实现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规模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其次是鼓励和推动农户在不改变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逐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且农户也可以通过打工等获得其他收入,实现双增收。三是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引入按入股分红的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业率;四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3.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步履维艰。龙头企业要得到稳定和优质的加工原料,必须强化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信息引导服务,为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在稳定政策的同时,全省各级农牧部门应加强良种繁育和动物防疫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契机,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科研部门积极参与,逐步建立起一种专业化强功能互补、网络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协调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和农户两大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关键。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步阶段,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要重点发展和规范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加强产销衔接,规范产销双方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在产业化经营基础较好的地区,可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返还一定利润以及提供良种和设备、资助周转金、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确保农户在产业经营中得到实惠;农户可联合组建类似的经济合作组织,在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下,增强谈判能力,也可以实行土地的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与企业结成共同体;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应遵循效率原则,使整个产业链创造的效益最大化,而针对市场波动情况下的利益摩擦,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应合理利用法律和政府的力量,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5.有效解决融资难题 建立健全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政府应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创造条件启动和引导民间个人或组织的资金进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吸引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进入产业化经营,有意识地提高产业化经营的外向度;鼓励畜牧企业联合、兼并,做大做强,创造更好的融资条件,倡导公开、公平竞争,促成一批具有不同优势的畜牧企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不同地区的具有不同核心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示范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畜牧产业地域集聚,为畜牧企业融资提供良好氛围;最后,应健全畜牧业市场体系,规范融资交易机制。 6.企业需理性对待产业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已经明确提出,通过淘汰一批落后企业,转移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一批优势企业,培养一批潜力企业,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围绕主业实施行业并购和重组,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级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些政策的颁布,同样有助于畜牧业诞生更多像温氏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协作体系。
以饲料行业为例,从种苗、养殖到终端产品的加工,饲料行业在整个链条里面是目前市场化最彻底,组织功能最强大,人才相对最集中的一环。广东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认为:“饲料企业有能力来承担创造更大价值的功能。也就是说,(饲料企业)应当向下游进行价值再造,帮助农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向上游提高应对原料全球化配置的能力。”在这个定位下,饲料企业首先应搞好内部组织结构、内部资源配置、科研创新、人才储备等工作,确保在产业链里面获得相对具有优势的位置。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饲料企业延伸产业链,扩展到养殖、动保、屠宰行业是一个大趋势,但没有核心的竞争优势,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合适的人才推动企业战略,成功的机会将十分渺茫。温氏模式一条龙有很大的优势,实际上整整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与积淀,已经改进了传统模式的流程,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根据产业链各流程之间的技术、资金、劳动强度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在内部实现了高效的流程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