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烦,错过了公司的饭点,就想到外面找个不错的小饭店,吃一顿,说实话,对于一天两顿米饭的待遇,咱北方人的肚子还真有点受不了.
在点餐后等待的时间,看了下饭店里的几个人,其中有两个年龄在60岁左右的夫妻,女的在打电话,"你今个上学了啊,学里好不好啊,明天还去不去啊",听她的口气,肯定是在逗一个刚上学或是学前班的孙子或是外甥.接着又听到一句,"想姥姥了吗?"心里觉得更肯定了.又听说,俺们在饭店呢,就在技术监督局这儿,你来吗"这句话后可能是老人的女儿接了电话,就听老人说,我和你爸收东西去了,在这儿你爸说,吃了饭再回去,省得还得做,怪累的.
我看了一下两个老人,虽说岁数不大,但是一身衣服可以看得出来,那肯定是劳动人民.
其实早在我来以前,两老人已经点餐了,要了两碗肉丝面,在这儿吃的,要了半斤饺子是带走的,看得出,两个老人,感情肯定挺好的,一边等一边说话,挺高兴的.
一会儿,老人电话又响起来,只听说,"哦,你来啊,就在技术监督局这儿".放了电话又跟老伴说,他们说一会儿来,老伴招呼服务员,来菜单,点两个菜,菜单拿来了,又听他说,等他们来了再点吧,看看他们想吃什么.
这时我点的饭上来了,我开始吃了,不一会儿,两老人点的肉丝面也上来了,我坐在两位老人的后面,我观察到就在老人放下电话说了那句话后,在短短的不到十分钟时间,老人的回头不下60次,而且期间男的到门口去了6次,女的去了4次.
女儿带着外孙终于来了,是打车过来的,两老人赶紧都到门外迎接,高高兴兴的把女儿和外孙迎了进来.进来后,外孙坐到了姥姥的身边,看来是姥姥从小把他带大的,和姥姥挺亲的;而父亲也把那碗面条推给了女儿,其实在这之前,我一直在观察,两老人,只是把肉丝面给搅拌匀了,其实没动一筷子.
姥姥开始喂外孙,女儿也开始吃父亲推给的面条,外孙吃得很香,姥姥脸上也露出了高兴的笑容,说,看他还挺爱吃,女儿说,他肯定早饿了,这时父亲说,来个排骨吧,女儿没表态,父亲把菜单给了女儿,女儿点了个京酱肉丝,问父亲喜不喜欢吃,父亲说,可以,还要再点一个,母亲说,你不是点了个排骨吗,女儿也没表态,父亲算是默许了.
看两位老人,虽说现在肯定衣食无忧,但排骨绝对不是他们每天的消费水准.
我吃完了,付帐离开了餐馆,在路上,我想起了去衡水的路上,那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
那天到衡水去,在一个路口,一对母子要下车,母亲有35-40来岁,儿子已经是十七八的半大小伙,母亲先下的车,下车后面向车门,习惯性的伸出了她的右手,来搀儿子,其实他没有注意到,儿子已经高过了他一头,比她那娇小的身村,壮硕了很多.
儿子不知道是怕累着母亲,还是顽皮,把母亲的手扒开,一步跳了下去,母亲还说,你慢点.
在父母的眼中,儿子永远都是儿子,女儿永远都是女儿,无论你已经壮硕到了成年,还是已经为人父母,在他们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永远都需要呵护.
但是又有多少个子女在注意,母亲什么时候鬓角出现了白霜,父亲什么时候额头爬上了皱纹.父母把儿女的生日记得死死的,但却忘了自己的生日,子女记住了自己的生日,以又有几个记得住父母的生日.
古语云:不养儿不知报父母恩,我也曾说过句可能过于偏激的话,儿子对于父母的回报,能达到父母对自己的三分之一,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孝子.
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让我们关注我们身边的老人吧,不要觉得自己多大了都是孩子,当我们叫父母时,有人答应,那时我们才觉得我们还是孩子,还年轻.
亲身经历的这两件事,让我感慨不己,比尔盖茨有句名言,就是,人生最不能等的就是及时行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祝福那些善待老人的子女们,也祝福那些老人,祝他们每天开心,快乐,晚年幸福! |