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科的各属吸虫寄生所引起的疾病。成虫寄生在羊牛等反刍兽的瘤胃和网胃壁上,危害不大,幼虫则因在发育过程中移行于真胃、小肠、胆管和胆囊,可造成较严重的疾病,甚至导致死亡。该病遍及全国各地,南方较北方更为多见。
[病 原]
前后盘吸虫种属很多,虫体大小互有差异,有的仅长数毫米,有的则长达20余毫米;颜色可呈深红色、淡红色或乳白色;虫体在形态结构上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主要的共同特征为:虫体柱状呈长椭圆形、梨形或圆锥形,两个吸盘中,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并显著大于口吸盘,因口、腹吸盘位于虫体两端,好似两个口,所以称为双口吸虫。现例举我国常见虫种中的两种如下:
鹿前后盘吸虫 新鲜虫体呈淡红色,圆锥形,稍向腹面弯曲;体长5~13毫米、宽2~4毫米。后吸盘较口吸盘大2.5~8倍。无咽,肠管分两支终于后吸盘的背侧。睾丸两个,呈椭圆形或稍分叶,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 卵巢圆形,位于睾丸之后,卵黄腺呈颗粒状,分布于虫体两侧,从食道末端直达后吸盘。子宫弯曲,生殖孔开口于肠管分支处稍后方的腹面。
虫卵椭圆形,淡灰色;长110~170微米、宽70~100微米;有卵盖内含圆形胚细胞,卵黄细胞不充满虫卵。
殖盘吸虫 白色虫体,近圆锥形,其形态和鹿前后盘吸虫类似;长8.0~10.8毫米、宽3.20~3.41毫米;有肥厚的食道球,肠管略有弯曲,终于卵巢边缘;睾丸前后捧列。虫体的主要特征是有生殖吸盘环绕于生殖孔的周围。
虫卵长112~136微米、宽68~72微米。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 该病发生于夏秋两季。患羊主要症状是顽固性拉稀,粪便常有腥臭;体温有时升高;消瘦,贫血,颌下水肿,粘膜苍白。后期,则可因极度消瘦衰竭死亡。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成虫造成的损害轻微,但童虫移行中可使小肠、真胃粘膜水肿,有出血点,发生出血性肠炎,粘膜发生坏死和纤维素性炎症;盲肠、结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有的形成溃疡;小肠内可有很少幼虫,肠内充满腥臭的稀粪;胆管、胆囊膨涨,内有童虫。
实验室检查 依据其症状表现及流行病学情况,对可疑病羊进行病原检查。生前诊断常用粪便水洗沉淀法或直接涂片法镜检虫卵。镜检时应注意与肝片吸虫卵相区别。死后诊断则可依据剖检的病变情况并发现相应的成虫或童虫确定。
[防治错施]
治疗 可选用下列药物:
1.氯硝柳胺(灭绦灵) 该药对驱童虫疗效良好。剂量按每千克体重75~80毫克,口服。
2.硫双二氯酚 驱成虫疗效显著,驱童虫亦有较好的效果。剂量按每千克体重80~100毫克,口服。
3.溴羟替苯胺 驱成虫、童虫均有较好的疗效。剂量按每千克体重65毫克,制成悬浮液,灌服。
预防 可参照肝片吸虫病,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制定以以期驱虫为主的预防措施。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