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7|回复: 1

古典故事中的管理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3 16: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置身事外的艺术

两个人争论、吵架,如有第三者在场,双方都会请他帮忙, 或是请他评理。第三者在对峙的双方眼里,既是仲裁者,也是同 盟军。这种现象,古今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韩赵两国发生战争,双方都派使者到魏国借 兵,但魏文侯一口拒绝了。

两国使者没有完成任务,怏怏而归。当他们回国后,才知 道魏文侯已分别派使者前来调停,劝告双方平息战火。韩赵两国 国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为玉帛的情谊,都来向魏文侯致谢。韩赵两国力量相仿,都不可能单独打败对方,因此都想借助魏国的力 量。在这种情形下,魏国的行动直接关系到韩赵之战的胜负。魏 文侯没有去介入两国之争,以第三者立场加以调停,战争变成了和平,从而使魏国取得了三国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当双方相争时,第三者越是不介入,其地位越是 重要,当他以置身事外的态度进行仲裁时,更能显示其权威性。

[点评]

如果你手下的两名员工为了工作发生了争执,你已经明显感 到其中一个是对的,而另一个是错的,现在他们就在你的对面, 要求你判定谁对谁错,你该怎么办?其实一个精明的头儿在这时候不会直接说任何一个下属的不是。因为他们是为了工作而发生的争执,而影响他们作出判断的因素有很多,不管对错,他们都 是非常出色的人才。当面说一个手下的不是,不但会极大地挫伤 他的积极性,让他在竞争对手面前抬不起头,甚至你很可能会因 此失去一个得力助手,而得到表扬的那个下属会更加趾高气扬, 也不利于你的管理。

学会了置身事外,你的管理水平当然就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

决堤一定要修堤吗?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在苟陂县一带修建了一条南北水 渠。这条水渠又宽又长,足以灌溉沿渠的万顷农田,可是一到天 旱的时侯,沿堤的农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边种植庄稼,有的甚 至还把农作物种到了堤中央。等到雨水一多,渠水上漫,这些农 民为了保住庄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坝上挖开口子放水。这样 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条辛苦挖成的水渠,被弄得遍体鳞伤,面 目全非,因决口而经常发生水灾,水利变为水害了。

面对这种情形,历代苟陂县的行政官员都无可奈何。每当渠 水暴涨成灾时,便调动军队去修筑堤坝,堵塞决口。后来宋代李 若谷出任知县时,也碰到了决堤修堤这个头疼的问题,他便贴出 告示说,“今后凡是水渠决口,不再调动军队修堤,只抽调沿渠 的百姓把决口的堤坝修好”。这张布告贴出以后,再也没有人偷 偷地去决堤放水了。

[点评]

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值得管理者深思,如果在执行一项政策 之前就把这当中的利害关系对执行者讲清楚,他们也许就不会为 了自己的私利而做出损害团队利益的事情了。

以人管人,总是有漏洞可循的,因为人都是有弱点、有感情 的。而制度呢?却能起到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制定一套安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12-13 17: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者必备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3 14:0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