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常用中草药
(一)大黄
又名锦纹、黄良,别名将军、生军、马蹄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及根状茎入药。本品呈圆柱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厘米,直径3-10厘米;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质坚实。
本品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广,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有收敛、泻下、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等作用。用以防治细菌性烂鳃病和白头白嘴病,对草鱼出血病亦有一定疗效。其使用方法为:
1.全池泼洒 常用量为2.5-3.75ppm,临用前,先将池需用大黄量,用0.3%氨水(含氨量25%~28%),按1:20例,在室温下浸泡约12~24小时,使蒽醌衍生物游离,可提药效。再将此药均匀洒入水中,可有效地防治粘细菌性鱼 本品与硫酸铜联用,即大黄1~1.5ppm与0.5ppm浓度的硫酸铜联用,亦可提高药效。
2.内服 一次量为5-10克/公斤鱼体重,大黄碾成粉末混入饲料内,每天1次,连用3天,可防治粘细菌性鱼病;连用7天,再泼洒0.7ppm浓度的硫酸铜,对草鱼出血病有一定疗效。
(二)五倍子
又名倍子、百药煎、百虫包。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的叶片或叶柄,因受五倍子蚜虫的刺伤而生成囊状,鲜时为绿色,干燥后变黄褐色,呈不规则的圆形或长圆形。五倍子含有大量鞣酸,能凝固蛋白质,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抗菌作用主要存在于皮部,而心部的煮液则无抗菌作用。用于防治粘细菌、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引起的鱼病。
用法用量:先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冲溶,全部溶解后,用水稀释全池泼洒。常用量为2-4ppm。
(三)大蒜和大蒜素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具有特异的辛辣味和蒜臭。其有效成分为大蒜素,是一种植物杀菌素,为无色油状液体,遇热不稳定,置室温中二天即失效,遇碱也易失效,但不受稀酸影响。大蒜头干燥粉末的抗菌性质可以长期保存。新鲜的大蒜头中无大蒜素,而有一种无色无臭的大蒜氨酸,在大蒜酶的作用下,大蒜氨酸变成大蒜素及二硫化丙烯基而发挥作用。大蒜素具有广谱抑菌止痢、驱虫及健胃作用,常用于防治鱼类烂鳃病和肠炎病等。大蒜素也可由人工合成。其使用方法如下:
1.大蒜使用方法 每100公斤鱼用大蒜0.5-1公斤拌入饲料中投喂,6天为一疗程;如加入等量食盐,可提高疗效。用于预防烂鳃病和肠炎病。
2.大蒜素使用方法 每100公斤鱼用大蒜素10毫升,拌入饵料中投喂,3天为一个疗程,用于防治烂鳃病和肠炎病。也可用于浸洗,以10-30ppm浓度浸洗鱼体1小时,可杀死锚头鳋,每20公斤水中加入2-3毫升大蒜素浸洗鱼体对治疗鲤鱼竖鳞病有效。
(四)地锦草
又名奶浆草、血见悉、铺地锦,为大戟科一年生葡匐小草本植物。地锦草含黄酮类化合物及没食子酸,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抗菌谱较广,并有止血和中和毒素的作用。主要用于防治肠炎及烂鳃病,可单用,也可与铁苋菜等合用。
使用方法是每100公斤鱼用干地锦草500克(或鲜草2-2.5公斤)煮汁,连渣拌入饵料中投喂,3天为一个疗程。
(五)苦楝
又名楝树,为楝科落叶乔木,高15-20米。含川楝素,有杀虫作用,药用根、茎、叶能杀死原生动物和驱除肠道寄生虫。
使用方法是取楝树枝叶30-40公斤分几处在池中堆沤,或用枝叶60公斤煮汁后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病、隐鞭虫病,配以菖蒲、桑叶等,可治锚头鳋病。其根和皮煮汁也有相同作用。
(六)槟榔
为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的种子。槟榔含有生物碱,以槟榔碱为主,为驱虫的有效成分,具有强大的驱绦虫作用,常用以防治头槽绦虫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一次量为2-4克/公斤鱼体重,混饲,每天一次,连用3-5天,用于治疗绦虫病。 有人报道槟榔对孢子虫也有作用,以20-40克/公斤鱼体重,混饲,每天1次,连用15-16天对治疗鲤碘泡虫病有效。
(七)菖蒲
又名白菖蒲、水剑草、石蜈蚣。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本品含芳香挥发油1.5-3.5%,油中主要为细辛醇、细辛脑、甲基丁香酚、丁香酚及倍半萜烯类等,含有非结晶形苦味。可防治肠炎、赤皮、烂鳃等病,全草入药。
用法用量:每亩水深1米,用菖蒲4-5公斤,扎成2-3捆,放置食场及上风进水口处,每天翻动1次,促使其腐烂。或每亩水深1米用菖蒲1.3-2.5公斤,打成浆汁加食盐0.5~1公斤,全池遍洒,可治疗水霉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