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北京“土著”。
但我无比荣幸地拥有一个北京户口。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甚至感到这个户口的含金量还在持续下降。
直到最近这座城市接连出台了令人震惊的车市、楼市调控政策。
私车我向来认为是这个国家的奢侈品,就不提了。但鉴于住房却是生存的必备品,则不得不提。
北京市16日出台落实“国八条”的楼市调控细则,细则要求,在北京市没有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家庭在北京购房,须提供连续5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及个人所得税的证明。暂停在本市购房的门槛是:本市户籍居民家庭两套,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为一套——纳100年税都没用。
在这个无视宏观调控、创造了全国去年最高房价增速的城市,终痛下辣手,该政策试图完成对房地产的致命一击。
你如果单纯无比地痛恨高房价,可能会收获久违的快感,因为房地产商的眼泪即将随着市场的萧条在飞。
但遗憾的是,得到快感的手段却是比畸形高房价更加令人难以容忍的歧视。
前者是依托的是经济杠杆,后者则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的行政规定。
在这一刻,我感到在一个强调公平正义的国度,在一个迁徙自由受到宪法保护的国度,一个叫户籍的幽灵在一个举办过奥运会、拥有漫长文明史的大国首都灵魂附体。一个潜在恶果是:公民社会向身份社会急速逆转。
伟大首都本属于全国人民。这里集中了全国最强悍的权力部门,拥有着最优越的教育、医疗甚至就业条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穿越逐步扩大的城门,从最卑微的职业起步,在帝都的红墙之内立足,逐步分享着部分靠行政力量集中的优质资源——尽管歧视无法根本消除,但人们依旧感受到了进步的力量。
鉴于这次公然的歧视发生在城市化极度不均衡、地区差距加大的背景下,出台这样的政策表面上有其客观困境——毕竟这个极端缺水、极端拥堵、污染严重的城市无法承载越来越多的无序流入的人口。
其实,只要尊重市场规律,完善法治,并加强监管,并逐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提高商品房持有环节的税率,使土地的收益能真正回馈民生尤其是改善弱势群体的住房困境,本可以逐步使楼市驶入一个健康良性运行的轨道。
与此同时,分散首都城市功能,尤其是权力部门的适度外迁,加快周边卫星城的发展,消弭城乡差距甚至可以考虑迁都——而不是简单关上城门,以提升首都居民素质为名,靠行政力量让外地人尤其是外地穷人滚蛋。
毕竟,在北京1700万人口中,有500万没有户籍的外地人,他们绝大多数不是炒房客,而是建设者和奉献者,但由于没有户口,就活该受歧视?
程序的不正义一定带来结果的不正义。
这个政策的一个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在这个城市催生此起彼伏的贫民窟,制造户籍对立,诱发社会矛盾,极大提升整个城市的管理和维稳成本。
当然补救措施还有:那就是在政策房分配中公平地分配给所有北京人——无论有没有户口。
但可能吗?
幸好这个政策是暂时的。这算最大、也是唯一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