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大学农学部现座落在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校园占地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各种建筑错落有致,办学和生活设施齐全。
农学部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清政府在河北保定建立的北洋马医学堂,是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的发源地。1912年(民国元年)改名为陆军兽医学校。1953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将前身始于北洋马医学堂的解放军第二兽医学校与解放军第一、第三、第四兽医学校合并,在长春组建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朱德总司令题写了校名,从此揭开了新中国高等军事兽医教育的帷幕。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分别于1992年8月和1999年4月,更名为解放军农牧大学、解放军军需大学。江泽民主席先后两次来校视察,并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2003年6月23日,中央军委决定撤消军需大学,整体移交地方继续办学。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2004年5月29日批复:军需大学,移交教育部管理,与吉林大学合并。2004年8月29日军需大学正式并入吉林大学,2004年12月30日改称“吉林大学农学部”。吉林大学对学部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学部按照学校的授权,相对独立管理校区事务,学部设置党委和行政管理机构,独立组织教学、科研、学生、后勤、产业和资产管理工作,财务实行独立核算。
农学部现设14个职能处(室),3个群团组织,4个直属单位,3个学院(畜牧兽医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军需科技学院),2个中心(公共教学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和1个研究所(人兽共患病研究所暨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还有1个企业化管理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7个领域),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1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实验动物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覆盖了理学、农学、管理学和军事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文理渗透、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群。预防兽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兽医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和食品科学为省级重点学科。
农学部现有人兽共患病研究、动物胚胎工程、兽药工程技术中心、动物机能、动物遗传、生物技术、实验动物检测、服装工艺、营养与功能食品、食品安全、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有害生物防治研究、农业生态与环境研究、物流科技创新中心和外语语言等50多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有覆盖全校区的校园网络,有智能化的教学实习基地;在众多的建筑物中,有功能比较配套的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及国际标准的体育运动场,有行政办公大楼、农学楼、基础教学楼、食品楼、管理楼、畜牧兽医教学科研楼,建有三环广场、学习广场、校园文化主题雕塑。还有较好的生活服务保障设施和学生公寓。另有拥有60多个多媒体教室的教学大楼和教学实验大楼,可同时容纳5000多名学生上课。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2900余名,研究生530余名,留学生12名;“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学员1400余名,成人教育学生1700余名。现有教职工9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具有高级职称160多人。
农学部近十几年来取得了重多教学科研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863”国家重大军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国家、军队和省部级重点课题500余项,获得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80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140余项,获得专利10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80余部,发表论文6000余篇。由学部主办的《中国兽医学报》已成为国家自然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学部在人畜共患病防治、食品安全、动植物转基因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培育出了世界首例“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
农学部自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对外交流活动,先后派出援外专家,留学进修和考察人员400多人次,接受全日制留学、进修生、访问学者和科研协作专家700多人次。学部先后与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瑞典等20多个国家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其中,学部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日本国北里大学、韩国忠北大学校、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校际间交流合作关系。
农学部秉承百年办学精髓,弘扬自强不息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谋划学部未来的发展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学部,为实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农学部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