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我开始正式接触低蛋白日粮,从此,我的学习和工作与低蛋白日粮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我想和各位同仁分享我的低蛋白五年,希望和有识之士一同来探讨低蛋白日粮。
硕士三年大部分时间是泡在猪场做低蛋白日粮的试验,第一个试验的时候,豆粕价格2300左右,与玉米的差价不大,成本上没有优势,只当做是做研究,小猪14%的豆粕,中猪10%的豆粕,大猪6%的豆粕,猪的生长速度与高蛋白的常规饲料没有明显区别,饲养试验结束后进行了屠宰试验,系水率低了1个百分点,方差分析没有明显差异,当时对此也就不是很在意。2007年9月,豆粕开始猛涨,试验所在的猪场开始采用低蛋白日粮,至今仍在使用。2008年7月豆粕价格达到历史高位,最高报价4800,许多企业纷纷推出低蛋白日粮,很明显,在当时豆粕用量越低,低蛋白日粮的价格优势就越大,厂家利润就越高。如是大猪料最低4%的豆粕用量也有厂家敢推荐,加之当时豆粕紧俏,假货或者蛋白含量不达标的豆粕也有不少,低蛋白日粮的效果达不到厂家宣传的效果,随着豆粕价格的走低,很多市场低蛋白日粮逐步退出来,并且给很多养殖老板留下低蛋白日粮效果不好的印象,“头尖屁股尖肚子大”。这给后来的低蛋白日粮推广者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目前的市场上的低蛋白日粮,我个人为不足有四:
一、推荐豆粕用量过低
低蛋白日粮可以降低日粮蛋白水平,但是不能无限度的降低蛋白水平。小猪阶段,20kg以上的猪在原料可控的情况下,14%的豆粕用量,14%的蛋白水平,猪生长速度正常,生产中15kg的猪就可能会用小猪料,并且不是每个猪场对原料都能控制好,16-18%的豆粕用量就十分必要。50kg开始喂中猪料,10-12%豆粕用量较为合适。大猪阶段要考虑胴体品质,生产中要考虑猪的外型(卖相),4-6%的豆粕用量不会影响生长,但会影响体型,影响系水率,屠宰后猪肉渗水严重,大猪阶段建议豆粕用量达到12%以上,上述问题就能有效解决。
二、所采用的氨基酸模型不合理
国内低蛋白日粮的研究采用的理想氨基酸模型多是NRC(1998)理想氨基酸模型,有研究指出,生长猪采食以理想蛋白质模型为基础配置的低蛋白日粮时,改变了机体蛋白质和脂肪沉积代谢的模式,从而导致氨基酸平衡模型发生变化。 目前,低蛋白日粮条件下的氨基酸需要量、氨基酸模型中国农大正在进行研究,有待分享。
三、沿用的能量体系不合适
玉米与豆粕的消化能相差不大(14.2:14.5MJ/kg),净能相差很大(11.1:8MJ/kg),配制低蛋白日粮时玉米与豆粕单纯的等量替代,必然会导致能量偏高、胴体偏肥。因此设计低蛋白日粮时采用净能体系,能量水平更接近猪的生长需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原料净能数据库的建立,至于日粮净能水平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章大家可以去参考。
四、其他问题
离子平衡、钙磷水平、肽的影响。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