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传染病。特征是病程极短,肝肿大并有出血斑。新疫区死亡率高达90%以上。
一、病原:
1、病原:为鸭肝炎病毒。 2、抵抗力: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育雏室内能存活10个月,粪便中的病毒在阴湿处能存活37天,在2%来苏儿中存活1小时,0.1%福尔马林中存活8小时。 二、流行特点: 1、易感动物:主发生于5周龄以内的小鸭,成年鸭一般不感染。 2、传染源: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愈康复带毒达1~2个月。 3、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 4、季节性:在孵化季节,可在雏鸭中迅速传播。 5、诱因: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三、症状
潜伏期为 1~4 天。 1、突然发病,沉郁,离群呆立,不愿行走,缩头拱背,眼半闭呈昏迷状态,停食,有的腹泻,粪便稀薄带绿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双脚呈痉挛性划动,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扭曲于背上,两腿伸直向后张开。多在发病后3~4天内死亡。1周龄雏鸭死亡率可达95%,1~3周龄为50%或更低些,4~5周龄幼鸭则基本上不死亡。
四、剖检
特征性变化为肝肿大,质地柔软易碎,色淡红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充满胆汁。脾脏有时也肿大有花斑,多数病例的肾脏充血、肿胀。 五、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都有较特征的表现,可作出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六、防治 1、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是对4~5周龄以下的雏鸭群采取隔离饲养,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严格禁饮野生水禽栖息地的露天水池的水。 3、在雏鸭开始发病时,立即给每只雏鸭肌注高免血清或痊愈鸭血清0.2ml,可以控制发病和减少死亡率。 4、用鸭肝炎病毒鸡胚化弱疫苗直接给雏鸭作预防接种(肌注或足蹼内刺中)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力;或用鸭肝炎病毒弱毒苗对成年种鸭胸部肌注,每次1ml,间隔两周再注射1次,经过免疫的种鸭所产生的蛋含有抗体,蛋孵化后,小雏鸭体内的抗体可维持2~3周,能保持雏鸭在最易感的时期有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