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魏黎明 大蒜和绿豆价格一段时期内快速上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认为是游资在 “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统计局、农业部却否认这一说法。但这并不妨碍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发文要求各地“严厉打击”,并迅速派出人马实地调查取证。各地发改委也积极响应,广东还揪出了两个据称是炒作牟利的典型。
姑且不论这两个典型是否够得上 “炒作”、“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因为在《价格法》中似乎很难找到这样的量化标准,甚至连一些相关字眼都未见有明确界定。仅就各级发改委声势颇大的“严厉打击”而言,似乎至今也未见有更为确凿可信的查处案例。
或许因为如此,游资炒作论声势浩大,事实却被抛在一边。很少有人真正关心大蒜和绿豆等农产品为什么涨价,涨价幅度是否合理?来自统计局和农业部的“天气异常”和“大蒜减产”等说法可以提供部分解释,更为理性的思考则应该指向通货膨胀的 “山雨欲来”。
熟悉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人士不应该忽略,在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之前,我们向基建设施、国有企业等领域投入了高达数万亿元的资金。随之而起的,是各级政府急速膨胀的隐性债务。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房价、股价轮番上涨,金价一路高升,化肥、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也不同程度上涨。大蒜和绿豆价格上涨,只是涨价的最新案例。
这些涨价不是无迹可寻。无论涨价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无非都是因为“少”.什么商品少了就会火,就会口口相争,就会变得金贵。这是正常的市场规律,这个规律到了农村,到了农产品领域,道理也一样,就算是“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吧,那也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从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很难界定所谓囤积居奇和市场正常的低买高卖到底有什么区别。从效果往上倒推行为和动机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大蒜涨价了,绿豆涨价了,这极易形成传导效应,特别是在媒体的不断关注之下。既然罪在炒作,打击炒作就可以避免价格上涨,不仅打击炒作,连带着媒体也因为不实报道,被要求闭嘴。虽然《价格法》明文规定,“新闻单位有权进行价格舆论监督”。
可以理解,农产品涨价势必带动CPI上涨,触及价格调控红线,这会令某些部门脸面上很难看,价格持续上涨则会影响到民生。一个事实是,农产品价格似乎从来都不应该大幅上涨。这成了我国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个底线。上个世纪50年代初出现的统购统销政策,一面通过低廉的官定价格强制从农民手中收粮,一面又以较高的价格向农民提供日常必需的工业品。
这么多年来,某一部分历史似乎并没有多大改观,农村补贴城市依然是常态。城市居民菜篮子空了是天大的事,农民长期种地不挣钱却似乎活该如此。长期以来,我们用8亿农民和农民工的血汗,浇灌出一朵朵鲜艳夺目的城市之花。而当农民们想从这些伟大成就中分一杯羹的时候,却可能招致当头棒喝。谁来回答农民发出的疑问:“蒜价高了,政府开始调控了,前几年蒜价跌到几分钱,为什么没人管?”要知道菜贱伤农也是天大的民生。
当市场低迷、农民利益受损的时候,有关部门的作为有限,这已经埋下了下一轮价格上涨的种子。如果再因天气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这里面当然会有人看到机会。无论他们是炒作还是对价格的敏感把握,都只是结果而非原因,更难以通过对这种连锁反应的打击而消弭价格上涨的隐患。所以,“蒜你狠”、“豆你玩”固然是驳了有关部门的面子,问题是,如果将矛头指向炒作和囤积,想以此切断价格传导链条,确实有些治标不治本。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