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养殖户给泥鳅打针,药液打进去之后,背鳍上会立马鼓一个包。药液基本进入不了泥鳅的体内,都通过针孔渗漏出来了。这主要是因为泥鳅的肌肉比较薄,本身个体小,入针的深度浅,药液就容易漏出来。打深了,就容易达到骨骼上,打到脊背上的话,药液就进入不到泥鳅的体内,效果也不好。
给泥鳅打针,入针深了、浅了都不行。要想顺利把药液注射到泥鳅体内,得先找准注射的位置,然后采取背部肌肉注射法。注射点是背鳍前方的这块肌肉,注射深度是0.2厘米,但是背部肌肉注射法操作起来不好掌握,因为背部肌肉注射的时候,得让泥鳅立起身子才容易找准位置,这泥鳅是一活物,稍一扭动,就打偏了,所以这催产药不容易打进去,不但浪费了药,还埋下了隐患。针孔如果感染了细菌或者病毒之类的,容易造成泥鳅背鳍的腐烂,对泥鳅造成伤害。
还有一种方法,是从腹腔注射,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更简单易行,而且不容易出现药液的渗漏。腹腔里没有骨头,比背部柔软多了,容易进针,而且进行腹腔注射的时候,泥鳅可以平躺着,人好操作,但是要注意注射的位置不能错,不然会把泥鳅打死的。最准确的位置是在腹鳍上方一厘米左右,但是不能在腹鳍的左面和后面。入针的深度是0.2-0.3厘米。不能太深,太深了会把它的内脏刺穿。为了准确的掌握入针深度,某养殖户在针头上做了一点改进。把长度合适的细胶管套在注射针的基部,只露出0.2—0.3厘米的针头,起一个固定的作用,限制这个针不能插得太深,这种方法简单却很实用,打针的时候就不用顾虑入针的深浅了。
本文来源:科技苑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