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病又称组织滴虫病,或称盲肠性肝炎,是由火鸡组织滴虫所引起的以肝脏坏死和盲肠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原虫病。鸡异刺线虫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家禽也可因摄食带异刺线虫虫卵和幼虫的蚯蚓而发生感染。本病长期影响鸡的产生蛋性能。
流行病学
据报道,许多鹑鸡类是火鸡组织滴虫的宿主,火鸡、鹧鸪和松鸡等可严重感染黑头病,并引起死亡,鸡、孔雀、珍珠鸡和雉等也可感染,但很少出现症状。但近几年的文献显示,鸡、特别是后备蛋鸡也可发生严重的黑头病,死亡率可10%~20%,甚至可超过30%。火鸡和鸡对黑头病的易感生随年龄而变化,3~12周龄的火鸡和4~6周龄的鸡最为易感。
病变
病变主要在盲肠,其次在肝脏,出现盲肠炎和肝炎。盲肠首先遭受感染,略似温和型球虫病,但粘膜变厚,渗出液和腐败组织形成干酪样肠芯。可能是经过血液感染波及肝脏,形成各种不同的病变。火鸡常见“环状坏死灶”。病变从针头至1cm大小不等,分布于整个肝实质中。肝脏的病变也许与其它疾病相似,如细菌感染和淋巴细胞瘤。
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
1?一些组织滴虫虫株对鸡的毒力可能增强。
2?异刺线虫的发生更加普遍、范围更广。
3?其它疾病可能通过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导致本病的暴发。
4?其它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病情更加严重。
对分离自发病后备母鸡群的虫株的初步试验表明对鸡的毒力并未增强。这些分离虫株可引起严重的盲肠病变,但偶尔在肝脏出现一些小的感染病灶。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作为一种持续的感染源,盲肠线虫在后备母鸡群中很常见,这种情况已维持了很多年。
免疫系统功能,特别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功能很低下,可能导致现场鸡群暴发本病。T细胞的作用是抵抗原虫性寄生虫如球虫和组织滴虫的第一道防线。事实除了在感染过程中,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机体对组织滴虫可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力。由于后备母鸡饲养场中盲肠线虫和组织滴虫的普遍存在,有人认为本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当其它疾病使鸡群的抵抗力下降时便导致发病。
忽视盲肠球虫的作用
盲肠球虫在雏鸡中极为常见,极有可能与组织滴虫共同参与感染过程。有学者认为被球虫感染破坏的盲肠粘膜可使组织滴虫更易侵入血液,并随血流油肠道到达肝脏。在一系列的试验中很快发现组织滴虫感染并发盲肠球虫时的确有助于组织滴虫病时蔓延至肝脏,结果导致肝脏病灶数和严重程度增加。当球虫的感染水平为1000或10000个卵囊,并提前或与组织滴虫一同接种染鸡时,这种作用就十分明显。当存在盲肠球虫时,接种不同剂量的组织滴虫引起的反应更为复杂。在所有的实验中,接种组织滴虫的培养物可导致肝脏严重病变,但双重感染时肝脏的病变指数更高。
疾病控制
关于黑头病的控制,虽然硝基咪唑类药物非常有效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但现在北美和欧洲已禁止使用这类药物。现在较为常用的药物有呋喃唑酮,硝苯胂酸等。由于免疫接种在该病的抗感染免疫中作用不大,所以我们不可能期望采用疫苗防制黑头病。许多养鸡场因为反
复发病而不得不停止集约化饲养。唯一的方法看来只能依靠管理和间接的防制措施。因此,除了采用药物治疗外,下列综合性措施对于控制黑头病具有重要意义: 1.?正确诊断
黑头病的肝脏病变与其它病毒性或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和淋巴细胞白血病)很难区分,盲肠病变与温和型球虫病类似,而实际上也常常发生球虫病。可借助体外培养,用显微镜寻找虫体。
2.控制线虫
已知采用苯并咪唑(四咪唑,芬苯哒唑等)和潮霉素可有效防制线虫感染,从而减少接触组织滴虫的可能性并降低发病率。记住是线虫的幼虫携带组织滴虫进入粘膜,所以仅治疗成虫是无效的。清除污染垫不起作用,因为线虫虫卵能在泥土中存活。混凝土地面能防止盲肠线虫卵的积聚。
于饲料中添加10ppm胖可求进行治疗,连续1周,可驱杀感染鸡盲肠内的异刺线虫成虫和幼虫;或于饲料中添加5ppm胖可求,连续使用1周,可预防异刺线虫感染,进而间接达到控制黑头病的目的。
3.控制球虫病
球虫病可加重黑头病的严重程度,特别在将组织滴虫传播至肝脏的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无论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相对少量的卵囊就足以显著肝脏病的数量和严重性,显然需要一个更为主动的球虫病控制计划。采用世界上广泛使用的离子型抗球虫剂一“赛可喜”与速丹轮换使用,或使用球虫弱毒疫苗则可有效控制球虫病。
4.控制盲肠细菌
组织滴虫的致病力依赖于盲肠厌氧菌,因而在发病早期给予高水平的抗生素可能有助于病鸡康复并防止疾病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