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某泥鳅养殖户为了避免卵和种鳅混在一起影响卵的孵化,就用水草来收集泥鳅产的卵,移到另外的池子里单独孵化,但是由于更换水草的时候,造成了根须的脱落,居然导致了大量卵粒的死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得先说说泥鳅的产卵特性。 泥鳅属于多次产卵类型的的鱼类,在一个产卵期,每尾雌泥鳅可以产3000-5000粒卵。但是这些卵要分十余次产出,一般来说每次产200—300粒卵,可这一棵水葫芦最多能收集300—400粒卵。这就意味着,泥鳅产卵期间,工作人员得仔细观察,一旦发现产卵巢附着的卵比较多的时侯,就得及时更换新的产卵巢继续收卵。在更换产卵巢的过程中,水草要掉下一部分根须,这个根须掉到水里面之后,很多卵粒就会从水草上滑落到池底,掉到池底的卵的成活率很低,容易污染水质。
泥鳅对水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在自然环境中,泥鳅喜欢生活在稻田、湖泊、池塘等潜水水域中,只要水质肥沃,没有污染,就能满足他们生存的需求。但是小苗在孵化的过程中十分娇气,对水质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水体的透明度要高,像井水、自来水、地下水都可以用来孵化卵粒,但pH值应在6.5-7,水体中不能有污染物。
这些知识一般养殖户都懂,为了不让水质有污染,在孵化池使用之前,他们事先都会进行消毒,用来收集卵粒的这些水葫芦也都是消毒之后再使用的,为什么它们的根须掉到池底还会污染水源,造成卵粒的死亡呢?
因为泥鳅卵粒要出小苗的时候,里面的鳅苗要想破膜而出,就得运动,但是鳅苗运动的力量很弱, 在这个时候一旦有污染物覆盖到它们的身上就会成为障碍物,让它们失去运动的自由,如果这个时候须根和卵粒搅在一起,卵粒动不了了,最终会导致泥鳅小苗出不来。后果就是导致卵粒死亡并污染水体,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全军覆没。 所以这些掉下来的须根,对于孵化期间的卵粒来说是很大的隐患。
为了免除这些隐患,养殖户干脆换了个方法,不用水草收集鳅卵了,而是让种鳅直接把卵产在池子里面,等产卵完毕 ,把种鳅收走,让卵粒就呆在原来的池子里进行孵化。这样就解决了水草压迫卵粒从而污染水源的问题。此外,为了给种鳅和它们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孵化条件,养殖户还把孵化池改建到了大棚里。这种孵化方式简单好操作,鳅苗的孵化率也比较高。
本文来源:科技苑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