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8 17: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3. 参照液体深层发酵建立固体发酵过程参数
现在的豆粕发酵,不应该继续农业发酵或食品发酵的工艺路线,现在的豆粕发酵没有得到,也不可能有时间得到几百年的经验积累。而液体深层发酵,却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包括检测方法,数据分析,控制反馈,甚至设备选型,物料平衡等等。第一步,先实现稳定的固体发酵工艺,参照液体深层发酵建立固体发酵过程参数,是必然的选择。
3.1液体深层发酵参数简介
液体深层发酵工艺认为,发酵液为一个均匀的,处于激烈湍流状态的气,液两相或气-液-胶三相的可压缩的非牛顿流体。在这个体系内,任一点的代谢状况,可以代表整个发酵罐内发酵液的代谢状况,则,整个过程监控过程,可以分为取样----检测/监测----反馈三部分,至于选取参数的依据,则坚持以下原则:
1,易于取得或检测。
2,与代谢实时相关。
3,抗干扰,检测值散布小。
鉴于以上原则,液体深层发酵的监测数据,并不是按照便于理科研究,二是便于工程操作选取的。
3.1.1常见液体深层发酵过程参数
发酵过程参数,一般等同于生理参数,用以反馈和控制整个发酵过程。
一般常见的生理参数为:pH值,生物量(用菌浓,湿菌体含量,干菌体含量,涂布菌落,细胞量,OD值等来表示),糖含量,氨基氮含量,可溶性磷含量,效价(目标产物含量),溶氧,尾气中氧,二氧化碳含量,发酵过程热量的产生速率(一般通过降温水流量标示),等等。其中,常用的为pH值,生物量,糖,氮,磷含量和目标产物含量。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pH值,生物量,糖,氮,磷和效价。
包括pH,以上参数,基本可以看做是物质在水相里散布的浓度或其函数。依照这几个简单的参数的分析,可以确定液体深层发酵几乎全部的工艺要求,并实现严格的具有可重复性的发酵过程控制。
3.1.2检测参数(或曲线)的构成
不连贯的数据不能用来实现过程控制,不了解曲线的由来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必须明白参数的构成。
参数的构成,包含两个问题。第一是在认为搅拌均匀的前提下,数据的连续性问题。即取样受工艺反馈对发酵液浓度稀释或浓缩或改变,是否能够表现代谢过程的问题。第二是检测曲线构成或曲线复合的问题,也即真实度的问题。
面对第一个问题,由于所有生理参数都是用浓度来表示的,以最常用的分批补料发酵,看某底物(或产物)总量变化的情况下,不计误差时,在检测上的表现。
C1=S1/V1
C2=S2/(V1+V2-V3-V4)
△C=C2-C1
其中,C1为上班次检测值,C2为本班次检测值,△C为本班次变化值。
S1为上班次总底物量,S2为本班次总底物量。
V1为上班次发酵液体积。
V2为上班次补料量。
V3为上班次取样量。
V4为上班次呼吸损耗量。
事实上是,与V1相比,取样量和呼吸损耗基本可以忽略,而总补料量虽然很大,但每班次的补料量不会超过总体积V1的1/20,这时的误差,当S相对V1很小时(这正是液体深层发酵的特点),相对于检测的系统误差,还是比较小的。所以,在液体深层发酵中,工艺反馈对数据的影响是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即,对于发酵过程,在检测误差可以接受时,把C1,C2看做连续的监测数据是可信的。也即△C可以看做是由于连续的代谢被细胞合成消耗或细胞裂解释放的某底物变化。
第二个问题,即检测值C=f(t)------(t为时间)的参数构成,或当C绘成曲线后,该曲线是由几条曲线复合而成。
除了C函数所试图表现得S的真实浓度,也即真实值外,C还由另外两个函数构成。
首先,由于液体深层发酵的发酵液是气-液-胶三相的非牛顿流体,且随着时间的进行,粘度这个监测误差函数的影响最大的参数也越来越大,所以粘度误差会是一个在X轴两侧振幅越来越大的一个震荡函数。
其次,是监测的随机误差。
这两个误差也是C曲线的重要构成部分。
由此可见,虽然我们得到了唯一的检测值,但C=f(t)表现得不是S浓度的真实值。检测值将会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受到更大的干扰。
C构成的曲线是连贯的(第一个问题),又是不能完全信赖的(第二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的数据分析,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基于监测的过程控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处理技巧(如差商,拟合等)与经验。
