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状态在《系辞》中叫“洗心”,在《庄子》中叫“心斋”,意思都一样。比如,《庄子·人间世》讲了这么个故事:
颜回要到卫国去做官,临行前向老师辞行、请教。孔子就说:“你先斋戒清心,然后我再告诉你。你心气这么足,那容易听进去我的话?即使能听进我的话,不斋戒清心,上天也不会答应的。”
颜回说:“我家境贫穷,已经好几个月不饮酒、不吃荤了,这样可以说是斋戒了吧?”孔子说:“这是祭祀前的斋戒,并不是‘心斋’。”颜回就问说:“那什么是‘心斋’呀?”
孔子说:“你必须拼除杂念,心里专一,不用耳朵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朵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只在于与外界事物交合,而凝寂虚无的心境才能应待宇宙万物,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颜回说:“我没有领教‘心斋’以前,是一个真实的颜回;领教了‘心斋’以后,好像颜回我这个人不存在了。这可以叫做虚无空明的境界吗?”孔子说:“可以了。如果排除外界的干扰,使耳目感官专注于内心,那么鬼神都会来依附你那空明的心宅,何况是人呢!”
这个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却揭示出《易经》为什么能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原因。
首先,进入这种心理状态时,会唤醒我们的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是与整个宇宙生命的潜意识相通,有一种使我们回到生命本初的感觉,因而有可能使我们看到问题的深层。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G·琼曾深有体会地说,他潜心研究《易经》许多年,经常在一棵古树下一坐几小时,先提出问题,再从《易经》中寻找答案。《易经》从来没有使他失望,得出的答案总是令人感到惊奇。
再就是,进入这种心理状态的人,是很容易接受暗示的。从施受的角度上来说,暗示分自我暗示、他人对暗示;从效果上来说,又分恶性暗示、良性暗示。暗示的力量有多大呢?
赵本山、范伟、高秀敏合作表演过一个小品——《卖拐》,家喻户晓。本来什么病也没有的“范厨师”,在“大忽悠”的一再忽悠、暗示下,最后居然成了瘸子。这是一个恶性暗示的典型例子,我们再看一个良性暗示的例子。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有一篇名作,叫《最后一片叶子》,小说中描写,一位女青年出外谋生,饱经磨难,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病倒在一家旅店中。
由于感到前途涉茫,加上冬天来临,女青年的心情格外抑郁、颓废,如同窗外对面墙壁上一株老朽的常青藤:枯叶一片片地坠落。随着藤叶的不断飘落,这位姑娘莫名其妙地相信:当藤上最后一片叶子坠落时,她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同住这个旅店的,有一位贫穷而善良的老画家,为了挽救这位姑娘的生命,经过几个长夜的努力,在常青藤边上画了量片绿叶,不像长在藤上的叶子一模一样。而老画家的举动,那位姑娘并不知情。
当她每天早上探视对面墙上的常青藤时,看见那些“绿叶”始终顽强地生存着,任凭风吹雨打总不飘落。这给了她极大的暗示。她的心情因此大为乐观,身体居然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起来,最终一跃而起,充满信心地去开拓新的人生天地。
中医就经常运用这种暗示方法,通过作用于人的心理、精神,由心理、精神进而影响到生理,来达到“移精变气”的治病目的。比如《江西通志》中有这样一个医案:
明代有一贵人患眼疾,性情又非常暴躁,希望眼疾能够迅速痊愈,但是久治不愈,更加上火,于是频繁地更换医生,后来又请当时的名医杨贲亨诊治。
杨贲亨说:“你的眼疾可以痊愈,只是服用药物过多,药物的毒性已经进入左腿,不久毒性一定发作,我很是为你担心呀!”说了这番话以后,杨贲亨就走了。
听了杨贲亨的话,这位贵人很是担忧,将心思转移到他的左腿上,经常抚摩,唯恐毒性发作。但过了几天后,并没有出现左腿药毒发作之事,眼疾却逐渐痊愈了。
这位贵人因此责备杨贲亨的话不灵验,这时杨贲亨才给他解释说:“你的性情急躁,盼望疾病速愈,经常持镜自照,心思全在眼睛上,这样反而引火上炎,眼疾怎能痊愈呢?因此我故意使你将注意力转移到腿部,引火下降,这样眼疾自然痊愈了。”
当今社会,各种暗示越来越多,让人们常常被纷纷扰扰的东西迷糊了自己的心志,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慢慢认为大多数人都做就是对的,失去了自己心中的一杠秤。物质越来越丰富,精神越来越贫乏,物质已渐渐失去了为精神服务的作用,我们都沦为了奴隶。
庄子详细观察人的情绪变化,列出了十二种:喜、怒、哀、乐、虑(忧虑)、叹(叹息)、变(反复)、恐(恐惧)、 姚(轻俘)、佚(放纵)、启(张狂)、态(作态)。
人心排斥卑下而争求上进,在上进卑下之间憔悴不堪;.....躁进时热如焦火,退却时冷若寒冰。变化速度之快,顷刻间可以往来四海之外。没事时,安静如深渊;一发动,远扬于高天。激荡骄纵而难以约束,就是人心。
庄子说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一语,就是要我们排除身体的欲望与心智的执着。术语叫做“心斋”。人的心可以处于四种状态:一是经验的主体,随着感觉与人互动,完全身不由已;二是计较的主体,总是与人比来比去,生出贪念与执着;三是反思的主体,可以收敛反省,凌空观照自已的处境;四是超越的主体,显示空灵自在的智慧。
所谓心斋,就是排除前两种状态,入第三种状态,再向往第四种境界。关键是一个“虚”字,让心如死灰,有如守斋之后的一片澄明,因为只有在“虚”之中,道才会展现出来,无得无失、无往无来、无利无害。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房间空虚,自然明亮,吉祥也将止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