类似的情况,会出现在固体发酵等任何需要选取过程参数和分析过程参数的工艺过程中,液体深层发酵的监测与分析技巧,也必须在固体发酵过程控制中得到借鉴和应用。
3.2参照液体深层发酵初步建立固体发酵过程参数
固体发酵(包括豆粕发酵),其过程控制,不应该选用传统发酵的以来经验的模糊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地,全面的,实时控制的检测-反馈体系,以实现工艺过程的可重复性以及产品的稳定性。
经历了长时间的大工业生产,类似的体系,在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中已经广泛应用,在建立固体发酵的检测-反馈体系时,可以借鉴其思想,方法和技巧。
3.2.1拟建立的取样方法与拟检测过程参数
一旦突破固体发酵渊源方面的限制,而进行生理参数的选取和检测,则在借鉴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以建立检测体系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物料的物理性质。
由于固体发酵物料不是均匀的,这就要求取样不能任意选取,而应该在最能代表大部分或绝大部分物料的点,选取不止一个的点进行检测,然后去掉离群值,平均其余的检测点以尽可能得到散布较小的,有连贯性的数据。
按照发酵行业检测的习惯,所有生理参数检测都是在较稀的水溶液中进行。工业化检测的经验显示,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定量检测,比固体条件下的检测要精确地多。依照这个惯例,固体发酵工艺过程参数也应该选用与液体深层发酵类似的过程生理参数。
另一方面,选用类似的参数的另一个好处,是借鉴液体深层发酵对数据处理的经验。必经,所有发酵过程工程师是面对同样的参数进行工作的。
固体物料有固体物料的特点,所取样本,也为固体,这就需要溶解到定量的水溶质中,来进行检测和比较。目前,本实验室暂定为:
迅速烘干样品至恒重,然后称量10g至100g纯水中,震荡溶解,取上清液检测。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参考液体深层发酵。
这样,可以进行比较的是pH,糖,氮,磷。
还有一个重要的参数是生物量的检测。在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中,生物量用离心法得到菌体,然后烘干测干菌重或不烘干测湿菌重,有时,也用比色法或血球计数仪,平板涂布测菌数。
但是固体发酵没有可以类比的可行的检测方法。不仅仅离心不可取,由于很多时候在微观环境物料的营养水平也有差异,造成生长不均匀,即便平板涂布也不能体现代谢情况,更不能使检测值的散布被允许在可以保证数据连续性的范围内,也就没有进行曲线分析的意义。在固体发酵中,用直接测量生物量的方法不能进行过程分析和控制。
这样就引入一个新的参数,用能量损耗的总量来衡量代谢过程,就可以通过计算函数的导数得到代谢强度,取代原来液体深层发酵中对生物量及其变化的描述。
这个量即单位重量的物料经过一定时间发酵后重量的变化。暂命名为“失重比”。
3.2.2按预想取样方法,比较液体深层发酵,固体发酵过程生理参数的构成
比较液体深层发酵,固体发酵的过程生理参数同样面临数据连续性和真实度的问题,对于发酵过程控制来说,没有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数据。
由于检测方法的雷同,关于真实度的问题固体发酵面临着与液体深层发酵相同的曲线构成,即,检测曲线是由真实值和一个震荡函数与随机函数复合而成的。在曲线中,震荡函数和随机函数对数据的影响,可以通过经验和数据处理技术尽可能的去除。这里借鉴液体深层发酵的技巧。另一方面,看一下数据连续性。
在固体发酵过程中,检测值的索取是取样后烘干重溶后检测的到的,所以,水分的变化可以不予考虑。那么:
C1=S1/G1
C2=S2/(G1-△G)
△ C=C2-C1
其中,C1为上班次检测值,C2为本班次检测值,△C为本班次变化值。
S1为上班次总底物量,S2为本班次总底物量。
G1为上班次发酵液重量。
△ G为上班次呼吸消耗量。
虽然在整个固体发酵过程中,重量损失是不容忽略的。因为工艺和菌株的不同,重量损耗可从10%-30%不等,但由于取样点密集,每班次的损耗不会很大,所以可以看做G1≈(G1-△G),即,固体发酵的检测数据是连续的,能够依此进行过程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